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宗迪丨怪物的来历(上):《山海经》中的怪兽
《山海经》是怪物志,还是博物志?
今天我非常高兴,在这跟大家就《山海经》做一下交流。今天人比较多,这个场地这么大,基本坐满了,而且有很多戴红领巾的小朋友。我很有自知之明,我觉得大家今天来,主要不是为了听我讲,而是为了听《山海经》,现在《山海经》这本书非常热,大家可能通过电影、电视,还有动漫,特别小朋友,还可能打网游,你们可能都知道《山海经》,网游中各种大怪兽,有很多都是源自《山海经》的。大家心目中的《山海经》,可能就是一部怪物志,就像这幅图这个样子,就是各种各样的怪兽。
《山海经》异兽图
大家看里面最胖的那一个,像一个大象一样,没有脑袋,长四个翅膀,在一部叫《大圣归来》的动漫电影里面就出现过,叫帝江。大家看右上角,一条龙,长着一张人的面孔,那是烛龙,烛龙在中国神话中也非常有名,它身长千里,睁开眼睛,天亮了,闭上眼睛,天黑了。在帝江下面,那只老虎,长了9个脑袋,那是陆吾,它是把守昆仑山的怪物。现在在一般人心目中,《山海经》就是这样一部怪物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怪兽。
我们再看一张图,叫《山海经各种奇样妖精》,这个是民国时期苏州桃花坞出的年画,里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妖精,有青蛙精,黄鳝精,泥鳅精,黑鱼精,蜻蜓精,白兔精等等各种妖精。再看这一幅,也叫《山海经各种奇样妖精》,画中都是海鲜,大家可能都吃过的,蛏子,螃蟹,海参,海螺,甲鱼,还有蛤蜊等等,各种海鲜精。
桃花坞年画《山海经各种奇样妖精》
这两幅画的标题都叫《山海经各种奇样妖精》但是,我跟大家说,实际上这些妖精无一见于《山海经》,《山海经》里面都没有记载这些妖精。因为大家都知道《山海经》记载了很多怪兽、妖精,所以一般人只要看到一些怪兽、妖精,就觉得它是源于《山海经》,如此一来在人们心目中,《山海经》就成了中国妖精的大本营,只要看到妖精、怪兽,就不假思索地认为它是出自《山海经》的。
我们知道,它现实中没有妖怪,它是幻想、想象的产物,是瞎编的,所以《山海经》这本书,在一般人心目中,它就是瞎编的,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纯粹是古人的凭空杜撰,向壁虚构。但我今天想告诉大家,《山海经》不是瞎编的,恰恰相反,它是一本讲科学的书,而且是讲的自然科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本自然科学的书,它里面的这些怪兽、妖精,也不是古人的想象和幻想,它们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现在我们在动物园,在博物馆,甚至在超市里都还看得到,买得到。《山海经》不是怪物志,而是一本博物志,它记录中华大地山川之上各种草木鸟兽、金石矿物等等,是一本古人基于实地考察的、真实记录的、非常客观的、非常真实的一部自然科学的书,就是一部地理博物志,记录的是古人真实的所见所闻。
大家听我这样说,可能会觉得我在胡说,现实中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精怪,实际上,这些精怪并不是这本书本身固有的,而是我们误解了这本书,《山海经》这本书,实际上一直是被我们误解的,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把这本书给读懂,也没有人把这些怪兽的真实面目给搞清。我今天就想带大家,把这本书的真实面目搞清楚,同时也告诉大家,书中的那些所谓怪兽在现实中的真实面目。
《山海经》元人抄本
