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李可染江南写生70周年,北京画院展“雨亦奇”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4-03-30 10:4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纪念展”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将以李可染写生与创作之间的转换为研究对象,展出其早年山水创作、写生洞见、“李家山水”代表作等,探究其从“师古人”、“师造化”到“以我为主、对话自然”的艺术历程。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20世纪50年代或许是李可染艺术生涯最为重要的十年,这十年既是李可染从齐白石、黄宾虹引领的传统学习中转向师法造化的过度,也是其个人山水画的风格图式建立的初始。1954年是李可染开始写生的关键之年,今年,适逢李可染江南写生70周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将着重展出李可染写生及创作精品70件,以此向这位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艺术家致敬。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北京画院主办。

1950年代 李可染在画室作画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展览开幕式上介绍:“李可染先生的《雨亦奇》出自苏轼的名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染先生所言‘废画三千’,并非是一句轻松的谦词。据张仃先生回忆,在‘雨’的表现上,可染先生曾师法白石老人而有所得。‘雨’也是可染先生重要的表现题材。老先生们对水墨的解读。同与不同,偶然与必然,恰是中国艺术发展可供思考的规律。本次展览也是我们向为中国画近现代转型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们的致敬。”

雨亦奇 李可染
44cmx59cm 1954年

展览现场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据北京画院介绍,李可染初入画坛之时,就凭借笔下传统中国山水颇受赞誉,后又走着简练、潇洒、飘逸的文人画路子。作为齐白石的弟子,白石老人曾为李可染作《五蟹图》并题:“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以横行矣。”李可染也很早就接触了西画,16岁考入上海美专,初涉西画,22岁考入杭州艺专研究生部,师从林风眠,专攻素描与油画。

松下观瀑图 李可染
79.5cmx47cm 1943年

1946年,李可染收到徐悲鸿的邀请,来到北平艺专任职,教授中国画。新中国成立初期,欣欣向荣的社会发展与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向中国画坛提出了展现新山河、新面貌、新成就的时代需求。而此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在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已经取消了中国画系,李可染只能凭借着早年西画的基础在绘画系教授水彩课,中国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1950年李可染与齐白石、徐悲鸿在中央美术学院合影

不畏条件的艰苦,无惧改革的艰难,李可染将改革中国画的命运与自己相连。1950年,他在《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率先提出了要深入生活和自然,重新挖掘中国画之源泉。1954年,李可染与张仃、罗铭决心南下写生,带着从《新观察》预支的一百元稿费,在祖国的广阔山河中找寻艺术灵感。在外出写生前夕,他还专门请邓散木刻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印章,以此表明他对变革中国山水画的决心。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此次写生历时三个月,面对灵秀又诗情画意的江南烟雨,他以中国画的笔墨还原视觉的真实。他留意写生时所见到的一切,并尝试用新的形式语言表现其静观自然收获到的一份天趣。《雨亦奇》、《家家都在画屏中》等作品中技法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令人耳目一新。在回京后的汇报展中,李可染的作品犹如巨石投湖,赢得了广泛赞誉,也在美术界掀起写生的高潮,点燃了艺术家们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与激情。

家家都在画屏中 李可染
40.5cmx44.5cm 1954年

为祖国河山立传

“我们画山水画也就是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这就是山水画爱国主义之所在。”——李可染

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中国画革新小组,因写生而得以突破的李可染作为成员之一继续出发,在“看尽天下名迹,踏遍天下名山”的自我鞭策中寻找中国山水画的新源泉。接下来的几年中,李可染画景,画人,画生活,也画时代。他二下江南,踏足巴蜀,漫游漓江,信步德意志的街巷……笔下所绘景致越多,山水新法越莹然于心,在他的笔下诞生出一大批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他将中国传统笔墨、文脉精神与现实生活、天地自然相结合,开创山水画新的审美意境。

鲁迅故居百草园图 李可染
58cmx43.5cm 1956年

德累斯顿暮色 李可染
53.5cmx44cm 1957年

漓江边上 李可染
59.5cmx44cm 1959年

东方既白

“有人谓中国文艺传统已至穷途末路,而我却预见东方文艺复兴曙光,因借东坡赤壁赋末句四字【东方既白】,书此存证。”——李可染

万山红遍 李可染
79.5cmx49cm 1964年

学习自然,再现自然,超越自然。从1943年《松下观瀑图》,经历数十年的写生实践,到1989年《万山重叠一江曲》,李可染走过了一条漫长艰苦的艺术道路。他以中国人的哲思关照山水,以艺术家的美学重绘天地,既追求中国画的新境界,又激发传统的新活力。晚年李可染臻于墨天神境,真正做到了心画合一。他自豪于中国文化内涵,自信于中国画之精神。李可染的山水探索,不但推进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更是开创出屹立世界艺坛的民族风格。

人在万点梅花中 李可染
57.5cmx45.5cm 1961年

此次展览试图再现李可染的写生创作路线,通过展陈设计与艺术作品的巧妙结合,邀请观众来一场浪漫的春日之旅,与李可染一起走进北京热闹非凡的颐和园、诗情画意的富春江、拨云见日的天都峰、回忆里的百草园、静谧温柔的重庆山城,以及屹立高耸的欧洲中古建筑,领略山河锦绣,感受艺术家对大自然所怀着的那颗火热、激昂的心。

王维诗意 李可染
137cmx68cm 1987年

万山重叠一江曲 李可染
82cmx105cm 1989年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5月5日。

(本文根据北京画院资料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徐明徽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