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外交|中方领导人会见美国工商界代表,专家:展现重视与诚意,传递正面信号
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习近平指出,中美关系史是一部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过去靠人民书写,未来更要靠人民创造。希望两国各界人士多来往、多交流,不断积累共识。
“此次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传递出的信号很正面:中方希望中美关系稳定,同时欢迎美国企业在华开展业务。”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这次相见是双方时隔四个月后再次重逢。去年11月15日,习近平访问美国期间,在旧金山出席了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该宴会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亚洲协会、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美国商会等友好团体联合举行。据报道,包括美国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在内的多名美国知名企业家都参加了这次晚宴。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赵明昊向澎湃新闻分析称,这次高规格的会见,不仅显示出中方对外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视与诚意,也对中方在落实“外资24条”过程中,加强政府不同部门间的协调起到正面推动作用。(编者注: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24条政策措施。)
“中国正对外展开魅力攻势。”谈及中方近期推出的一系列引外资举措,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谭森(Sean Stein)向澎湃新闻表示,许多在华美企有继续投资和在中国发展业务的热情,但会更仔细挑选增加投资的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方领导人会见的美国商界领袖大多提前数日来到中国,出席一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根据官方公布的名单,在逾80名出席论坛的外国企业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来自美国,是论坛上规模最大的外国商界代表团。
受访专家与商界领袖都不约而同提及,更为关键的是,下一步如何协同多部门落实现已推出的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当前的营商环境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发表了主旨演讲,再度释放“扩大开放”的重要信号。据了解,来自国际组织、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工商界的110多位嘉宾参加本次论坛。
李强表示,“我们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依法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不断以更高水平的开放链接世界。”
针对外企较为关心的“数据跨境流动”问题,据《南华早报》报道,中方官员在介绍进展时表示,正仔细研究如何解决市场准入、公开招标和跨境数据流动等企业关注的问题。并称“有些问题已基本解决,有些还在研究方案,以确保妥善解决。”
实际上,就在论坛开幕的两天前,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2日发布了《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显示出适当放宽跨境数据流动管理、便利数据跨境流动的趋向。
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并指出要“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也具体提到了“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
作为本次论坛最受关注的企业家之一,库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从李强的演讲中感受到“中国真的在开放”,将持续加大在华研发投资。分析认为,在iPhone手机在华销量出现下滑之际,库克先后访问上海和北京的苹果门店,展示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3月21日晚,苹果上海静安店正式开业,库克现身新店开门迎客与顾客互动,为了迎接新店开业,上百果粉和社区居民从当天下午就前往排队,整个下沉式广场和上面的马路都挤得满满当当。
参与论坛之余,多数外企高管也借访华契机,增强与中方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沟通。据商务部网站显示,在3月18日之后一周里,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就会见了近20位外企负责人或外国商界领袖。
外企当前在华投资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在推动扩大开放之际,同样不容忽视的是,2023年中国吸引外资规模同比有所下降的趋势受到外界关注。
对此,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回应称,短期外资数据出现一些波动,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特别是有一些大项目的落地,往往会影响当年及明年、后年的波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规模看,今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近10年第三高位;从结构看,高技术产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32.2%;从来源看,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德国等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增长较快。
需注意的是,这位外资司负责人也提到了“部分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的情况。谈及该问题背后的原因,赵明昊分析称,这一方面受到产业或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同中国市场利润空间相关;另一方面,由于地缘政治方面压力,美国等国采取“去风险”“选择性脱钩”,很多企业的供应链不得不转出去。
吴心伯进一步总结称,外企是否投资中国或扩大对华投资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前景、中国的营商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环境稳定与否。
针对外界舆论渲染的“外资正在撤离中国”论调,谭森认为,这是一种“迷思”(myth):“有种说法是,美国公司正在撤出中国,或者不再致力于中国市场,事实远非如此。我们仍然看到,许多在华美企有继续投资和在中国发展业务的热情。退出中国的美企数量非常少。”
据中国美国商会2月1日发布“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仍有50%受访美企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位投资目的地;77%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没有将生产或采购业务迁出中国的计划。
不过,谭森也表示,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美国企业会更“仔细挑选”他们增加投资的领域。其中一个投资方向是,观察中国哪些领域增长速度最快,这背后往往有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而这也能够为部分拥有技术和产品优势的美国企业带来增长机遇。
据《华尔街日报》透露,苹果公司目前正在寻找中国本土的生成式AI模型供应商,以扩大AI能力。分析认为,与本地AI模型供应商合作可以为苹果节省合规成本,有助于提升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在华美企,在华德企的数据表现显得更为积极。去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有分析指出,尽管面对本国国内压力,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不降反升。
如何切实提高外资信心?
从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外资24条”政策措施,强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再到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再出台24条措施的行动方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中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显示出我国对吸引外资工作的高度重视。
“当下最重要的是,落实好已经发布的这些引外资举措,并且还要鼓励地方层面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企业、产业的情况,充分地落实‘外资24条’等举措。”商务部有关负责人2月底表示,“外资24条”六成以上政策举措已经落实或取得积极进展。
在落实过程中,赵明昊特别提到,这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这就需要政府内部、不同部委职能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加强协调。
实际上,在2月底召开的“外资24条落实情况专场解读圆桌会”上,商务部曾表示下一步将与“有关部门、地方一道”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同时,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移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做了介绍。
在赵明昊看来,中方领导人27日会见美国工商界代表反映出对稳外资的重视,这也会对上述内部协调问题起到很大的正面推动作用。
谈及如何提升营商环境,据吴心伯观察,外资更重视制度层面的行动,即中方强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需围绕这个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相对于政策利好,外商更看重的是制度利好。
谭森同样强调了落实现有措施的重要性。他表示,去年8月发布的24条政策措施信号积极,确实回应了许多外企甚至中企对于投资环境的担忧。后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措施进行可信、透明、全面地实施,才能够真正提高外企在华营商的信心。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正在为落实这些政策措施而努力……(外资)商界希望与中方合作,迅速有效地推进这些变革,让这里更适合美欧等国企业投资。”谭森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