这是《山海经》的第一篇《南山经》中的第一座山,“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这山上有种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它的叶子像韭菜,开青色的花,它的名字叫祝余,吃了这种草可以充饥。这座山上还有一种树,“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这种树形状像构树,木纹是黑色的,其开花光芒四射,这听起来就有点奇怪了,树开花怎么可能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这树的名字叫迷榖,“佩之不迷”,这个“迷”可能通“昧”,指梦魇,把这棵树的叶子或花带在身上,可以不做噩梦,不会被梦魇。这座山上有一种野兽,“其状如禺而自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禺就是猴子,这是一种长着白耳朵、样子像猴子的野兽,“伏行人走”指它慢走的时候像野兽一样四肢着地爬行,疾跑的时候像人一样直立身体疾步,所以你吃这个东西的肉,也会像它一样跑的飞快。那么我们下面接着看,从这个招摇山往东再走三百里,有一座山叫堂庭之山,这山上长着棪木、白猿,还出产水玉和黄金,水玉就是水晶。这座山没什么怪物,但再往东三百八十里,有一座猿翼之山,就很奇怪了,这座山“多怪兽,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这个山上,野兽、鱼类、蛇类、甚至树木都是怪异的,可以说怪物丛生。在这座山的东边六百七十里,为祗山,这座山光秃秃的不生草木,山上有一种鱼“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鱼一般都生活在水里,这种鱼却生活在山上(陵居),这种叫鯥的鱼,长得像牛一样的身体,还长着蛇的尾巴、鸟的翅膀和羽毛,它的长相就够怪的了,一身兼具了哺乳动物(牛)、爬行动物(蛇),鱼类、鸟类的形态,可谓彻头彻尾的怪物。你看它不仅长得怪,它还可以死而复生,冬死而夏生,冬天死了,到夏天又复活了。大家看,这就是《山海经》第一篇开头几段,我引了这几条给大家看一下,让大家对这本书有一个直观认识。《山海经》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怪物志,里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怪兽。那么,这些怪兽究竟是怎么来的?我刚刚说了,《山海经》这本书,它实际上是一本地理博物志,是古人真实记载自然界动植物的,中国古代有很多博物志,《山海经》是第一部。博物志既然是真实记载的自然界动植物的,为什么它会出现这么多怪兽?为了说明《山海经》中怪兽的来历,我们先把《山海经》的怪兽分一下类,分类是研究的前提,你要对事物进行研究,就要先把它们分门别类,分类以后才能找出规律。
《山海经》中的怪物
《山海经》里面的怪兽可以分为两类,我把它称为组合怪物和畸形怪物。组合怪物就像我刚刚说的鯥,它一身兼具鱼类、兽类、鸟类、蛇类的身体形态,长得不伦不类、非牛非马,甚至可能长得半人半兽,就好像是把一些不同动物的不同身体部位给缝合在一块,所以你也可以叫它缝合怪。再一类就是畸形怪物,我们知道,野兽一般只有一个脑袋一个身子一条尾巴四条腿,鸟类有一个脑袋一个身子一条尾巴两个翅膀两条腿,鱼只有一个脑袋一个身子一条尾巴而不长腿和翅膀,但《山海经》里面出现野兽有九个脑袋、九个尾巴、六条腿,鱼长着四个脑袋、三个身子、四条腿,鸟有两个脑袋、六条腿,或者像比翼鸟那样两只鸟共用两个翅膀,这类怪兽的身体器官比正常动物多了或者少了,相比正常的身体属于畸形,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畸形怪兽。
