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广州漂几年,才能明白“点都德”
本文无广,放心食用
每个城市的漂刚落地时,都会迷茫如何才能尽快地融入本地。“周一到周五,每天只能往返于公司和家的两点一线。周末得闲时,去景点感觉太像是游客;想和本地人多打打交道,结果发现他们没事根本就不出门。”
而在以食为天的广州,广漂们却完全不会因此感到焦虑,因为想和本地人打成一片的方式很简单——去吃个早茶就够了。
不知道该去哪家时,最保险的选择就是点都德。
图源@深深深白色
在美食内卷的广州,本地人会锐评“四处连锁的点都德,表面上规模很大,但在利苑和白天鹅面前,一道能打的菜都没有。”
而在广漂心里,点都德却是无可替代的存在,“它的粤语名字‘点都德’,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怎么点都不会出错。广州许多酒楼早上和晚上都不营业,但只有点都德随时来了就能吃。并且像肠粉、艇仔粥这种一家一个口感的菜式,无论哪家点都德都能做出一样的味道。”
“当你急头白脸吃想一顿时早茶时,点都德永远是你最保险的选择。”
图源@Ella的日记本
尽管当广漂提出吃点都德时,许多老广朋友会不自觉流露出痛苦面具,“就像是北京人挖空心思带你找小众景点玩,你却坚持只去天安门;上海朋友想请你喝杯精品手冲,你只喝沪上阿姨一样无奈。”
但广漂,还是会把不怕踩雷的点都德,当做自己入门广州生活的规培院校。
“每周去一次,直到你吃过了叉烧包、流沙包、马蹄糕等经典菜品,分得清虾饺皇和普通虾饺的区别后,就算是正式通过了入籍广州的考核。”
图源@alwaysKathy
广漂三年的胡胡,把点都德视作广州生活的集中展示。
“这里表面上漫不经心,告诉你点啥都可以,实则处处是细节。菜单上‘超点’、‘顶点’这种人人都会说的俚语,是在为你制造入乡随俗的抓手。桌子上的公鸡茶具也颇有来头,原型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几个亿,为你吃早茶时的雅致持续赋能。”
“游客把它当网红景点,老广吃它来兜底,而广漂最唾手可得的仪式感,就是去吃顿点都德。”
图源@:D
有人梳理自己的广州生活,发现从自己落地到离开的每个阶段,点都德都在无时无刻地关怀自己。
“刚来广州时,点都德是你请客吃饭时最安全的选择。而在生活一段时间后,点都德也会成为你善待自己的固定去处。这里人均消费80左右,作为早餐有点贵,但早茶可以从早上8点吃到下午4点,帮你消遣周末的大部分时间。”
图源@momo
当一个广漂决定离开广州时,他和同事的最后一顿饭,也许不是推杯换盏的晚宴,而是一顿平平无奇的点都德。
“不管平时对点都德是否地道如何争论不休,但来广州的第一顿吃点都德,最后一顿也吃点都德,才算是一个广漂的闭环。”
外地人对点都德的初体验,往往是在空降广州后,问周围的人在哪里可以吃顿正经早茶。
“外人给你推荐餐厅时,总会考虑后果。推你去接地气的街坊老店,怕你对环境不满意,高档酒楼又怕你破费;自己私藏的酒家,又可能火到需要预约。”
不想让你被一顿早茶折腾到够呛,“老广推荐你去点都德,真不是在敷衍你,而是为你深思熟虑过了所有踩雷的可能性。”
图源@小红薯 612F5D76
广漂两年的90后小徐,刚来广州时,点都德是他觅食时的诺亚方舟。
“因为在老广心里,点都德算是入门级的粤式酒楼。每个吃过点都德的人,不管是不是本地人,都有底气对它评价一番。北京人会拿烤鸭对标这的烧鸽子,夸它皮脆;湖南人会说这的河粉‘值得一嗦’……被五湖四海人民的点评认证过了,你来这只管闭眼吃就好了。”
图源@栗栗椰
有人说“北有全聚德,南有点都德”。因为它“不仅是吃的,更是你平时打点关系时,能拿得出手的硬通货。”
当你初来乍到广州时,“朋友圈里发一张广州塔,别人只会给你浅浅点个赞。但到点都德随便自拍几张,只要不经意的露出‘点都德’三个字,就会有人求你帮他代购几盒点心。”
图源@被减肥耽误的五谷丰登
但在广州逐渐站稳脚跟后,许多人再提到点都德,态度便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自己不会再去,还会劝起身边其他刚来广州的朋友,别总去吃点都德。
胡胡来广州几个月后,才意识到点都德和其他酒家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大厅的桌子实在太小。
“老广吃早茶,一般都会呼朋唤友,别的酒家都是圆桌,能让十来个人围着一起吃。但点都德的长桌,只能容纳四个人,有的甚至只是二人桌,一看就是给游客准备的散台。排场上就显得很小气,继而让人怀疑它是不是真的地道。”
图源@搞笑儿子的麻麻
海珠区的土著小高,对点都德的评价也是,“平时把它夸上天的,只能是外地人,老广对它的点评,通常只是还行。”
“本地人对广州的美食,打心底有着一种自信感。大家不是觉得点都德不好吃,而是觉得与其费劲心思去找网红店,离家最近的那家从不营销、点评网站上常年3星,却被周围居民排队买的‘xx茶点’,才最有性价比。”
图源@momo123
发觉这一切后,有的广漂抱着不想被割韭菜的心,从此不再吃点都德,但最终还是会在某天格外疲惫时,回归点都德的怀抱。
每个资深广漂对点都德,往往都会经历“见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部曲。
