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创「噪」音乐② | 进击的中国电音力量

2018-11-29 08: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6年,中国举办了32场电音节,两年后攀升至150场。2018年,国内电子音乐用户达到3.58亿。(16:29)

Giorgio Carta,中文名忻若言,华裔,1996年出生于上海,中意混血。13岁开始DJ生涯,16岁制作自己的原创作品,并在国内声名鹊起。Carta是签约电音厂牌Spinnin’ Records的首位华裔艺人。2017年入选世界百大DJ。
Diva Li,中文名李洛伊,电子音乐制作人兼 DJ。在《RanGroove》合辑中发表数支单曲,和 Mickey Zhang 合作的《幻真》 7”黑胶 EP;2016年受邀登上「地表最热门」的派对现场直播Boiler Room的舞台。
Tommy Hendriks,中文名胡涂幕,荷兰人,定居上海。迷笛电子音乐节、阴阳电子音乐节等电音节的音乐总监,参与创办厂牌China Pavilion Records,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和电子音乐结合在一起,并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电子音乐人。2016年,与活跃在上海的音乐制作人高天虹联合创办了ADE中国馆(China Pavilion)。

10月,荷兰,阿姆斯特丹,ADE现场。

Carta即将登场。在ADE的几场演出中,他最重视的就是与电音圈前辈Chocolate Puma同台的这一场。他说自己就像是考试前跃跃欲试的学生,等待着晚上的演出。「有点小激动,看看到底能不能让他们惊讶到。」

1996年,阿姆斯特丹举办了第一届ADE(Amsterdam Dance Event 的简称),仅有117位DJ参加,而今它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音乐节,聚集了数千名电音创作者,是无数乐迷「朝圣」全球顶级DJ、厂牌的狂欢盛宴,也是电音文化的象征。

▍进击的中国电音力量

作为入选全球百大DJ的第一位华人,Carta今年再次受邀参加ADE现场演出。今晚对他来说是一场重要的表演,他决定放一些比较「深」的音乐。「在其他任何地方演出纯粹是玩,而(这里)台下都是行业的大佬,非常有实力。很多眼睛在盯着,看你是不是真的会打。」

2017年,Carta入选全球百大DJ,在ADE演出的巨幅海报出现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宛如超级巨星。作为身负众多「第一」标签的中国电音代表人物,Carta直言「做艺人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作为国内和国外电子音乐文化的桥梁:把我在国外听到的好的东西带到国内来,把中国一些我觉得比国外更突出的东西带出去,让他们看到,其实中国也是有好东西的。」

相形之下,另一位受邀参加ADE演出的中国女DJ Diva就显得轻松一些。常年在Club的表演经验,让她对电子音乐和地下舞曲产生了独特的女性化视角。同时,她将一些中国元素和演唱融入自己的电音创作中,试图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表演结束后,她和普通乐迷一样开始追星,专门早起去看一位亚裔女DJ的现场。「她算是亚洲的前几位。我不知道韩国的(电音)市场怎么样,但她的音乐肯定不错,也有非常好的机会,遇到一个好公司。如果想在欧洲发展,人必须要在这里。她在柏林呆了很多年,慢慢起来的。」

听完几场演出后,Diva发现新的风格和混音方式占据了主流,自己放的很多歌已经过时了。她坦言感受到了压力,回家后要重新制作。在Diva看来,作品是电音世界获得通行证的方式。

出现在ADE中国馆的异国面孔Tommy,是中国馆的策划者。Tommy在中国生活了6年,参与筹备过多个国内电音节,2016年联合创办了ADE中国馆。「人们很疑惑,大多数人将国外DJ带到中国牟利,而你一个外国人在荷兰推广中国DJ。」

2016年,中国举办了32场电音节,两年后攀升至150场。2018年,国内电子音乐用户达到3.58亿。

Tommy见证了中国电音力量的崛起,也结识了一些在他看来实力非常强的中国DJ。去年,他带着中国DJ参加法国电音节中国专场的时候,法国人围着他惊叹:这群日本人太厉害了!

Carta、Diva、Tommy,作为ADE的参与者和中国电音的推动者,在这场盛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的音乐圈生存法则,让他们将关注重心共同指向了音乐人本质的困境:中国电音的价值,如何突破商业化的禁锢,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获得世界的认同。

自述 | Carta

▍主流不是评判好坏的标准

我最早接触到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的简称)是2011年,在英国的一个夏令营。周末去伦敦逛街,买了一张Swedish House Mafia的CD,听起来很不一样,节奏感很强。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只知道这首歌不一样,然后才知道Mafia是制作人,也是DJ,这种歌叫电子音乐。

那时我觉得在中国听电音的人还特别少,找到一个听EDM的人就像找到一个知己,「原来你也喜欢」。

第一场在酒吧的演出期待了好久,一直在想我第一场演出要放什么歌。这么多歌想放,才90分钟怎么办?整个人是很开心的状态,唯一没有预料到是90分钟可以过那么快,感觉刚刚上台,怎么就已经打好了?有些人来跟我说:原来你真的会打,我们开始认为你是骗人的。

后来一段时间,在酒吧当DJ,每天必须要去打三个小时,而且刚开始打的时间段都是最差的,要不就是10到12点没什么人,或者是3到5点就要清人的时候。

2013年,国内开始有了电音节:长城音乐节和风暴音乐节,2015年有了RMS上海,那是第一次国外电音大佬来中国的音乐节。他们建议我去荷兰ADE看看,我一去整个人傻掉了。我记得我第一天在路上就看到了Don Diablo至少4、5次,过一会儿他在这里、在那里——整个行业的艺人都在这个城市。

