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体刊文:一些大学生关系冷漠值得关注
参加转专业面试时,我问一位大二学生:如果转专业成功,你打算怎么跟班级同学沟通?如何融入新集体?她立即回答说:“为什么要跟班级其他同学沟通,我只需跟宿舍同学搞好关系就行了。”参加面试的老师们不禁面面相觑,相互苦笑着对视了一眼,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几年来,我在工作中发现:同学关系冷漠的情况,在大学生之间越来越普遍。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经常抱怨,他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协调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其实这些听着好像多么严重的矛盾,不过是作息时间不统一、忘记锁门、逃避值日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同学们冷静地坐下来好好协商,多数矛盾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我还发现,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四年,有些同学还认不全班级同学,彼此形同路人。
一些大学生跟同学关系紧张,与亲人的关系也不融洽。一位家长朋友告诉我,她与孩子说话时都发怵,小心翼翼地,害怕哪句话说得不对,就会引得对方爆发。有一次讲写作课,我要求同学们写一篇人物散文,最好是熟悉的人,比如亲人。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她与父亲不熟。我很诧异,请她细说一下。她说父亲经常不在家,性格很强势,非常固执,从来不会用商量的语气跟女儿说话,时间长了,她就不愿意跟父亲交流了,父女之间越来越生疏。
一位同学经常坐在教室最后排,从不参加课堂讨论。我向班长打听,还知道他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从不跟同学一起外出游玩,不参加任何聚会聚餐。他基本上生活在一个“茧房”之中,自我放逐,逃避沟通,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基本上就是坐在教室或者卧室,学习文化知识,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他们依赖的工具不过是教材或者屏幕(黑板)。教师较少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因此也没有太多机会用活动、合作、反思等方式开展学习。这种只依赖个体不借助媒介甚至关起门来的学习方式,极容易导致学生沟通能力差。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大众,包括教师和家长对学习的理解,都稍显狭窄与功利,与升学考试无关的内容常常被置之不理。其实,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社会、自然、他人学习,这些都是他们长大成人、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学会的内容。如果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到这些方面的教育,恐怕为时已晚。对此,教育者还应早做打算。
在年轻人面前,老师、家长首先要起到示范作用,要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热心的在场人,不做冷漠的看客。我们应当教育学生主动融入自然与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与爱好,养成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关注他人,用心与他人交流沟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