胡胡对点都德的复杂感情是,“当你春风得意时,总觉得自己能有更好的选择。直到有天你在街上奔波,疲惫至极时,能遇到一家点都德,不亚于是在战乱时期进了和平饭店。因为不管你在外多忙乱,进来随便点几样点心,就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图源@嗯呢呗
有人一开始觉得点都德的口味并无亮点,结果广州呆了几年后,才发现它完美符合广人心中绝世好店的标准。
“如果一家早茶店,能让你每次光顾时,不带脑子点单,也能吃到一顿好饭,且每一次的味道都一样,长此以往你就会对它产生安全感。即便有人告诉你别家早茶更好吃,你也会说只有来吃点都德才算是踏实。”
图源@7研
因为不担心在点都德吃饭会出岔子,广漂每逢生活遇到点事,需要有个场合来解决时,都会把点都德当做自己的会客厅。
每年父母从老家探望自己时,小徐接待他们时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永远都是点都德。“带父母去吃大饭店,每次他们都舍不得我花钱。但请他们来点都德,只说是来吃个早饭,他们就不会感到不好意思了。”
“每当你要求人办点事,如果请别人去别处吃大餐,对方肯定会警惕你的真实目的,但对点都德却毫无戒心。大家潜意识里默认这里没有阴谋,只有休闲,没有老广能拒绝得了早茶这样的糖衣炮弹。”
图源@L侠
胡胡记得,每年公司开年会,老板都会把地点定在点都德,因为“在广州的各大粤菜酒楼里,只有点都德最合算。比如陶陶居总是开在太古里和花城广场这种高消费的地方,随便点几样东西感觉都要破产。而广州酒家营业时间比较短,去的都是些老阿公。”
“最重要的是,酒楼通常是挚友和一家人一起来的地方。来这种地方开年会,老板就能借着这种氛围和员工套近乎。能提供这种情绪价值,也是点都德性价比高的原因之一。”
图源@雪泥奶贝*
而点都德里那些看似局促的二人座,如果遇上了独自失落的广漂,便是用来安放情绪最好的雅座。
广漂四年的菲尔,盘点自己每次去点都德的经历,“别人都是在麦当劳过生日,只有我在点都德度过所有不顺的日子。”
“失恋时就在这找个靠窗的景点位,喝着杨枝甘露发呆一下午。失业了也来这吃散伙饭,安慰自己人生就如同点都德的名字一样,不管被迫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其实结局或许都还可以,不必太焦虑。”
点都德就像是广漂心中的早茶教堂。无论你是饿了渴了还是心累了,只要进来坐坐,对着服务员阿姨说说你想吃啥,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有人在广州时,不曾珍惜过点都德,结果走了才发现它原来无可替代。“点都德平时会卖一些流沙包和虎皮凤爪的伴手礼,制造出一种你在哪都能吃到它的错觉。但它真正的招牌茶点,比如裹着脆油条的红米肠,却始终无法被代购。”
图源@着迷
家在广州,去年开始北漂的王守义,早先记得点都德已经在外地开起了分店,打算到北京后把点都德吃成自己的驻京办。结果来了后才发现,点都德只南下去了上海杭州开分店,在北方别无分店。
“问了北京的朋友,有人说原因是北京已经有了金鼎轩和全聚德,点都德怕在北京被两面夹击;也有人揶揄可能是老板开车来北京考察,结果没办下来进京证。”
怀念点都德曾带给自己的快乐,王守义不禁感慨,“点都德就像是江湖里向你无条件传授武功、却始终会留一手的门派一样,你以为自己广漂两三年,就能把它吃透。直到你和它告别,却在夜里梦到红米肠嘎吱嘎吱的脆香时,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根本就没法背叛点都德。”
图源@坚果迪
有人结束广漂时,终于认清原来点都德才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在家只能吃饭睡觉,但来点都德,能体会到原生家庭被治愈的感觉。”
“这里的一切都很松弛,你想喝茶,点单的会给你现沏,但不会像海底捞的服务员那样,一直盯着给你续水,为你留出充足的独处空间。而你如果不喝茶,也不会有人勉强你,走得时候甚至不会收你的茶位费。”
图源@百合听香
离开广东后,有人即便带不走点都德全部的早茶,也会花两百多买一套同款的公鸡茶具,把它当成提醒自己曾在广州生活过的信物。
“对广漂而言,点都德不只是一家餐厅,更是一种愿意对自己宽容一点的觉悟。明白这点后,无论你走到哪,只要端起公鸡茶杯,都可以进入贤者的子弹时间里——不管天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塌下来,有啥事都喝完这杯茶再说。”
ENDING:
平时在谈论早茶酒楼哪家强时,老广们总会产生一番争执,继而引出广州生活方式的鄙视链。
念叨“先有番禺后有广州”的番禺人,总是在和荔湾人掐架,争论谁那边的历史更悠久,粤菜更正宗。老钱最多的越秀人,则会炫耀广州的几家米其林茶餐厅,就在自己家门口。
但唯有在谈论点都德时,所有人的都会统一意见。“不管你是哪个区的人,不管过去我们有没有吵过架,只要你也喜欢点都德,那我们都能坐下来边吃茶,边交个朋友。”
图源@大蛋撻熱辣辣
【今日话题】
你吃过点都德吗?
原标题:《在广州漂几年,才能明白“点都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