音乐节最后一天,我被Spinnin' Records签下了。那是我15岁接触电音时就最想加入的厂牌。

2017年,入选百大DJ后,商演一下多了很多。在此之前,基本上接不到演出。最大的变化是开始成为演出嘉宾——当你只是一个驻场DJ的时候,能放的音乐非常有限,因为对你的要求是客人喜欢什么就得放什么,完全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对不同的人,我会做不同的音乐。比如说给一批不是很了解的人,我的心态是要教他们一些东西;如果台下的人都是懂的话,我就可以挑战一下他们,玩点不一样的音乐。

现在国内的听众,大部分还是得听这样的东西。你放得沉一点,他们就听不懂了。

我做艺人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作为国内和国外电子音乐文化的桥梁:把我在国外听到的好的东西带到国内来,把中国一些我觉得比国外更突出的东西带出去,让他们看到,其实中国也是有好东西的。

自述 | Diva 

▍听地下的人足够多,就不算地下

整个阿姆斯特丹几乎遍地都是DJ。我在ADE期间有一场非常小的演出,但起码我的名字写在了ADE2018的官方网站上,就挺高兴的。

我做的音乐不太适合在俱乐部里面放,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它不一定适合放出来给别人听的。欧洲有很多制作人,他们做的音乐和放的音乐完全不一样。我一直在尝试做一些我能够现场放的音乐。我放过几次,觉得好像还达不到我想要的那种效果。

「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在中国这些club里面放,我觉得大家还是想要嗨。我是女DJ,大家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应该)穿得特别暴露,露个大屁股,放的全是那种大嗨曲。其实我们出去放音乐,就是一件T恤,甚至我有时候都不化妆。

中国地下电音圈的处境并不好,包括中国的电音圈也是EDM为主。百大DJ挣钱多,演出机会也多。我们到了ADE都是地下演出,但是几乎去的每一场都是成千上万人,所以在欧洲其实不算地下。

我来北京十年,一直想要寻找自己的位置。到现在来讲,我觉得扎在北京好像没有太大意义,因为现在北京的娱乐行业越来越封闭。很多制作人都想往外走,包括DJ想要去国外,代表中国做一个明星或者怎么样,但是太难了,因为我们之间的文化隔了20年。

以前看这些国外音乐节,我都只是在看,这次ADE我是真的亲身去感受,他们的娱乐,他们是怎么玩的,他们是怎么听音乐的,他们的DJ是怎样放音乐的。我们做音乐的,我这个音色怎么选,这个音乐的结构怎么选,其实都是在拷贝、模仿他们,我们是在跟随他们。

真想走向世界的话,就不能在中国待着,你必须混入他们的圈子,这是第一步。你必须人要在那个圈子里面,才有可能去接触到他们的经纪人。国外是一套非常专业的体系,每一个DJ后面都是一个团队,有帮你联系演出的,有帮你做网络媒体的,有帮你做发行的,非常专业,不像我们全都自己来,我们海报都要自己设计,没有专业团队去运作。

如果越来越多人愿意去支持,我觉得可能是走向世界的一个方式,而不是说把人带到世界上,或者说签了一个国外的公司,就走向世界了,这还是非常个人的一个方法。真的想要帮助中国电音这个圈子,首先要我们自己要做出一些成绩来,有自己的一个团队、一个圈子才行。

自述 | Tommy

▍电音市场被虚假宣传,金钱,商业和奉承对的经纪人所控制

过去两年,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中国艺术家在欧洲没有粉丝。所以,如果你办一场只有中国艺术家的活动,那么很难成功。

去年,我们去了法国电音节。第一天是法国DJ专场,第二天是中国DJ专场。第二天的水准要比前一天好太多。那些法国人过来跟我说:Tommy,这些日本艺术家太棒了。他们根本不敢相信是中国DJ的演出。

但是这些中国DJ的音乐和国外DJ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非洲的House music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流行的,他们的电音中融合了独具特色的黑人音乐元素,而大多数中国DJ仍然只是复刻那些流行的音乐风格。

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创造中国电音,很少有中国艺术家具有很强的中国影响力。中国艺术家和国外的艺术家非常雷同。也许中国艺术家比国际艺术家稍好一点。因为没有市场,他们必须变得如此好。

在我的家乡荷兰,你可以制作任何类型的电子音乐,EDM、Techno、German bass……在荷兰,我们确保每一种音乐都能成长。20到30年后,五花八门的音乐都可以赚钱。所以艺术家们也感到兴奋:哇,我喜欢German bass,我可以用它赚钱。在中国,我是一名艺术家,我喜欢German bass,但我必须赚钱,我只能制作EDM,否则我付不起房租。怎么样才能让中国的年轻音乐人既能生存,又能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呢?

电音市场被虚假宣传、金钱、商业和奉承对的经纪人所控制。好的合同成了⼀切,艺人的质量,音乐的原创性,甚至人们是不是真的在制作他们自己的音乐都不重要了,连在百大DJ排行榜上的音乐人都是拿着一个预先混好的歌单直接放。

所以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健康的市场,让每种音乐都能成长。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类型的音乐出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