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缓解充电桩供需矛盾|王青:需要依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樊盛涛
2024-04-06 18:4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新能源汽车越发普及,对充电桩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尽管政府通过补贴政策支持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供需不平衡一直存在。其中的矛盾和问题,该如何看待和解决?3月12日,澎湃城市报告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

王青认为,首先要分清是总量矛盾还是结构矛盾。简单增加充电桩总量,不能根本解决结构性问题。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有效分工协作,借助精准的政策引导,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王青指出,土地、融资、扩容等方面的政策,对充电设施建设的影响日益显现。要推进改革和政策创新,如优化补贴政策,促进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通过数据共享来优化充电桩布局,激发市场的潜力和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

培育市场和激发活力,才是新能源补贴目的

澎湃城市报告:如何看待政府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补贴政策?

王青:政府补贴有其必要性。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化早期阶段,车和桩会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将其作为公共产品进行建设,明确非盈利性目标。在充电设施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时,补贴就需要逐步退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还有一个视角是,谁来干,谁埋单,要区分开。通过补贴,降低企业主体的市场风险与成本,让成本和收益尽可能匹配。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技术创新、空气质量、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推广普及新能源汽车,对社会和国家整体上带来的好处,大于厂商、充电企业的收益,但企业无法完全将其转化为利润。这时往往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用补贴进行平衡,否则会出现市场失灵。在普及初期,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进行税收优惠或补贴,大致也是这个道理。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企业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会不断变化。当市场主体有积极性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时,说明市场失灵的情况开始弱化。此时,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可发挥作用,市场发展就不再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或者说,政府应逐步退出竞争性市场,补贴也要退坡直至取消。所以,政府补贴政策是阶段性或结构性的,目的在于培育市场,或者针对农村、下沉市场、偏远区域和欠发达地区,加大充电设施供给力度。

从补贴政策实施看,目前一个问题是,普惠性、包容性不够,往往倾向于给规模较大的企业或国企进行补贴,影响了新主体的进入,导致市场供给不足和创新力竞争力不强。中长期看,市场供求的动态均衡发展,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这需要逐步从强调公共产品和公益性的政策,过渡到强调竞争的政策。特别是,在土地、资金支持,建设运营招标方面,要让更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市场主体,都能平等享受政策、获取要素,依靠技术和服务来获取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融资、信用等方面的确有各自优势。充电桩项目规模效益明显、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成本高,中小企业不具备银行融资优势。但这是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问题,是另一层面的普遍性问题。

澎湃城市报告:城市特定区域,如市中心核心区域和老旧小区,充电桩存在供需矛盾。能否通过提高车桩比,缓解特定区域充电难的问题?

王青:合理的车桩比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城市中的合理车桩比,在保有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一般呈现不断被推高的波浪型,即先提高再逐步降低,保有量达到新的临界点后,再次经历从提高到降低的过程,以此推进。因此,合理车桩比不是单向线性增加的,更不是越多效率越高、成本越低的。

比如,一个城市在电动车很少、分布又分散的情况下,可能1:5都不够用;但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充电设施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显现后,可能2:1就够用。车桩比和充电桩布局也有直接关系,布局不合理时(比如为拿补贴、降低成本,使大量充电桩建在城郊),城里的车找不到桩,郊区的桩落一层灰,1:3时消费者都觉得不便利,如果结构合理,供求匹配很好,可能2:1就够用。

所以,好的政策,是要促进供求高度匹配,并根据保有量增长、技术水平、人口流动、消费场景、季节气候的变化进行动态优化,用最少的桩更好满足充电需求,在日常需求和极端情况需求(如节假日的高速)之间寻找平衡点。

优化结构和布局,可从三方面着眼:

一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动态变化的供求数据和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并与用户充电服务APP对接,实时对设施建设增量存量布局进行优化,并引导用户的充电行为。现在虽然企业可以归集分析自己的数据,但整体市场更全面和广泛的数据仍然缺乏共享和联通。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建立专业化市场化联盟,或归集相关数据外包给数据服务公司,但需要对数据应用、用途和安全进行严格管制。

二是借助动力电池技术突破,例如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等技术,提高电池性能、效率和减少充电时间,从而缓解充电桩的需求压力。

三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对于老旧小区等特定区域,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集中换电、移动充电、夜间代客充电等,缓解充电设施供给不足带来的压力。

关注补充和过渡的技术方案

澎湃城市报告:现在有些车企在城市推广换电,换电模式在城市的前景如何?

