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莫干山会是中国的普罗旺斯吗?
Jing
如今的小孩们提到普罗旺斯就是薰衣草,但年纪稍微大一点儿的人,总要讲一讲彼得·梅尔。这位在今年年初已经去世的英国作家,凭着三本描写普罗旺斯生活的散文集,成了后人在讲到山居生活时,避也避不开的大神级人物。而他笔下温暖而琐碎的法国田园生活,不知道也促使了多少人辞掉工作,离开大都市,写一本自己的《月亮与六便士》。
而在彼得·梅尔“普罗旺斯”系列发表后的几十年,在中国,也有一座山,像普罗旺斯一样,成了许多都市人的田园故乡,这便是德清莫干山。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最早的那一拨之一,莫干山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的实践,如今已颇具规模。这里有民宿、餐厅、书店、精品店、文化市集、探索极限基地等等,俨然一处再造的新式乡村。
莫干山秋景 东方IC图在杭州打理书店的蒋瞰,闲来无事便会开车进山里转转,一来二去,游客成了半个山里人,也就有了这本《山居莫干》。
如果你想了解莫干山有多少个景点,或是民宿体验报告之类的文字,这不是一本合适的读物。虽然是写山,但更多是写山里的人,他们,或许是你住的那间客房的设计者,或许是你喝的那杯酒的酿造者,也或者只是你在山路上散步时,偶尔遇见的一张面孔。
在这本书里,蒋瞰写了一群朋友的故事,不是为了采访而进行三五天的陪伴,有目的地提问,而是三五年的陪伴,在漫长而零碎的交往中,提炼出那些记忆里闪着光的每个片段。读她的文字,就像坐下来,沏了一壶茶,和人慢慢地聊一场天,随便讲些生活的经历,或是看一幕缓慢的电影,用一帧帧跳跃的影像,将这些那些所谓网红房子的前因后果,理得清清楚楚。从热爱金庸的同济建筑师,到此前从不知道莫干山是什么的香港姑娘、搬来整个南法小村庄的老外、做野草莓果酱和酿青梅酒的手艺人,等等等等,正是他们,将莫干山的山居生活一点点以细节丰满了,当他们的各种创意像巫师魔杖顶部闪出的火花在山头彼此碰撞,也带给了这座山更多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而莫干山和普罗旺斯有什么共通性呢?或许每一个选择在山里留下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彼得·梅尔。用颐园老板夏雨清的话说:“在我看来,凡是开民宿的人,都很有意思。一个人或两个人远远跑到山里来,就为开一家四个房间的民宿,想想就很有意思了。”
庾村1932文创园复制了南法山居的生活情境 资料图在庾村1932文创园,你可以看到彼得·梅尔在书里描述过的那个瑰丽又不乏人情味的普鲁旺斯——“去意大利路酒贩处取一瓶烧酒,去马塞路向保罗先生买一些乳酪,去看看精品店的橱窗内新到了什么货色,去花市凑热闹,去美丽的喷泉边小想一会儿,然后在中午以前赶到老顾餐厅,以免客满无座。”
这个欧洲山居的场景如今有了莫干山版——去自行车主题餐厅取一瓶美姨杨梅酒,去看看萱草书屋有什么新的二手书漂流了进来,去窑烤面包房等一个正在烤的天然酵母裸麦包,去发芽的茶屋喝一口莫干黄茶和牛奶的魔幻融合,在旁边的小店“亦素”里转转,宽大棉麻袍子比较适合在山里穿,就差白色半筒袜和脚背有褡袢的黑色布鞋,将时间定格在那个曾经熙熙攘攘又充满希望的20世纪30年代。
读这本书可以在任何时候,哪怕是只有十分钟的碎片时间,因为它不像小说,有情节需要惦记,也不像诗歌,需要酝酿心境。随便翻开一页,看一段对话,一则轶事,然后就可以合上去做别的事情。就像蒋瞰在书里写的,“山里的日子,是写不出小说的,几乎没有起承转合,每个人都朝着自己想象中的山居生活而过;但是情味很浓,是睦邻友好,是围炉夜话,想起来就能开心很久”。
姑且让我们在城市的灯火里,遥望一些发生在过去许多夜晚的围炉夜谈吧。
《山居莫干》 慢半拍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年11月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