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上海做了什么?
3月8日10时,上海市民艺术夜校680门课程上线,仅仅过去1小时,近650门课程就已满员。每年春秋两季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已成为上海中青年白领下班后重要的“心灵充电课堂”。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是上海市委民心工程和“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3月20日上午,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友谊会堂召开。
芭蕾公益公开课
在嘉定区,“我嘉”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在社区服务中心、旅游景点、大型企业,随处可见挂着“我嘉书房”的温馨阅读空间,为市民提供“15分钟生活圈”内随处可达的借阅空间。
近年来,嘉定区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为契机,从“我嘉书房”到“我嘉”系列空间、“我嘉”系列团队、“我嘉”系列文化活动,系列品牌完成了从单一的示范品牌向主题化、集群化、品质化的升级拓展。
目前,嘉定区已建设完成132个我嘉书房、我嘉秀空间、我嘉阅空间、我嘉艺空间等系列公共文化新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延伸空间,提供开放、灵活、多元的个性化文化服务。
“我嘉艺术团”下设10支团队,带动全区1000余支各类群文团队向精品化、高质量发展。“我嘉梦之声”合唱大赛、“我嘉梦之韵”舞蹈大赛、“我嘉视界”摄影大赛、“我嘉梦想秀”才艺大赛以及文化夜市、非遗集市、公益培训等惠民文化活动搭建区镇联动平台,形成“我嘉”系列公共文化活动体系。
徐汇区康健街道的“康乐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则是基层构建“可亲近、可参与、可体验”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一个样本。
康乐汇坐落于浦北路988号,位于康健街道辖区较中心位置,成为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的核心区域,设有图书馆、剧场(一大一小)、非遗工坊、健身运动区、录音直播间、多功能教室等30余个功能空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纵向贯通25个居委活动室,横向联动4个新建“邻里汇”、8个主题公园绿地、3条人文水岸等多类载体。
居委活动室在街区微更新中植入创意绘画、景观小品;康健体育公园围栏打开,实现室外场地24小时开放;引入“康乐生活”触动地图、非遗工坊线上展厅、VR云游导览、无障碍阅读等,以便捷友好的数字应用场景赋能文化服务。
康乐汇全年无休,每周开放时间长达84小时;街道图书馆延时服务至20:30,并设置5处24小时智能借书柜。康乐汇每周开设宝宝屋、美育课堂、市民艺术夜校、老年学校等100多门课程活动,覆盖“从襁褓到拐杖”的全龄服务。康乐汇同时开设亲子口袋公园、社区食堂、健身房、“雷锋亭”等服务功能,成为“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旗舰店”,日均客流量3000余人次,处处洋溢着暖暖人情味和满满幸福感,让花香、饭香、书香充盈社区。
围绕做实做细做深“家门口的好服务”,康乐汇持续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营造“美美暖暖 康乐融融”的人民城市公共文化新空间,曾获评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基层文化空间”优秀案例。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则是“社会大美育计划”走进专业场馆、院团的典范。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将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旗下单位全年参与“社会大美育计划”项目近850场次,吸引线上线下近700万人次。
上海交响乐团晚高峰音乐会走进东一美术馆
上海大剧院坚持举办剧院开放日、艺术体验日和300 FUN艺术市集等活动,持续打磨“艺术之旅”项目,发掘剧院建筑美学和品牌涵意;上海文化广场艺术教育品牌“剧艺堂”以“生活与艺术相聚一堂”为核心理念,开展“剧院开放日”“一名音乐剧演员的诞生”“SCS音乐剧合唱团”等活动。上海音乐厅全新增设“约课有艺思”系列衍生活动,聚焦艺术家前沿理念,提升市民对音乐的认知及理解。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携手推出艺术教育及公益演出系列品牌“歌剧星空间——情景音乐会版歌剧主题演出季”,将歌剧普及、艺术教育、名家分享有机融合,为观众了解歌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更全面的视角。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还把文化服务送到了剧场之外,与金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动开展“艺韵湾区·高雅艺术进金山”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艺术中心还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邀请名师大家、新生代艺术家开展“大美中国”美育系列讲堂,助力校园美育建设。
黄浦区城市草坪音乐会
据悉,今年“社会大美育”课堂项目将在全市遴选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全年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旨在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供给,满足市民大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走到线上,可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一直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喜马拉雅科技公司与国家文旅部合作推出音频节目《故事中国》,将31个省区市的传统民间故事打造成音频“地方志”,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新形式、新媒介、新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针对“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喜马拉雅重视满足其公共文化体验需求。针对一老,上线了“长辈模式”,制作健康科普、反诈等专题内容,推出喜马拉雅陪伴机;针对一小,用优质亲子儿童内容陪伴孩子成长,打造“爸妈讲故事”功能,便利亲子文化体验。针对残疾人,组织残疾人主播培训,为残疾人主播提供版权、流量以及签约等支持,助力残障人士平等参与公共文化生活,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