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浏阳:万象“耕”新,育出春耕好“苗头”

2024-03-20 15: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浏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早稻集中育秧和春耕备耕工作,助力早稻生产“加速度”,为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全力打好早稻生产“第一仗”

今年浏阳进一步加大机插机抛育秧补贴力度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完善优化种粮农民补贴政策。近日,记者从市农业发展事务中心了解到,今年浏阳将进一步加大对机插机抛育秧的补贴力度,全力打好早稻生产“第一仗”。

“今年的粮食奖补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优化,在给予双季稻补贴230元/亩基础上,将早稻机插机抛育秧补贴提升至75元/亩,同时市本级整合资金支持50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集中育秧设施,补齐集中育秧设施建设短板,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市农业发展事务中心粮油部负责人戴典介绍。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浏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采取智能化、工厂化育秧等方式,助力早稻生产“加速度”,为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摆盘、装土、播种、覆土……3月18日,在沙市镇沙市村种粮大户李旦的智能化育秧工厂内,两条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快速运转,一个个制好的秧盘快速下线,每条流水线一小时可播种1200盘。“去年早稻亩产达到了1100斤,是历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加上今年的补贴标准进一步提升,也让我们对早稻生产充满了信心。”李旦是一名“90后”,从事水稻种植已有8年,去年他种植的600亩水稻大获丰收,今年又增加了120亩双季稻。

记者在育秧大棚内看到,绿油油的早稻秧苗整齐地摆放在苗床上,郁郁葱葱。“预计到4月4日就可以机插下田了。”李旦介绍,合作社今年已经完成5万盘早稻育秧,除了自身的720亩,还为周边农户社会化服务代育秧600多亩。

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稳住了种植面积,就稳定了粮食生产基础。今年,浏阳将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1.2万亩以上(其中早稻播种面积30.3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7.2万吨以上。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了解到,截至3月18日,全市早稻育秧任务已完成四成,预计在3月底前全面完成早稻育秧任务。

1

社港镇

奏响春耕“进行曲”,蓄力农业“开门红”

(社港镇合盛村,邓稳正在大棚内为秧苗放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当前正值春耕时节,社港镇农业农村办和群众正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各项工作,为新一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美丽画卷,正在社港镇广袤的田野间缓缓铺开。

机械化育秧,助力春耕提速

3月18日,走进合盛村小邓组,淅淅沥沥的春雨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拂过鼻端,唤醒了这片土地的生机。伴随着大棚里的阵阵机械声,放盘、装基质、播种、覆土……育秧播种机正在不停运转,秧盘经过播种机流水作业后快速制作完成,整个流程只需5秒左右。在机械化播种好秧盘后,再人工将秧盘码放在大棚催芽,只待摆盘育秧。

55岁的邓茂胜是种了十几年田的“老把式”,今年,他种了600多亩早稻,第一批育秧盘已经长出了4厘米左右的秧苗,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批育秧。

从小田到流转连片农田,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如今的邓茂胜是远近闻名的“新型高级职业农民”。

“与以前相比,效率有了很大提升,由人工育苗的每小时10盘提高到机械育苗的每小时1000盘以上,不仅节约了播种时间和用工成本,成活率、出苗率、整齐度也提高了。”邓茂胜说。

他的儿子邓稳正在另一座大棚查看第一批秧苗长势,最近,他每两天就要来放一次水。

邓稳今年31岁,在2022年回到家乡,跟着父亲手把手学种粮。

“家乡的田总得有人接着种下去,而且现在种粮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奔头。”邓稳说,回家一年多,他已经能熟练操作各种农机,也考到了无人机飞防证,正在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向发展。

“农二代”接班,今年新增7个种粮大户

像邓稳一样年轻的“农二代”,在社港镇还有很多。

今年35岁的寻华根跟着父亲种粮已经有10多年了。“今年种了580亩早稻。”走进寻华根的华祥农机专业合作社,占地1800平方米的厂房里,催芽室、烘干机等一应俱全。因为持续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他年年都能有个好收成。

“今年镇上新增了7个种粮大户。”社港镇农业农村办主任何招兵介绍。近年来,社港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水平,联村干部、镇村干部全部下沉到户、到田,面对面做好农户思想工作,提高群众种粮积极性,发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种粮大户。

今年38岁的寻锋是新光村人,以前在外做事,农忙时回家里帮忙打打下手。今年是他第一次独挑大梁,种了300多亩早稻,“以前跟着父亲,农机操作都学了,今年试试自己来,我相信种粮有前途。”

