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半月谈:擅自AI复活逝者,触碰了哪些底线?

褚孝鹏/半月谈微信公号
2024-03-27 19:53
舆论场 >
字号

《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试图用数字生命 “复活”女儿丫丫。曾只属于银幕中的科幻想象,如今却在现实世界中初现端倪。

近日,有已故艺人的AI复活视频在网上流传,艺人家属对此表示“这是在揭伤疤,希望尽快下架相关视频”“严厉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

未来已来,AI技术干涉现实的进度远比人们预计中要快,传统观念、伦理、法律等底线遭到挑战。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是否逾越了伦理的边界?化悲痛为生意的商业化之路真的可行吗?法律的底线和边界何在?

有网友表示“我怕所谓的‘复活’只是黄粱一梦”“我不会用AI‘复活’亲人,这样会让死亡,变得不再严肃”。在传统观念中,死亡是生命旅途的终点、是不可逆转的现实,而AI复活逝者则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脱实向虚的背后,是对逝者尊严、意愿的忽视,更是对家属情感、隐私的伤害。

电商平台上出现的提供AI“复活”服务的商家,价格从10元到一万元不等,逐渐形成一条完备的产业链,有从业者表示AI复活逝者“或将有万亿市场”。但实际上,合规性问题是这条化悲痛为生意的商业化之路上的最大阻碍。隐私的侵犯、虚假信息的制造、名誉权的侵损,都是摆在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技术的“狂飙”需要更为及时的规则约束。平台要从幕后走向台前,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在为解决民生痛点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时,更要审慎考量技术与产品背后的价值取向。

面对咄咄逼人的AI技术,包括民法典在内的现有法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面临着新的挑战。以“打补丁”的形式完善规则,形成新领域的规则体系,这一渐进式的方法既能保护用户权益,也能为行业发展留足空间。

当AI复活逝者成为热议话题,那些没有数据留存的普通人又该何去何从?在这场生死沟通的“幻觉”中,似乎只要投喂足够的数据,技术便能让逝者在虚拟空间实现“数字永生”。而技术背后的不平等却被忽视,没有留下数据的人,将失去所有机会,生与死的边界,将被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彻底锁定。

技术进步的目的,最终要指向人本身,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和发展是技术发展的底线。科技向善,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技术的尺度,把技术规则体系纳入由法律、伦理所构建的社会规则体系中,以造福人类为准则。

让技术有温度,凝聚向善共识,这是人类文明为技术发展应用划下的底线,也是我们面对AI技术应有的理念。唯有守住底线,当我们拥抱汹涌而来的AI时代时,才能少一些惶惑,多一些笃定。

    责任编辑:王建亮
    图片编辑:朱伟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