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奔流|陈家泠:祝中法友谊如瓷般坚硬、陶般真诚
河流,见证历史沧桑与城市变迁。塞纳河与苏州河,一条贯穿浪漫之都巴黎,一条滋养东方明珠上海。两条河流,两座城市,文化与美学的交流奔流不息。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2024年4月5日至21日,《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Chen Jialing: Une vie au bord du fleuve)于法国巴黎科德利埃空间(Réfectoire des Cordeliers)举办。海派艺术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首次携代表作赴法展览。
巴黎科德利埃空间(Réfectoire des Cordeliers)的陈家泠画展。来源:澎湃新闻
陈家泠,出生于1937年,师从潘天寿、陆俨少等大师。其作品在精神内核上继承中国传统水墨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局限于画布,而延伸至缂丝、陶瓷、家具和服装等多个领域,其创作风格灵动、诗意,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此次展览是《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首季巴黎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奔流》首季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牵头发起,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澎湃新闻和苏河湾集团承办,上海音像资料馆和法国蓝带国际学校上海校区联合承办,特别鸣谢上海广播电视台、同济大学、法国AS建筑工作室和中国东方航空。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艺术家陈家泠、策展人曹丹的特别对话。
瓷缸作画,绘制石榴与鸢尾
澎湃新闻:本次“水岸丹青”的创作灵感和策展思路为何?哪些亮点值得特别关注?
陈家泠:水是非常美的景象,象征着人们对美和善意的追求。相信法国人会喜欢。我曾画过西湖十景,也画过桂林和黄山等其他名胜大川。水墨画展现了中国山水的独特魅力。
考虑到多样性,本次展览增加了瓷器作品。瓷器是法国人喜爱的艺术品。这次展览我做了新的尝试,将瓷器与水墨画结合。设计一系列瓷器作品,包括瓷盘、箭筒和大缸。
箭筒是我的早期作品,瓷盘则专为这次法国交流创作。我选择了法国国花鸢尾花作为装饰图案,相信它定能受到法国观众喜爱。我也运用荷花元素。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寓意,与鸢尾花共同构成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次展览力求瓷器技术上的突破。我希望掌握火候,使瓷器呈现出“瓷与陶之间”的效果。多次试验,终于找到合适的火候。这批展品既有瓷的坚硬,又具备陶的朴素。我希望祝福中法友谊,有“瓷”的坚硬和“陶”的真诚相待。
这次展览还有三只“大缸”,其中一只直径达到一米八,比我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缸还要大。缸的直径越大越难烧,最终成功地烧出两只鸢尾花缸和一只石榴缸。红的石榴代表了红红火火,硕果累累,团结友爱,生生不息。鸢尾花代表我们对法国人民的善意友好。这些大缸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不断追求,也展现中国工业与手工业陶瓷方面的现代化水平。
陈家泠与其创作的石榴瓷缸。来源:澎湃新闻
曹丹:这次我们在法国选了巨型空间作为展览场地,建筑物具有浓厚的西方宗教感。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决定要用大尺寸作品来丰富这个空间,呈现震撼效果。展览空间内还有众多柱子,我们也巧妙利用这些柱子,将画作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不同区间和单元。
法国巴黎科德利埃空间外部 来源:水岸丹青策展团队
法国巴黎科德利埃空间内部 来源:水岸丹青策展团队
“水岸丹青”的主题确定后,我们探讨如何围绕水元素进行创作。陈老师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创作一批新的水墨画。这些画作以中国山水为灵感,大部分大型绘画作品是黑白风格(偶有几幅色彩艳丽的大幅画)。陈老师的艺术特色在于对水墨的精湛掌握,尤其是墨的层次处理,创造出丰富的层次和特殊效果。他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水墨的韵味,又融合西方抽象艺术的元素。我相信,西方观众能从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鸢尾花二号”陶瓷大缸 来源:水岸丹青策展团队
我们采访陈老师,特别制作了一部十分钟的纪录片,和著名导演贾樟柯拍摄的纪录片《陈家泠》都将在展览期间播放,让法国公众全面了解这位中国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
我们还将组织一系列面向儿童和公众的活动,邀请他们尝试用中国的毛笔和宣纸绘画。法国著名汉学家会分享对中国绘画的见解。此外,法国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易凯博士(Eric Lefebvre)担任学术顾问,并在展览期间与陈老师对谈。
澎湃新闻:您提到这次的学术主持是易凯博士,他将为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曹丹:易凯博士曾在巴黎精心策划海派展览,对海派艺术家颇有研究。同时,他梳理不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法的中国艺术家,并收藏他们的作品。易凯博士尤其了解晚清艺术,而且会讲汉语。他曾在吉美美术馆担任专业策展人,因此他在中国现代派艺术领域是比较有话语权的。
水墨为媒,连接上海与巴黎
澎湃新闻:艺术展选择“水岸丹青”作为主题,这个主题的内涵是什么?