家住社港村的胡江林以前专门从事农机服务,从打田到收割,家里的农机十分齐全。今年,他也开始投身种粮,“既然我有农机、懂机械,发展种粮更有奔头,比起别人也更有基础和优势。”虽是第一年自己种,胡江林却十分有信心,种了近400亩早稻。

保农资强服务,力争粮食生产“开门红”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社港镇种粮大户尤其是年轻大户的涌现,是镇上重视和发展粮食生产“育”出的成果。

在新光村的育秧大棚里,由镇上育秧的2万多盘苗正静待出芽。自2022年以来,社港镇农业农村办就牵头自主育秧,为全镇的早稻集中育秧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早稻集中育储备秧,一是为了应对倒春寒、低温雨雪天气造成烂秧烂种等现象,提高抗风险能力;二是如果大户等主体在育秧过程中出现病秧问题,可以为其提供优质秧苗保障;三是对于没有育秧场地和设备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提供储备秧苗,发展粮食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有效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何招兵表示。

记者观察到,去年社港镇的集中育秧在室外,而今年改为在大棚育秧。“在室外育秧,秧苗生长受温度影响,可能赶不上大户需要的时间;今年我们提前在棚内育秧,后面还会在室外进行第二批育秧,以保证不同时间、不同主体的要求。”社港镇农业专干向吉方解释。

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确保粮食安全,社港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成立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工作专班,由党委书记和镇长任组长,制定社港镇鼓励粮食生产奖补10条“硬措施”,不仅从育秧、农资、种植面积、农机购置等方面出台补贴,还根据粮食生产完成情况进行奖励,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奖励先进种粮主体、先进个人。

2023年,全镇共发展粮食生产4.64万亩,成功创建水稻双季轮作万亩示范片一个,获评“长沙市粮食生产先进乡镇”。

“政府重视水稻种植,政策也很好。响应号召多种粮、种好粮,也是我们种粮大户的责任。”邓茂胜说。

截至目前,社港镇早稻翻耕整田面积1.75万余亩,早稻集中育秧1.75万余亩,新建单体育秧大棚6000余平方米,引导以种粮大户或村集体种植为主体,早稻种植面积达1.75万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社港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社港镇将全力以赴抓好春耕,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通过提高机械化生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等关键技术水平,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实现2024年粮食生产工作“开门红”。

2

中和镇

下好“先手棋”,建设千亩早稻示范片

(中和镇中和村,灿烂的阳光穿透育秧大棚的薄膜,照在嫩绿的秧苗上,更显生机盎然。)

3月19日,中和镇中和村功成组,村民吴少奎正在村道边督促水田翻耕。目光所及,只见近处渠水潺潺,远处白鹭低飞,成片的油菜花在风中摇曳。这幅美轮美奂的春日画卷中,处处是农民们抢抓农时的忙碌身影。

今年,中和镇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种粮大户联动的合作模式,大规模推动早稻种植,计划打造一千多亩的早稻示范片。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粮食生产的需要,更是传统种植乡镇农业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

早稻育秧如火如荼

吴少奎是中和村的种粮大户,走进他的钢架大棚,只见阳光穿过大棚的薄膜,洒在郁郁葱葱的秧苗上,生机勃勃。

“大棚育秧相比传统育秧方式,有提高秧苗素质、缩短育秧周期、有效控制病虫害等优势。”吴少奎表示,要扩大生产,就必须有充足且优质的秧苗。为此,他从2021年就开始打造大棚,是中和镇最早打造钢架大棚的种粮大户,已拥有一个大棚、10个小棚,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可安置25000个秧盘。从3月9日以来,他的大棚开始分批育秧,以确保后续持续供应。

小江河旁的阳光大棚内,6名村民正在育秧机前忙碌。一层基质土、一层稻种、再覆一层基质土……目前这支队伍一天能制作5000余个秧盘。

中和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唐蔚庭表示,为实现打造千亩早稻示范片的目标,中和村、苍坊村、长安村、雅山村都已经行动了起来,“由于春日气温较低且不稳定,只有大棚能够有效提升温度、保持恒温。为此,早在今年1月底,中和镇就召开了动员会,并派遣工作人员到一线协助选址建设大棚、督促工程进度。”

截至目前,中和镇已新增三个、改造两个大棚。长安村面积3300平方米的大棚已开始育秧;苍坊村不仅改造了两个共计4000平方米的火龙果基地大棚,还新增了一个3400平方米的大棚;雅山村约25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也已经打好底柱。

