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科技创新正迈入2.0时代,临港如何进一步吸引“创新血液”?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24-03-27 06:52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正在开启人形机器人商用量产新征程的智元机器人、国内第一家聚变能源商业公司能量奇点、布局的新一代整车操作系统“滴水OS”已进入试运行的滴水智行……在3月26日举行的2024临港科创大会上,包括上述公司在内的28家企业被认定授牌临港科技新锐企业。

在过去的2023年,这28家科技新锐企业研发投入达9.8亿元,办公及生产面积19万平方米,人员规模达2446人。这些企业和人员构成了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发展中代表性的力量,而如何让这样的“创新血液”源源不断?这是临港保持“发动机”、“增长极”作用需要解决的一道长期必答题。

“今年,临港新片区将迎来成立五周年,新片区科技创新正迈入2.0时代。”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在大会上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在大会上解读了临港新片区覆盖“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

这一创新体系包括为企业提供“0到1”的源头创新、“1到10”的创新加速,和“10以上”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政策保障,聚焦建设国际协同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临港新片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吴晓华提到,临港将争取在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值得一提的是,聚焦从“0-1”的源头创新,临港目前正在试点“拨投联动”等改革,“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初一公里。”

航拍上海临港滴水湖 IC 资料图

推动临港科技创新迈入2.0时代:紧扣五大创新工程

“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都对全市起到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在大会致辞中如是表示。

尚玉英表示,面向未来,上海将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深化前沿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市政府将继续支持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加快建设国际协同创新示范区。

如何推动临港科技创新迈入2.0时代?吴晓华表示,将紧扣五大创新工程,持续夯实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这五大创新工程包括开放创新工程、基础创新工程、企业创新工程、孵化创新工程、生态创新工程。

其中,在开放创新工程方面,吴晓华指出,临港新片区最核心的使命就是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我认为这个重要基地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营造类海外的创新环境,吸引海内外顶尖科研人才、顶尖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扎堆临港。”他强调,临港将按照国际规则为这批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让每一个来自海内外的人才在临港发展有舞台、事业有支撑、生活有保障。

又比如在基础创新工程方面,吴晓华提到,目前临港已有一批已建在建的国字号战略科技力量,比如临港实验室、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批国家队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点燃临港科技创新‘核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会显示,临港新片区仍在持续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RISC-V生态创新中心、同济卓越工程师学院、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筹)、璞跃中国临港创新中心、国际神经医学实验室、低空智联创新中心等7个科技创新项目在当天签约落地。

此前,临港新片区已落地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平台、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平台等16家新型科创平台、科研机构。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这些平台和机构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初步实现科技企业引进、培育、孵化数量近百家,产学研合作数280余项,知识产权数720余项。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陆瑜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现阶段临港对落地的创新平台主要考虑两个要素,“一个是它本身跟我们的主导产业结合度高不高,另外就是我们会前瞻性地布局一些未来产业,这也是临港布局整个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企业为创新主体,试点“拨投联动”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此次大会上,临港认定授牌28家临港科技新锐企业、新认定的3家创新联合体和1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正式揭牌长三角-天岳国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和上技国际全球离岸创新网络基地,这些均进一步凸显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据悉,目前临港新片区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构建了“科创驿站、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梯度孵化培育体系。已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21家,有效期内高企数量达到近1493家,拥有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38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

“我们特别强调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去推动创新,因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它就会从企业的需求侧、市场的需求侧来开展创新。”陆瑜强调,无论是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还是创新联合体,都是以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科研平台也会去辅助或者助力企业去开展创新,它的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会更高,效率也会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科创大会期间,临港新片区正式发布了其科创政策3.0版本《临港新片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暨科创政策20条。吴晓华当时即表示,总体来说,临港已经进入了科创资源集聚、科创人才云集、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新发展阶段。科创政策3.0版本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需求,临港将更加聚焦全过程创新。

最新的财政扶持政策则是“拨投联动”。“ 我们在整个的创新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发现,‘0-1’是企业创新最艰难的时刻,在这个阶段企业没有资金,技术的概念验证可能都没有完成,很难获取外界资本的支持。这个时候政府可以站出来助力一下,帮助企业启动最初轮的发展。”

据陆瑜介绍,今年临港新推出“拨投联动”改革,相关机制已基本确定,目前正处于试点中,“可能在下半年正式启动。”重点瞄准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临港目前主导的科技型产业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还正式启动了“X·Time2024国际创业大赛”。该大赛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办,上海银行作为首席合作伙伴,临港集团和璞跃中国共同承办,共设汽车电子、关键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四个新质生产力赛道,面向全球范围内遴选项目。

这实际上也是临港吸引优质项目落地的一项新探索。“通过大赛吸引一批企业,同时也是吸引全社会对临港创新创业的关注。”陆瑜表示,除了大赛本身的奖金之外,未来优质项目落地临港还将匹配落户支持、安家补贴、永居便利、研发补贴、免费办公、融资支持、定制化金融服务等政策保障。

“科技创新本身也需要创新的模式、创新的机制。”陆瑜如是强调。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