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选好书:“我的书目,是给人民做的”

杨梅凯
2024-03-29 06:5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版),讲述作者从陕西科技大学到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从杨老师转身挂职副局长的故事,这里有大学教师角色与官员角色切换的鲜活案例,更有我关注的读书人如何选好书的历程。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版

读书人天生爱书,甚至见不得别人不读好书,不读好版本的书。杨局长分管的区图书馆建设,有机会亲自参与图书馆选书,甚至最终决定采购书目,这对读书人来说,是幸事,也是难事。区图书馆购书,不同于大学教师为学校图书馆采购图书提供咨询建议,那只是提供书目,买不买的决策权在图书馆。杨局长在区图书馆建设中的书目选择,是在决策,是让所提供的书目转换为图书馆藏书。

有足够的经费,有足够的藏书空间,买书自然不难。区图书馆经费有限,空间有限,书目的选择受约束条件多。区图书馆100万元的购书经费,对个人来说不算少,但对一座新建的图书馆来说,就有点捉襟见肘。区图书馆是财政资金支持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采购有规定的程序,可不像个人买书,100万元的图书采购预算,应该怎么支出?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告诉我们不同书商所提供的方案。

第一种是:100万元买8万册书,数量8万册够评估标准。

第二种是:二五折供货,100万元供400万元码洋的图书。书多,有面子。

第三种是:要什么书,有什么书,现成书目,几分钟配齐数据。

如果图书馆选书只是为了塞进一定数量的图书,那么无论以上哪种方案,都可轻而易举实现。这么做,就没有选书的故事。

可是,书商所提供的书目,显然不能满足杨局长对图书馆的定位期待。书目所对应的,在她看来,是在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堆着的滞销书和明知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提供的少数书名,为这一判断提供了例证。与书商打交道的结果是,杨局长认为六折、六点五折才能买到好书,这样,100万元的经费所能买到的图书数量达不到8万册的规定,但是,图书馆建设评估所要求的达标数量问题,可以通过下一次财政拨款来解决。就这样,她开始了一段书目探索之旅。

这一书目之旅并不容易,好书需要精选。另类的书目确定方法,也会给其他同类图书馆带来体制内的压力。不管怎么样,杨局长还是开始行动了。在她看来,区图书馆不像更高层级的图书馆,有更充足的购书经费,因此只能精心挑选书目,这是“为人民选书”。

任何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杨素秋除了自己选书,还向50位朋友求助,并最终确定了书目。其中的详细过程,有兴趣者可以自行翻阅《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作者杨素秋在碑林区图书馆。(摄影:宋璐)

杨素秋书中所说的“馆配”,是奇葩的存在吗?馆配,就是给图书馆配书。出版社出的书,一般不会直接卖给图书馆,而是经过中间商。从事中间商业务的就是馆配商。馆配商既服务出版社,也服务图书馆,馆配市场是图书市场细分的结果。

书脊上的字要印得醒目些!《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有句描述社区图书室图书的话:“这些书脊的字大得突兀,像是挣破眼眶的眼珠”(第8页)。从商业角度来说,在图书品种繁多的市场上,书脊书名大,书名吸引人,图书存在感强,有助于馆配成功。当然这一点就不仅仅适用于馆配市场。可以说,馆配市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确实没有必要一提“馆配”,就觉得到处都是问题。

杨素秋所遇到的书目问题,是建一座合格的区图书馆与优秀的图书馆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纵然各人对优秀与合格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好的图书馆可以引导更多的人读好书,让书香社会建设得更快更好。

“我和他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他的书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暂时不可能调和。”这句针对电子图书供应商说的话,也适用于实体书。

书目代表了需求,好的书目,得有好的供给配合。出版行业提供什么样的图书,就代表了什么样的供给。出版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是古籍书,为什么懂行的首选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是因为它们在长期出版中树立起品牌。其他出版社有没有好的古籍书?肯定有,但得去发掘。其他出版社要树立起古籍图书品牌,就得靠积累,靠推广,但前提是做出更多的优秀古籍图书。小说译著,为什么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同样如此。近年来,译林出版社以及一些出版社的新品牌也在形成中,可选择项已经更多。公版书就更有意思了。各种各样的出版社在出同一本书,就得有差异化策略。同一公版书,有的出版社就做出了新高度(例如增加有分量的导读、外版书译文品质提升、书籍设计等等)。如何选择,也在考验书目确定者。

对基层图书馆来说,受制于人才,选书能力有限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有关权威方面的推荐书目就很重要。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推广书目(书单)。对出版社来说,所出版的图书能进这样的书目(书单),就可以赢得竞争优势。这里又有一个进书目(书单)的问题。推荐书目(书单)由谁来定夺?各个环节可谓层层有门道。处理不好,这又会演变成一个活脱脱的寻租工程。不管主事的是公共机构,还是民间机构,莫不如此。公共机构有制度监督,民间机构有社会监督,才可能真正履行好使命。

公共图书馆书目争夺的背后是利益争夺,还涉及引人注目的政府采购问题。政府采购是为了减少腐败而确定的一套制度。图书的政府采购有其专业性和复杂性(图书的品种太多了),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才可能让馆配或图书馆直采更加有效。最终,图书馆如何保持品质并得到提升?好的制度还要配上好的人事。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一书中所强调的“制度+人事”,同样适用于图书馆建设。

从《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来看,杨素秋的选书是成功的,而且在最后关节保住了书目,保住了图书馆的品质。这里有她的做事技巧,当然更有社会正气的存在,否则她用写书的行为吓不住那些力图改变书目的人,这也佐证了“人事”的重要性。

公共图书馆选书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没有一定的个人英雄主义,图书馆确实很难选好书。时代呼唤更多的英雄,为人民选书的英雄。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一本书,不仅仅在说图书馆的事。杨素秋的挂职干部身份决定了她做事的“临时性”,决定了做事的“退路”与一般干部的不同,其中的心路历程值得充分关注。挂职干部身份是临时的,但只要在临时的位置上,做成一件事,就值得称赞。一名读书人,有了官员的临时身份,能为这世上做些什么,也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杨梅凯为经济学博士,服务于文化机构)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