我们举一个畸形怪的例子。《东山经》记载了一种鱼,叫珠蟞鱼,“其状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它的形状像肺片,有四只眼睛六条腿,鱼只有两只眼睛,不长腿,这种鱼却有四只眼睛,长了六条腿,这是一个典型的畸形怪。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看这两类怪物是怎么来的。先看鯥,这个图是明清时期画家画的鯥的插图,书中说鯥其状如牛,所以第一幅中的鯥长着牛头牛角,第二幅的鯥长着牛的身子和四只牛蹄子,两幅插图中的鯥都有蛇一样细长的尾巴、一双鸟一样的翅膀,都浑身长鳞,因为书中说鯥是一种鱼。那么这个鯥究竟是什么东西,下面就来揭秘这个鯥的真相。
穿山甲
这个大家都见过吧,就是穿山甲嘛。但穿山甲怎么能跟刚才说的鯥对上号呢?书中说鯥其状如牛,身体长得跟牛一样,穿山甲个头很小,它怎么会长得像牛一样?但大家看这个穿山甲的身体,你把牛缩小到穿山甲的大小,它的体型其实跟穿山甲挺像的。穿山甲的身体大,脑袋跟身体相比显得很小,它的两个小耳朵特别像牛的耳朵,它的身体背部隆起就像牛的背部,牛的背部高高隆起的,所以才可以拉车、拉犁。所以古人根据他的观察,发现穿山甲跟牛的体形有点像,所以就形容穿山甲的身体像牛一样。
说的蛇尾,穿山甲的尾巴很长的,当然可以形容成像蛇一样。穿山甲它有没有翅膀,书中却说鯥鱼有翼,但是穿山甲身体两边的鳞片就像人穿着蓑衣一样耷拉下来,就像鸟收拢翅膀的样子,古人观察不够细致,就说他有翼。穿山甲的甲片之间长着细细的硬毛,身体的两边腹部两侧尤其多,所以书中说鯥两肋生羽毛,这是非常准确的观察。穿山甲不是鱼类,而是兽类,但穿山甲浑身长鳞片,像鱼鳞一样,穿山甲它又喜欢戏水,所以古人把它称为鱼。穿山甲住在山上,所以说它陵居。穿山甲还有冬眠的习性,古人不了解这一点,认为它冬天死了,天暖和之后又活了,所以说它冬死而夏生。总之,书中说鯥鱼其状如牛,蛇尾有翼,两肋有羽毛,冬死夏生,都能跟穿山甲对上号。
大家会问了,为什么古人要这样来形容穿山甲,为什么它不直接把拍个照给我们看?古代没有相机更没有互联网,一个人看到穿山甲了,他不可能用照相机拍个照发过去给你看,他只能来跟你描述,他怎么描述?用语言描述,怎么用语言描述?只能打比方,用你熟悉的动物来形容比拟这个陌生动物,说这个动物的脑袋像什么、身体像什么、尾巴像什么、叫起来是什么声音,这是我们人描述陌生动物一个最常见的一个习惯。如此一来,就把一个动物变成了各种不同动物的不同部位缝合而成的组合怪。
穿山甲过去是中医的常用药,过去中药铺有穿山甲的甲片卖,甚至会摆个穿山甲的标本,古代本草书中都会记载穿山甲,《本草纲目》就记载了穿山甲,它把穿山甲称为龙鲤、鲮鲤,那么它为什么叫龙鲤、鲮鲤?李时珍说穿山甲长得像鲤鱼一样,所以称为鲤,它体型又像龙一样,所以称为龙鲤。但实际上“龙鲤”也好,“鲮鲤”也好,这些名字并不是形容穿山甲的长相,它们都源于《山海经》这个名字“鯥”,鯥这个发音跟“龙鲤”“鲮鲤”的发音很像,在上古音中也很像,你把“龙”“鲮”的声母跟“鲤”的韵母连一块读,就差不多是“鯥”(liu)的发音,这些名字是对同一个音的不同的记录。我们知道古代很多的动物、植物的名字都只有读音没有文字,那么不同的人记同一个发音,就把同一个发音用不同的文字给记录下来,所以鯥就是龙鲤,它是同一个音,同一个名字,指的是同一种动物。
那么,古人为什么把穿山甲称为鯥,《山海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其音如留牛”,这并不是说这个穿山甲的叫声像一种叫留牛的牛,而是说它的叫声就像“留牛”这两个字的发音,这两个字你把它读得快一点是不是就是鯥(liu)?我们只见过穿山甲标本,都没见过活的穿山甲,不知道它怎么叫,但是它肯定会叫,古人对它的观察非常细致,他们见过活穿山甲,所以根据它的声音起名字,把穿山甲为什么叫鯥。我们知道很多动物的名字都是源于它的叫声,人类对动物的命名很多就是根据动物的叫声来命名的,鸡为什么叫鸡,因为小鸡叽叽叫;鸭为什么叫鸭子,因为它嘎嘎叫;鹅为什么叫鹅,因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山海经》经常说某某动物“其名自叫”“其名自呼”,意思是说它的名字就是它的叫声,所以这个穿山甲为什么叫鯥,就是因为它的叫声是鯥。
