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兴华:中国经济“关键七年”应培育“三驾马车”未来新动能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兴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中表示,未来七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从中长期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潜力巨大,劳动力质量与人力资本提升空间充裕,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依然明显,城镇化从数量和质量综合来看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这一系列因素都为投资、消费、对外贸易增长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3年,中国经济顶着压力完成了5%以上增长目标。2024年,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与挑战,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如何?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应如何围绕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中国经济进入“关键七年”:打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动能
问:去年,中国经济在压力之下完成了5%以上增长目标。你如何看待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
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给“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带来挑战。未来七年,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到“十五五”末的20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不保持必要的、合理的经济增速,风险可能会集中暴露,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难度也将加剧。
现在“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度已经过半,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春节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24年两会已经全部召开。各地确定的今年GDP预期目标集中在增长5%至6%之间,有个别省份较高或较低,比如海南确定的预期目标是增长8%,天津是4.5%,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预期目标为增长5%。31个省份GDP加权平均预期目标增速为5.4%。
但是从全国来看,在去年的基数上,今年达到或超过5.4%,有不小的难度。预计全国GDP预期目标将继续设定为5%左右。努力实现5%或5%以上的增速,才能够为实现“十四五”目标打下较好基础。这对于稳定各方面预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加就业,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从中长期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潜力巨大,劳动力质量与人力资本提升空间充裕,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明显,城镇化从数量和质量综合来看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这一系列因素都为投资、消费、对外贸易增长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认为,在尽可能稳住出口的前提下,激发有潜能的国内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再加上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未来七年有潜力实现年均5%左右的增长,从而为完成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创造弹性空间。
消费:需重视短期和中长期政策优化组合
问:你怎么看待去年消费恢复情况?今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潜力如何?
答:202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同比增长7.2%,总量创历史新高。消费成为2023年带动我国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特别是服务消费较快回暖,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服务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长5.8%。
虽然202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大于投资,但消费市场恢复总体不及预期,增长不平衡情况较为突出,比如文化办公用品类产品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产品增速分别为-6.1%和-7.8%。目前有效需求增长偏慢、市场预期偏弱、信心不足等不利因素,仍然制约着消费持续增长,也影响了实际的经济增速。
2023年的消费增速是在2022年较低基数上的数据,今年实现这样的增速似乎不太可能。但总体来看,2024年消费有望继续恢复,从而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这需要通过政策“组合拳”来激发消费潜能。
问:激发消费潜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促进消费需要有一系列政策组合。其原因在于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持续稳定拉动,是由消费预期的提升、消费能力的增长、消费结构的升级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并不能仅仅通过短期刺激来实现,而是需要近期和中长期政策的优化组合。
从近期来看,要支持增加新型消费,培育和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实行消费品以旧换新。
从近期和中长期政策优化组合来看,我认为要综合考虑当前形势和长远目标,出台增收入、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提振居民消费预期。
一是适度扩大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分配比例。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减轻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进一步降低基尼系数;二是破除限制消费的政策壁垒,比如大城市的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三是支持发展消费新业态特别是跨境电商,积极推动优质消费品进口;四是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以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切实提升服务水平为抓手,优化消费供给和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场景,提升消费意愿;五是进一步完善住房、医疗、养老等基础消费和服务保障,减轻居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六是探索实行在特殊时期向低收入居民发放实名电子消费券等办法。
投资:基建和设备更新应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问:你怎么看今年许多省份适度下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
答:2023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按可比口径计算),而去年年初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大多数集中在7%~10%。这说明许多省份并没有完成预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
当然这里边也有物价因素的影响。如果拉长时间线来观察,近十多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既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机遇。
然而,我们亦需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太快(明显拉低经济增速),将会影响国家中长期经济目标的实现。2002~201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曾高达22.4%,2012~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回落到13.1%。而自2017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6.4%持续滑落到疫情前2019年的5.4%。特别是疫情三年,固投增速分别为2.7%、4.9%、4.9%。
问:哪些领域可以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带动作用?哪些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
答:从固定资产投资三大支柱来看,未来房地产企稳明显回升的可能性较小,难以重返经济增长引擎地位;传统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偏低,外部市场需求不太乐观,受供需关系影响,制造业投资显著提升的空间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应该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在于补齐老基建短板,同时适度超前部署投资新基建,让新基建和老基建协同发挥作用,从总体上提高投资效能,使基建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支撑。
同时,还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不仅可以拉动当期经济增长和就业,而且能够促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因此,找准投资项目,努力解决资金端问题,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切实提高投资效能,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为相应保证各地投资力度,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还需要保持地方债供给规模适度扩容,提升专项债精准落实效果,严抓项目全周期监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增强经济持续复苏新动能。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从中长期看,需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出口:高附加值“新三样”形成新增长极
问:近年来我国外贸持续承压。从去年的数据结构来看,你是否有关注到一些亮点与趋势?
答: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同比收窄,服务贸易逆差同比扩大,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全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但是根据WTO的最新数据预计,2023年我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在14%左右的较高水平。中国所占份额保持稳定,说明整体竞争力依然较为稳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
从出口结构分析,近年来高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成果。特别是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电池、光伏、船舶成为今年出口增速最高的产品。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超500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新能源电池、光伏产品出口数量增速超3成;船舶产业市场份额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与服装、家具、家电所谓“老三样”相比,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跨境电商作为外贸新业态,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强大的增长潜力、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据海关测算,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进口5483亿元,增长3.9%。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发展新动能。
但是,跨境电商也存在一些隐忧。据了解,美国国会一些议员正在讨论提出取消“最低限度”贸易规则的议案,以遏制电子商务进口。根据“最低限度”贸易规则,美国个人消费者购买单品价值800美元或以下的进口商品,美国政府可以免除关税 。如果未来美国国会取消“最低限度”贸易规则,将会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对国内服装、日常用品、礼品等生产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电商平台及其关联企业的库存管理、定价机制、供应链管理、平台布局等商业生态将面临重构。
问: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放缓甚至逆转的形势,我国在外贸领域应如何作为?
答:当前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还在增加,外部需求持续低迷,依然是制约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也会继续对我国出口造成影响,但是在政策支撑、产业竞争力和各方努力下,今年我国出口增速将会有所好转,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将有所减弱。在电子、医药、汽车、新能源设备等行业可能还会有较高的出口增速。
从中长期来说,要在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继续扩大进口;二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关于扩大进口,现在需要真正转换思维方式。进口不仅是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重要环节。增加进口有利于维持国际贸易平衡,减少贸易摩擦,扩大国内消费和服务业就业。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扩大进口,将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特征的某些产业集聚国内,一方面可以直接供应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超比例生产后,其产能超过国内市场需求,就可以形成该产业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
我国汽车产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证。不仅在制造业领域,在服务业领域也是如此。我国在研发设计、现代金融、高端咨询、数据信息、医疗养老、教育文旅等服务领域,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还有很大空间。
关于制度型开放,要在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贸易强国。
二是通过实行制度型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广泛经贸关系。促进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要素资源配置水平,维护安全、韧性、可持续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开放性和完整性。
三是积极参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完善。主动参与新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比如在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碳减排、人工智能、虚拟货币等领域与世界各国共同制定新的经贸规则,为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2-20
教授简介
刘兴华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长期在中央国家机关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曾任中国证监会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现兼任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