王青:换电技术作为解决方案之一,目前还是有一些特定约束条件。

解决换电模式的成本问题是关键。尽管换电可以快速完成补能,提高电动车的使用便利性,但长期来看,换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仍然相对较高,包括换电站的建设成本、电池管理和维护成本,以及电池周期使用和更新的成本,难以实现网格化覆盖的服务半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尚待观察。

目前认为,公交、厂矿、机场、高速等特定场景可以加快探索应用。另外,如果底盘模块化标准化,或者多家企业形成联盟统一相关标准,实现换电设施共建共享,提升规模经济整合用户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也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澎湃城市报告:近两年,消费者追求更好的补能体验,会选择既能充电、又能加油的插电式或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混动汽车是不是趋势?

王青:尽管有不同看法,但业内普遍认为,插电混动、增程式技术路线是过渡技术,并非中长期发展方向。

过渡期的长短,取决于动力电池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情况,也取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度以及整个市场配套体系的完整性。如果充电基础设施跟不上需求,或电力供应出现严重短缺,过渡期就会延长。如果像业内判断的,燃料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可预见的终极方向,那么纯电动技术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过渡技术。

现阶段,混动车型的优点依然突出,包括用油和用电,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依据场景和实际条件可以切换动力。这两年,增程式汽车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总量和占比依旧与纯电动汽车不在一个量级。

在现有技术、配套、价格等条件下,消费者做出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决策,会根据条件变化而变化。当纯电动车型续驶里程大幅提升、充电设施条件极大改善、成品油/电价大幅提升等情况下,纯电动车型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当然,特定情况下,如气候条件对电池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寒冷地区,混动车型的优势可能更加突出。

混动车型虽然当前对某些消费者有吸引力,但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纯电动车型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技术,混动车型的相对优越性可能逐渐减弱。

合肥模式成功,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澎湃城市报告:合肥通过对蔚来汽车的战略性投资,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引来许多地方政府学习和借鉴。这被称作“合肥模式”。您如何看待合肥模式?

王青:我们通常所说的“合肥模式”,主要是指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帮助这些企业解决融资、土地等要素供给,并促进其快速发展。合肥政府对蔚来汽车的投资成为被热议的成功案例。

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要明确政府在合作企业中的定位,如果投资,也应该是类似战略投资,政府通过投资成为企业的股东之一,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这样就有成功的可能。反之,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和干预决策,把市场化管理改为“国企化”管理,效果就需要观察了。

新能源汽车依赖创新。创新就有技术、市场、政策等风险,能否有匹配的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容错机制,就非常重要。国资管理目标和监管指标,很难适应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的项目。

合肥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有合理的边界和分工,实现了各扬所长。除了直接的投资外,政府还会为企业对接要素资源,改善供应链和产业集群配套资源,提供优惠政策、研发补贴等,为企业成长创造条件。这种支持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增强竞争力。

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角色较为复杂,既要作为推动者和支持者,又要避免过度干预,确保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作用。对“合肥模式”的讨论表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企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同时,要客观看到,全国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而领投跟投的烂尾项目不胜枚举。也就是说,其他地方政府效仿合肥,只看到了政府投资,但对真正成功的原因关注不多,有其形而无其意。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应更好地发挥优势

澎湃城市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势主要有哪几方面?

王青:一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消费国和出口国,中国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的60%。庞大市场规模,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这种规模,不仅体现在市场本身规模大上,也体现在企业创新的规模效应上。一个细分市场、区域市场和消费群体,都可以满足多个创新企业的规模要求,无论从0到1还是从1到n的创新,都是这样。这是很多国家不具备的优势。

二是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优势。从上游的战略性矿产到下游的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基本具备了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绝大多数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国实现配套,并围绕汽车产业形成了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生态支撑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快速提升生产能力,使其在更加激烈和充分的竞争中磨练出竞争能力,并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

三是充分竞争带来的创新迭代优势。可以说,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能适应市场的各种“卷”,就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开展竞争。充分竞争让企业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快速迭代,适应消费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四是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政策支持。无论消费者,还是各级政府,或是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接受度和关注度都非常高。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已超过30%。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体验和技术创新,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普及提供坚实市场基础;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重点产业上,新能源汽车都是主角之一。这些都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了创新发展动力。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