陈家泠:这次“水岸丹青”展览的策划源自法国团队与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合作,旨在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这一时机不仅具有纪念意义,也体现中法两国长久以来的友好交流。展览的筹备时间虽然紧迫,但团队努力呈现了两国水岸文化的精彩。
选择“水岸丹青”为主题,一方面是因为水作为生命之源,具有普世性、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水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善与和,与展览主题相契合。
左:平湖秋月(局部) 右:梦笔生花(局部) 来源:水岸丹青策展团队
巴黎塞纳河与上海苏州河、黄浦江等水岸景观,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团队希望我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以水为主题的山水画,展现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我以水墨为媒,绘制一系列以水为基础的山水画,希望这些画作能够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亮丽风景线。
澎湃新闻:《奔流》是苏州河对话塞纳河,这两座城市的河流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曹丹:河流跟人类的文明、城市的历史紧密关联。一个城市有了河流就像有了灵魂,上海、巴黎都是时尚的城市、人文的城市,吸引很多文学家、艺术家聚居。所谓“海派”,上海也是艺术中心。许多美术馆也沿着黄浦江、苏州河建成。尽管两座城市的河流不同,但它们都是城市很重要的流动的活力。
河流曾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工厂和物资仓库多建于河畔,码头工人和水手在此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工厂和运输工具逐渐撤离,留下的只是历史记忆。这些记忆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消逝,仅能通过老照片回顾。
陈老师是一位承上启下的杰出艺术家,他既继承老一代中国水墨艺术家的传统精髓,又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与发扬。海外艺术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特别是他在欧洲的经历,使他深受现代派艺术家如高更、塞尚的启发。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水墨与当代视觉艺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策展人曹丹,背后是陈家泠创作的苏堤春晓。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与巴黎间的艺术交流并不少见。实际上,陈老师在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见的中国艺术品对他影响深远。这使他意识到,在西方艺术传统强势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同样具有独特魅力。他受到老师陆俨少的启发,明白艺术创作应自由快乐,不受约束。因此,他的创作充满自由精神,与西方现代艺术有着共通之处,使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艺术碰撞,塑造中法文化渊源
澎湃新闻:可否谈谈陈老师早年与巴黎吉美博物的渊源?
陈家泠:我多次踏足法国,尽管美景无数,但我对美术馆与博物馆情有独钟,那里的馆藏丰富且精彩绝伦。
吉美博物馆是我尤为钟爱的地方,它收藏大量东南亚国家的艺术品,尤其是陶瓷作品。在国内从未见过的精美程度,对我产生巨大冲击。china就是陶瓷。国外认识中国首先从陶瓷开始。中国画家怎能不熟悉陶瓷?我有自己的窑——“泠窑”,从最初的“玩”到后来的艺术探索,我的陶瓷艺术之路与吉美博物馆的启发密不可分。
陶瓷作品(鸢尾花系列)来源:水岸丹青策展团队
澎湃新闻:您怎么理解中法之间的文化渊源?
陈家泠: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与法国有深厚的渊源。上海最早的美术学校由刘海粟创办,他在法国留学期间深受熏陶。徐悲鸿等留学法国的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教育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的艺术生涯也在无形中受到了法国教育的熏陶。林风眠,作为早期中外艺术教育的桥梁,在国立艺术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建中发挥关键作用。他是留法艺术家之一,其艺术理念对艺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从政治角度看,中国与法国同样有着深厚的渊源。周恩来、邓小平都曾留学法国,他们的思想理念也深受法国影响。这种政治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加深中法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其实,中国在政治、艺术、人文等方面都与法国有着无形的渊源。这种关系既是有意的,也是无意的。因此,这次中法文化的交流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我们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树立新的友好标杆,推动中法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达到新的高度。
澎湃新闻: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与法国文化的碰撞,你们有何期待?
陈家泠:从人性的角度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追求都是相似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渴望浪漫与情感的满足。这种共性使得我们在面对世界时,能够找到共鸣与理解。
历史上,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关注人性的需求,中国从“五四运动”开始逐渐觉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我们在面对人性问题时,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与中国人人性的需求是契合的。
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不断地解放与前进。它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逐渐成熟和完善。几代人的努力与传承,使得今天的中国艺术取得显著成果。
陈家泠正在创作陶瓷作品。来源:水岸丹青策展团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