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样都是古老的节日,清明节为什么取代了寒食节和上巳节?

2024-04-05 13: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公历时间在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因进入这一时间点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很是独特。清明作为节气预示气温升高,春耕春种,对于古代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这一节气很是重要,充满生机勃勃的气息,固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习语。但是为何清明作为节日却和祭祖扫墓联系在一块,无形中弥漫着淡淡的悲伤,而说其悲伤也又不完全对,毕竟清明还有踏青等欢乐活动。这么多元的清明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还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

一、寒食节与清明节合流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冷食,所以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和冷节,即在那一天不能开火做饭,只能吃之前准备好的冷的熟食。关于寒食节的起源目前有五种说法,分别是古代改火说、周代禁火说、纪念介子推说、山戎习俗说和求雨说。后两种说法由于缺乏说服力,支持者较少,在此不赘述。

前两种学说追溯的是“寒食节”的雏形。古人钻木取火,因季节的更替,适合起火的树木不同,所以有改季改木(也称“改火”)之习俗。每次只要改木,就需要换取新火。新火未生成,就禁止百姓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司煊氏,就是专门负责取火的小官):“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有专人摇着木铎,在街上游走,禁止人们生火。直到唐代的寒食清明之日,还有“换新火”的习俗。而为了顺利地度过禁火之日,人们会在禁火之前便准备好冷食,以供食用,慢慢地就形成了固定的习俗。

古人钻木取火图

第三种学说则是追溯到“寒食节”的提出。说的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不求利禄,拒绝出山,被焚山中,而下令百姓在这一天吃冷食。这一说法其实存在漏洞,因为关于介子推死亡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僖公廿四年,里面记载的是“遂隐而死”,并没说是被火烧死。此后的《吕氏春秋·介立》和《史记·晋世家》也未见焚死的说法。只有在《庄子·盗跖》中首次出现了“抱木而燔死”的说法,后来西汉刘向的《新序·节士》详细描绘了介子推被焚死的过程。虽然史实有误,但是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迁徒,寒食节开始得到广泛传播,祭祀介子推也慢慢演变为祭袒先人。

到了唐朝,寒食节祭祀先人因唐玄宗的一道圣旨而成为定式,甚至还给全国放假。但是寒食节禁烟,百姓无法给亲人烧纸钱,惹得不少人担心,“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于是乎,百姓就更倾向于在与寒食节相近的可以用火的清明那天祭祖。就这样,寒食与清明有了最初的交融。加之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血缘亲情,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禁烟、吃冷食的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只留下了过渡到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清明祭祖

二、上巳节与清明节的合流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最初时间是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的起源被认为与水滨祓禊之俗或曲水之宴有关。水滨祓禊,就是每年春季上已日那天,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涤污垢,消除不祥。而曲水之宴是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席上众人临流水而坐。上巳节出现的时间很早,据战国文献《韩诗》记载,“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之漆、消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被除不祥”。据此可以推知在春秋时期这个节日就已诞生,且与祭祀除灾有关。

​上巳节

到了汉朝,上巳节更是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国家性节日,除了祭祀除灾以外,还增加了踏青游乐、插柳、戴柳圈等活动,上巳节也随之正式形成,汉代正式把上巳节定于三月三日。《汉书》中记载:“古时祓祭,三月已日为吉,偶值三日,故后人因以三日为上已遂成俗也。”可见古代祓除祭祀喜欢选择吉日,而上巳节定于三月三日则是偶然。就这样,上巳节变成了世俗节日。

​上巳节

那么为什么上巳节会与清明节合流呢?原因之一就是两个节日相距之近,给合流提供了契机,这点与寒食节相似;二是因为上巳节与寒食节的节日活动中都有祭祖的活动,共同的习俗又将两个节日联系在一起;三是因为上巳节的核心习俗,如祓禊、曲水流觞等,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好好流传,导致失去了节日特性,最后被清明节所取代。宋代以后,上巳节与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清明正式开始有节气、节日双重身份是在寒食节和上巳节的注入之后,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清明节可以说是在宋代以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节气代表的是气候、物候的变化,而节日则代表一定的风俗活动,具有某种纪念意义,两者区别很大。这样的融合,虽然使得两个传统佳节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也为清明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成为了我国极富生命力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是利弊都有。

三、清明节的食趣

清明节形成后,依旧保留了许多寒食节美食,可以说这也是三节融合遗留下的产物,笔者在此介绍几种特色美食。

江苏美食——青精饭,因色泽呈现乌青而又称乌米饭。制作方法是摘采乌饭树叶洗净,然后加水煮烂部分树叶,捞出树叶之后,再在水中加入少许米浸泡,等到米色呈现墨绿色捞出,再略微晾干;将剩下的青汁倒入锅中烧沸,再把米倒入锅中进行蒸煮。

​福建美食——润饼菜,又称“润饼”或“擦饼”。制作方法是先用面粉制成薄皮,然后烘熟,吃的时候在饼皮中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菜肴,吃起来香甜可口。

​南北方美食——吃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可口,古时叫“寒具”,听名字就和寒食节脱不开关系。馓子制作大多就地取材,所以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特色的馓子,大都色泽黄亮,但是风味各异。

文史君说

又到一年清明时节,又是一次文化追忆。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清明从一个节气变成一个节日,是在三节融合之后才实现的。它之所以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这是人民群众主动的选择,或者说这是节日相互融合淘汰的结果。

参考文献

武晔卿:《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合流考》,《时代文学》2008年第10期。

唐黎标:《清明食趣》,《烹调知识》2011年第10期。

梁丽红:《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纠葛》,《华夏文化》2017年第2期。

姚胜祥:《清明节从何而来?》,《文史天地》2019年第4期。

郝瑞瑞:《消逝的上巳节》,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梃梧)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