《山海经》还记录了穿山甲的药效,吃了可以消肿,《本草纲目》也记录了穿山甲的药效,可以治很多病,“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风痹强直是指风湿病,关节痛,手脚不灵便, “通经脉”,经络不通,可以吃穿山甲,“下乳汁”,产妇没有奶水可以吃穿山甲,“消痈肿”,你身上有脓包,有肿块,也吃穿山甲,“通窍杀虫”,你便秘、消化不良,或者肚子里面有蛔虫也可以吃穿山甲。那么大家看穿山甲可以治的这些病,有一个共性,就是堵塞不通,或者经脉不通,或者肠道不通,或者乳汁不通,不通则痛,就要疏通,就要吃穿山甲,为什么?因为穿山甲它善于打洞,它都能把山打通了,那它把你身体的经脉、血管、乳腺打通,更不在话下了。这就是中医的一个基本原理,叫顺势疗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缺什么吃什么。对比一下《本草纲目》和《山海经》记载的穿山甲的药效,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山海经》说吃穿山甲可以消肿,而《本草纲目》记载的各种疗效,无非是消肿化瘀而已,由此可见传统医学、本草知识的源远流长。
明代《三才图会》里的穿山甲(鲮鲤)
《山海经》记载的说鯥其状如牛,所以《山海经》的插图都把鯥画成牛的样子,到明清时期直到晚清时期的一些画里面,又把穿山甲画得像扬子鳄。为什么穿山甲后来又变成鳄鱼了呢?这依然跟书的记载有关系,因为到了宋代以后的古书上都说穿山甲长得像鳄鱼一样。宋代罗愿的《尔雅翼》说,“鲮鲤,四足,似鼍而胆小”,鼍就是扬子鳄,南方人叫它猪婆龙,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鲮鲤,状如鼍而小”,都把穿山甲比作扬子鳄,所以后来的人画穿山甲就画成了鳄鱼。大家看这两幅画,左边这幅就是见于一本古书,一本明代古书,叫《三才图会》,它里面就画有穿山甲,你看它上面写着“鲮鲤”,这是穿山甲,你看他画的就一个爬行动物嘛,与其说是穿山甲,不如说更像鳄鱼。
清末画家吴友如《中外百兽图》中的穿山甲
再看这幅画,这是晚清著名画家吴友如画的,吴友如办过一本《点石斋画报》很有名,他的画都很写实,但画的这本《中外百兽图》里面的穿山甲,却画得根本不像穿山甲,更像鳄鱼。为什么他们都把穿山甲画成鳄鱼了?因为他们都没有见过真的穿山甲或穿山甲的照片,他们只能根据书本的描述来想象描摹这个穿山甲,他们看《本草纲目》等书说龙鲤像扬子鳄,就照着扬子鳄的样子画穿山甲。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刘宗迪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大家听我这样一说,就会明白,你在《山海经》中看到的那些怪物,实际上它本身并不是怪物,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古人的描述,把它想象成了怪物了。现在我们掌握了《山海经》“制造”怪物的方法,你可以瞬间把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动物、你身边的动物变成怪物,北京动物园的任何动物都变成怪物,比如说这段话说的,大家看是什么怪兽,“有兽焉,其状如虎而人面,豹纹而蛇尾,其声如婴儿,其名曰苗苗,其鸣自叫。”大家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可爱的猫咪嘛,因为我们都见过猫,所以你知道我说的是猫,如果你没见过,它就是怪物。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人面,豹纹而蛇尾,其声如婴儿,其鸣自叫。”