所有大棚都在紧锣密鼓地完善之中,届时,佐以喷灌系统、温度调控系统等设施,秧苗大约25日至30日就能移栽。此外,为了更好地支持千亩早稻示范片建设,中和镇还将实现各村育秧机、插秧机等资源共享,并计划加快浇灌系统改良、烘干机购置、仓储设备打造等,为千亩稻田的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乡村振兴成就美好中和

中和镇地处浏阳南区,山清水秀、水土肥沃,村民们长期以来以传统种植为主。

“以前主要是老人家种田,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唐蔚庭说,高低不齐的农田导致机械种植难以推进,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也成为了中和镇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中和镇政府积极开展专题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种植技术。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机械化耕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吸引了大量年轻劳动力留下来。

如今,中和镇已经有15名种植大户,他们种植的农田面积在30亩至600亩不等,成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吴少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此前在花炮企业工作的他,在看到家乡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后,毅然转型投身种植业。从最初的200亩双季稻到去年的560亩,吴少奎的种植事业蒸蒸日上。今年,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除了已打造的钢架大棚,他还配置了播秧机、收割机、飞航植保机等现代农业设备,种植面积将突破600亩。

同样转型的,还有苍坊村村民叶光明。在投身种植业之前,他曾是花炮企业的管理人员。2020年,他流转了80亩农田种植双季稻,到去年种植规模已经扩大至160亩。每亩4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让他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还带动了许多村民积极发展种植业。

中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式,中和镇已经让更多农民实现在家门口致富增收,助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扩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沿溪镇

人勤春来早,早稻育秧忙

(沿溪镇建设村,农户正忙着将发芽的秧盘整齐摆放在大棚内。)

连日来,沿溪镇的农户们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早稻集中育秧和春耕备耕工作,全力以赴为今年农业增产增收打基础、开好头。

在位于沿溪镇建设村的浏阳市东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内,农户们在负责人胡呈武的指挥下,操作着农机在大棚内来回穿梭,将一个个装满谷种和有机肥的秧盘均匀摆放在苗床上,并为秧盘浇水。

“大棚内温度均衡,能为秧苗生长提供一个相对平稳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依靠自动喷淋系统,补水、补肥都可以实现‘一键直达’。因此,育苗的效率高、质量好,20多天后秧苗便可进行移栽。”胡呈武介绍,今年气温较低,雨水偏多。为此,在育苗过程中,他和其他农户加强了对大棚温度的把控,确保苗肥根壮,为春耕生产打好基础。

沿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镇早稻种植面积为7500亩,集中育秧面积5900亩。下一步,沿溪镇将抢抓时节,多举措并举扎实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全力以赴帮助农户做好水稻插秧工作,切实推动粮食生产工作提质增效。

4

普迹镇

“传送带”运秧盘,水稻生产“再提速”

(普迹镇新街村,农户们将秧盘从"传送带"上搬下,放入田间育秧。普迹镇新街村供图)

当下正是水稻育秧时节,走进位于普迹镇新街村大王坝片的浏阳市湘学种养合作社,田地间一派火热。

在一片水田边,有两条长约50米的传送带。湘学种养合作社负责人、镇村两级种粮大户张湘安正忙着将一个个秧盘放置在传送带上。传送带两边的田地里,几名村民端着传递过来的秧盘,将其整齐摆放在田里。不一会儿,他们所在的这块农田便铺满了秧盘。

不远处,一个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钢架育秧大棚已拔地而起,几名工人正站在高处架设钢架。一旁的智能自动化育苗钢架大棚内,前不久下田的秧苗已是绿油油一片。

张湘安种植水稻近30年,今年,他不仅种植了1000亩早稻,还主动配合镇村两级粮食生产工作,新搭建育秧棚3800平方米,计划集中育秧3500亩。

“今年,全镇早稻生产面积将有1.1万亩。”普迹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吉良介绍,作为农业大镇,近段时间普迹镇正全力做好春耕物资储备和调剂工作,有序推进全镇早稻种植工作。

近年来,普迹镇积极推广集中育秧、机插秧等新技术,已引导种粮大户、合作社等40余家新型主体为农户提供集中育秧服务。

来源:浏阳市融媒体中心丨张可夫 徐 旻 张 玲 刘谢禹 莫 瑜 彭红霞

原标题:《浏阳:万象“耕”新,育出春耕好“苗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