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朝梁代徐陵的山斋和山池
本文选自《南朝夜宴:金陵城市生活与江南文学》
徐陵是东海郯人。他在《在北齐与宗室书》中讲他的故乡,“临淮负海,是谓徐州,颛顼高阳,世有明德”,他的祖辈“金柯玉叶,霞振云从,耆旧通人,茂才多士”,他的家族,“吾宗虽广,未有骈枝,咸自驹王,同分才子”,充满了名门世族的骄傲。但是,徐陵对江南有强烈的乡土认同感,“三百年来,家于扬越,此则卢谌不去,裴宁仍留”。
说起徐陵宅,仿佛又意味着豪奢,然而这是不能确定的。宋代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里讲“南朝鼎族多夹青溪”,并提到陈代的豪宅江令宅和孙玚宅,但没有提到徐陵宅。现在能找到的徐陵宅记录,见于徐陵本人《与顾记室书》,上面说“吾市徐枢宅,为钱四万,任人市估,文券历然”。大概这个徐枢宅,就是徐陵的生活大本营。南朝江南园林已经发展得很有味道,但是,徐枢宅这个名字好像引不起我们关于园林的遐想。
徐陵的生活环境究竟怎样呢?在他自己的诗作中,居住环境的景象和史书描写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徐陵在诗中明确描写自己的园林,如《内园逐凉》:
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
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
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
作者纳凉的地方——内园,应该是自己的私密空间,而不是皇家园圃。看来这时的作者很惬意,在政治环境里夕惕若厉,而此刻几乎完全放松下来。内园的面貌怎样呢?这肯定是一个经过设计的园林,中心景观是茅斋一座,而且是空的。当然,这里特意安排的茅斋并不表示作者真的清贫,只是文人高雅淡泊风度的象征。作者的道具是琴和酒,这格调也不是贫寒家庭能轻易追求的。园里布置了一些花树,树木如梧桐,高大有浓荫,配以小竹子。可见,徐陵在乱世依然保持着他的经济水准,进而维持高贵的品位。
更可能的情形是,这个内园是徐陵在梁末动乱前的家宅,因为后面的几首还写到山斋和山池,有的是和梁简文帝唱和之作。那时徐陵不到四十岁。
山斋
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
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
山寒微有雪,石路本无尘。
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
烧香披道记,悬镜厌山神。
砌水何年溜,檐桐几度春。
云霞一已绝,宁辨汉将秦。
从茅斋的称呼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仍是徐陵的宅园。看得出来,茅斋、竹径、石路、台阶等设计非常新巧,梧桐傍岩石,隔断尘烟,山中有微雪、溪水和云霞,作者甚至附庸风雅,从事仙道内容,喻此山斋为桃源。然而,这样的桃源绝不是飘在天上的,再好的品位也是经济的结晶。
奉和简文帝山斋
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
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
山花临舞席,冰影照歌床。
这一首诗里的山斋和下面两首诗里的山池,不一定是徐陵的园宅,可能属于简文帝,但肯定是徐陵熟稔的环境。这座园林是富贵的,有金黄色顶的楼阙经过一番认真的设计,构建山斋宫殿,点缀小桥,种上翠竹、荷花,还有歌舞相伴。环境精巧,情调悠闲惬意。
山池应令
画舸图仙兽,飞艎挂采斿。
榜人事金桨,钓女饰银钩。
细萍时带楫,低荷乍入舟。
猿啼知谷晚,蝉咽觉山秋。
这首诗里的山池绝对富贵,有画船、彩旗、金桨、银钩。诗人的体验很细致,细微的浮萍、低落的荷叶,都构成了境界。华丽、精致,像徐陵的很多诗一样,雕琢刻画的宫体面貌尚存,景物也是做作的。
奉和山池
罗浮无定所,郁岛屡迁移。
不觉因风雨,何时入后池。
楼台非一势,临玩自多奇。
云生对户石,猿挂入檐枝。
看来,这座园林中,在水边垒了假山,工程不小。楼台风格变幻,很有创意。景物布局有点复杂,很有境界。从这几首诗看,徐陵的格调是培养在颇有富贵气息的生活环境中的,和宫廷很亲近。当然,这里反映的是梁代动乱之前的情形,会对以后的精神境界形成心理定式。
从徐陵的其他景物诗,甚至其他题材的诗里,可以更多地了解他的经济生活环境。它的主体就是精致的园林,比如《侍宴》中的“园林才有热,夏浅更胜春。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春日》中的“帘摇惊燕飞”“落花承步履”。
徐陵诗还写到春天里人的活动,很有特色,如前文提到的《春情》。
徐陵的《和梁简文帝赛汉高帝庙》还记载了一次赛庙的情形,诗中“玉碗”“金灯”“丹帷”“绀席”“钗低”“舞妍”“华篇”等词,带着浓厚的温柔富贵气息。《新亭送别应令》《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涉及的两座亭子,都是去北行人的出发点,新亭还留下了东晋时过江士大夫“堕泪”的典故,徐陵的这两首诗,虽然辞章不以华丽擅长,却也是以落泪终结,“流睇极清漳”,“流襟动睿情”。而流泪恰恰是典型的江南表情方式,养成于温柔旖旎的生活环境。
徐陵的诗作,绝大多数都是应制和乐府。在精心设计的园林里,吟咏唱和,是梁陈时作诗的情形,这培养了贵族的风雅情调和诗歌技巧。
在徐陵流传下来的骈文中,《玉台新咏序》有“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玉树以珊瑚作枝,竹帘以玳瑁为柙”等句,明显是描写江南富贵华丽的生活。
像许多江南的文学家一样,徐陵的作品深受江南经济生活的影响。他写于梁代的关于他生活的园宅的诗,使我们不仅能够具体地了解他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在温柔富贵的环境里培养的高贵悠闲的气质。这种环境自然也培养了他晚年在陈代生活的心理定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