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学美育》新书发布暨美育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024-03-25 13:20
视界 >
字号

2024年3月23日,“美不远人,美育全人”《大学美育》新书发布暨美育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数十位专家学者汇聚于同济大学,围绕高校美育的发展前景以及同济大学新出版的《大学美育》教材的相关情况分享高见并热烈讨论。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中国科学院李杰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同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吴为民、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大学美育》主编、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嘉瑜等领导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大学美育课程多位任课教师以及《大学美育》部分作者也莅临本次会议,会议还诚邀了修习《大学美育》课程的同学们参加会议。《大学美育》主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系主任王鑫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学美育》新书发布暨美育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行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系主任王鑫教授主持开幕式

赵宪忠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同济表示欢迎。他回顾了同济大学117年来的办学历程,强调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近年来,学校尤其加强了通识教育和大学美育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他讲到《大学美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以及学校近年来在美育教育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探索和成果,并提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实现“美育全人”的目标。

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致辞

李杰院士首先回顾了《大学美育》课程的建设历程,并详尽地分享了自己参与课程录制的经验和感受。李杰院士也从自身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出发,讲述了弹性力学方程和数学的精美和深刻之处。他强调了各个不同的学科都存在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机会。最后他提出,美应当在实践过程中体现,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深入感受科学、艺术和文学等作品,并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的文化。最后他对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出了期待和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发言

在新书发布仪式环节,同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吴为民,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大学美育》主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兼融合出版中心主任吕炜共同为《大学美育》新书发布揭幕。

嘉宾在新书发布仪式环节上合影

同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吴为民为新书发布致辞。吴书记首先对《大学美育》教材首发表达了祝贺。他对同济大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的特殊意义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介绍了出版社的历史成就,以及未来进一步可能开拓的发展方向。吴书记还强调了出版社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所取得的双重成绩,展示了出版社的实力和影响力。最后他对《大学美育》教材的正式出版表示热切的祝贺。

同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吴为民发言

在主旨演讲环节,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大学美育》主编李麟学教授以《综合性大学特色的美育知识体系与教育思考》为主题做了主旨演讲。李麟学教授以古今中外多个案例为例,展现了美的多样性内容和意涵。通过介绍国外大学的“艺术与科学院”等案例,他提出了建设大学美育课程是中国高校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最后,李麟学教授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大学美育》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核心课程和200余门内容丰富的实践选修课程。这一课程体系搭建了四大教学板块,即“人文艺术美学”、“艺术鉴赏提升”、“工程科技美学”和“美学全人培育”,并向校内每年约4000名本科生以及全社会开放。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大学美育》主编李麟学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以《美育的意义》为主题做了线上演讲。高建平研究员重新界定了美育的定义,将其界定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循环过程,并分享了对这一问题不同理论家的不同看法。席勒认为,教育者应当超越一切时代之上,他是改变环境的主动者,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则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最终要达成环境和改变和个体活动之间的一致性,来完成改造社会的目标。

教育部全国高校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冯学勤以《美育:一种共鸣经验的教育》为主题做分享。冯学勤教授重新解读了哈特穆特·罗萨的“共鸣”理论,将其放置在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美育理论的谱系当中,指出“共鸣”作为主体与世界之间建立在差异性体认基础之上的回应性关系,其本质是一种高级感性关系。表征了人与人关系的 “水平共鸣轴”、 人与物关系的 “对角线共鸣轴” 以及人与形而上存在关系的 “垂直共鸣轴”, 囊括了主体与世界可能产生的所有高级感性经验领域,该理论可为我们落实美学教育提供充分的借鉴。

教育部全国高校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冯学勤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陶小军教授以《美育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提升中的意义》为题,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切入,论证美育对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在国际范围内提升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美育代表了国家在信息传播、文化影响、领导和政治参与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力量。在中国致力于构建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提升话语权不仅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此外,美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宗教信仰等多个维度的内涵,能够帮助塑造民族的自我认同。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陶小军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筠冰教授以《AI技术赋能下的大学美育》为主题,分享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最新进展。她介绍,以 Midjourney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 AI 带领当代艺术全面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 AI 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正在发生巨大变迁。最后,她还分享了复旦大学美育教学小组正在探索的、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美育实践当中的各种创新方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筠冰教授发言

本届研讨会下设“人文艺术与大学美育”、“多学科美育方法”、“全人培育与审美教育”三个平行论坛。与会嘉宾以及《大学美育》任课教师,从自己的专业和研究的角度分享了对美育与高校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探讨了如何在自身的研究过程中从审美、艺术和人文等角度给予学生以多维视野的培养。各位专家也介绍了自己在美育教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并对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讨论气氛融洽,反响热烈。

本次会议还诚邀修习《大学美育》的部分同学一起参加,在师生活动环节,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美育的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包括自己更感兴趣的美育的内容,也对如何更好地吸引同学们有意识提升自我审美能力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大学美育课程负责人、《大学美育》主编李麟学院长对同学们的问题予以了回答,现场的专家和课程组老师也分别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师生都从各自的角度获得了收益和启发。

师生互动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艳丽书记做闭幕致辞,感谢各方的支持,感谢与会专家在知识交汇、情感交融的同时,产生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碰撞和心灵共鸣,期待各方继续为推动大学美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艳丽书记闭幕致辞

嘉宾合影

本届研讨会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出版社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致力于探索全人教育的创新路径,多年来建设《大学美育》课程,并编写同步教材《大学美育》,既传承了同济大学宗白华先生中西融通的美育传统,也结合了同济大学 文、理、医、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在更开阔和多元的视野之下,彰显同济大学跨学科视野下的“美育全人”的特色。

    责任编辑:吴栋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