我们再看第二类怪物,就是畸形怪,这是我刚说的珠鳖鱼,“其状如肺而有四目,六足有珠”,这个图就是古人根据这个描述画的珠鳖鱼。那么,珠鳖鱼究竟是什么鱼?其实这个鱼现在依然,就是这个,叫鲎(hòu),鲎现在在福建、广东、海南沿海都有。你看它的长相,你对比一下《山海经》的记载,书中说其状如肺,它的颜色、造型确实像肺,可见古人的观察、描述非常准确、直观;书中它有四目,珠鳖鱼确实有四只眼睛,它的前面有两只眼睛,背上有两只眼睛;书中说它有六足,其实鲎有十二条腿,说它有六条腿,可能只看到它的半边。古人把它称为珠鳖,也就是朱鳖,鲎身体褐色,长着跟鳖一样的甲壳,确实是朱色的鳖。鲎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最早出现于四亿年前的地球上,被称为动物活化石,它的血是蓝色的,常被用来制造各种疫苗,新冠疫情大家都打过新冠疫苗就离不开这个鲎的血液。本来这个鲎就因为人类的捕杀和环境变化,面临生存危机,新冠疫情让它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
我们再看一个畸形怪兽,也是一种怪鱼,见于《北山经》,这种鱼叫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看到这条描述,我们眼前浮现出来的是一只长得像鸡一样、身上长着红色的羽毛、有三只尾巴、六条腿、四个脑袋的怪物,自然界中怎么会有这种怪鱼?那么,这是一种什么鱼呢?你看它的名字就知道,儵鱼,《说文解字》说“儵”字“从黑,攸声”,意思是说这个字是由“黑”和“攸”两部分组成的形声字,“黑”表示它的意思,“攸”表示它的读音,这个字读作you,意思是黑。你念出“儵鱼”的读音,立刻就会联想到鱿鱼,儵鱼就是鱿鱼,就是烧烤摊上最受欢迎的鱿鱼。鱿鱼和乌贼、章鱼肚子里都有墨水,遇到危险就会喷墨施放烟雾弹,趁机逃走。然而,我们吃的鱿鱼,并没有三条尾巴、六条腿、四个脑袋。我们知道鱿鱼长得挺怪,长着好几条腕足,脑袋长在肚子跟腕足之间,脑袋跟肚子很难区分开来,由于鱿鱼生活在海里,古人不可能对儵鱼有细致的观察,可能会把它的腕足当成尾巴,把肚子当成脑袋,所以导致这种误解。书上说儵鱼长得像鸡一样,我们吃的鱿鱼跟鸡的长相可差太远了。其实,我们都只见过烧烤摊上的烤鱿鱼和超市水产摊上的冻鱿鱼,没见过在海中自由游动的鱿鱼。鱿鱼在水中游动时,扇动着两片鳍,就像小鸡支棱着小翅膀,把几条腕足并拢,就像一个大大的鸟嘴,确有几分像小鸡或小鸟的样子。
通过我前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山海经》记载的这两类怪物,组合怪跟畸形怪,都不是真正的怪物,都不是古人的胡编乱造,或向壁虚构,而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生物。大自然不会创造怪物,古人也不会闲着没事编造怪物。古人写书不像我们今天写书这么简单,古人写书用竹简,竹简的制作不容易,准备竹简有好多道工序,一支竹简写十几个、几十个字,因此古人不会把一些胡编乱造、毫无价值的东西费力不讨好地写成书,他们只会把那些他们认为是真实可靠的、有必要记录的东西记录下来。所以《山海经》这本书,它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瞎编的,都是有真实依据的,不仅书中那些奇鸟异兽都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书中记载的那些鬼神也是基于古人对于大自然的真实经验,古人对于高山大川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因此他们想象山中、水中住着鬼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