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明勇丨麦田的秘密
朋友出了本新书,取名《燃烧的麦田》。封面上写着:“一代城乡人的梦想与羁绊,燃起每个游子心中的麦田”。真正打动我的是朋友的题签:“麦子在故乡,我们在远方”。
前几年,我不断想到故乡,又开始写诗,写了“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组诗,多次在诗句中提到“麦田”。
“燕子归去来兮,旧巢早已无法寻觅/深夜,故乡的麦子在窃窃私语”。(《春分:昼夜平分,草长莺飞》)
“郊野的麦子散发着故乡的消息/每一棵麦穗都整装待发/每一粒种子都在思念异乡的游子/繁华绚烂,一切如梦如幻如飞絮/麦浪翻滚,过往如露如电抵达心底/一念岁时起处,只为将来孕育理想的种子”。(《立夏:维为立夏,槐花飘香》)
“小满之夜走进春夏之交/门外果园,桑葚一点点变紫,紫色的邻居是红樱桃/樱桃的远方是金黄的麦浪,麦浪上空数声布谷叫/阳光下,每一粒麦子的内心都在燃烧”。(《小满:正阳时节,小得盈满》)
对于我的成长来说,麦田是孩童时代最重要的生活场景。麦田里隐含着“教育”,麦田里蕴藏着“戒律”,生于斯,长于斯,这是陪伴一生的记忆。
最近几年,回过故乡几次,好几次都是因为奔丧,一些老人怆然辞世,回去见最后一面。他(她)们生于斯,葬于斯,带走了种种牵挂与不舍,也带走了麦田里的“秘密”。
麦田里的“秘密”,不在家长里短,不在鸡毛蒜皮,不在瓜田李下,不在闲言碎语。这些“秘密”里,记录乡村生活的哀乐,记录底层命运的坎坷,记录地方变迁的悲歌,记录麦田里发生的一切:苦难、苦涩与苦闷。
方志,守护着“我在哪”的秘密,读之可以“认识脚下的土地”;家谱,守护着“从哪来”的秘密,读之可以“认识自己的祖先”;个人史,守护着“我是谁”的秘密,“真正的自己”,读之可以了解“这一生的奋斗”。
一、方志:“我在哪”的秘密
年轻时候读到一句关于读书人生活的话,青年赋诗,中年治学,晚年修志。
青年赋诗,容易理解。青春年少,鲜衣怒马,多愁善感,诗情画意,三分才情,三分常情,三分激情,一分愁意,都可入诗。
人至中年,腹有诗书,游历四方,学识丰赡,阅历丰富,专注治学,自有其得,自得其妙。
唯独对“晚年修志”不甚理解,“四方之志”何以如此重要。“一方的古今总览”,地理沿革、史迹变迁,明记其中;风俗人情、豪杰俊才,出入其中。方志,除了狭隘意义的志书,还包括宽泛意义的乡土地理读本。
记得有一年,陪同钱理群先生去南阳新野,围绕他的“新语文读本”,在乡镇小学召开了一场座谈会。期间,与他交流,他多次提到“认识脚下的土地”,并和吴非老师编写乡村读本,让孩子们熟悉自己身边的土地。
当时抽空去了一次岳父家,在书架上看到了一些南阳的地方志,以前也看过,但并没过多留意。爱人的爷爷,生前注重修志,多次参与南阳地方志、城市志的撰写与修改。
章学诚提出“志乃史体”“志属信史”“方志为一国之史”。他撰写《修志十议》,提出了“两便”“三长”“五难”“八忌”“四体”“四要”之主张,这些观点,“晚年”可能最为合适——才学与功力,时间与精力,情怀与情感,并非无所事事之作,实乃万事俱备,更兼东风。
如“两便”之“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三长”之“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
所以有“家谱、方志、正史为史学三大支柱”之说。是否“支柱”,尚待商榷,但确实是重要来源。正如梁启超所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志,其实就是“一方水土”的传记,隐藏着“我在哪”的秘密。
二、家谱:“从哪来”的秘密
无独有偶。退休后的一段时间,父亲和岳父都在忙“家谱”的整理撰写、修订。联络同宗亲朋,大家集资,成立家谱/族谱编纂委员会,遍访文献资料,登门访谈登记,年轻人不太关心的事情,他们不亦乐乎。
在“高氏族谱”里,我看到了“世系源流”,看到了“人物传记”,看到了“生活变迁”,也看到“家族迁徙”。如果说“修志”有相当门槛的话,那么,“家谱”,更多的是“大家族”自己的事情,其意义在于“认识自己的祖先”,梳理或重新梳理当下与“祖先”的关系,在家族血脉的枝枝叉叉上,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上,“我”是如何来的,“我”处在什么位置。
历史上,不少名家也非常重视家谱/族谱,如欧阳修创立了“欧式世系表”(也称“横行体”),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苏洵创立了“苏式世系表”,(也称“垂珠体”),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此外,还有宝塔式、牒记式。这四种基本为家谱/族谱的主要撰写模板。历史上,还出现过专门替人修造家谱世系的职业,叫做“谱匠”——以匠人之精神去修家谱。
一本薄薄的家谱,可以让人“认识自己的祖先”,可以以此知道自己“从哪来”。
三、个人史:“我是谁”的秘密
我所谓的“个人史”,包括传记、年谱、大事记、回忆录、口述史、书信等与“个人”有关的“私人文献”形式,里面藏着“我是谁”的秘密,阅读这些可以认识“真正的自己”。
对于女儿,我和爱人一直保存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牙牙学语时的只言片语,见证成长的照片文字,各种证书、奖状,每年也会在孩子生日前夕,给她专门写一封信,谈谈她过去一年的成长,谈谈与父母的亲子互动,谈谈对未来一年的期待。
我自己也坚持每天写“日志”,年度汇总自己的“小事记”。父亲退休后,我一直劝他有空写点回忆性文字。
父亲总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可写的,只有那些名人才有资格写。我解释说,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这些记录,可以更清晰地看待自己的前半生,也可以让子女与亲朋好友多一些认识,也可以让孙辈更多地知道爷爷。大而言之,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与命运起伏,都折射着整个时代的变化。
俗话说,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活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同样,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每个饱历风霜、热爱生活、见证风雨、追求美好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通过个人史,可以管窥其奋斗史,可以了解其家庭史,也可以洞察其家族史,还可以照见其生活的地方史、城市史。
我是谁,不仅仅是终极之问的哲学命题,也是延续记忆的历史问题,更是关系个人自我认知的现实问题。
故乡的麦田,隐藏着我们的记忆,也保存着我们的秘密。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发于《威海晚报》2024年3月6日A13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