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灯读史丨春秋瑰宝“子乍弄鸟尊”
原创 周晓娟 自贡方志
“子乍弄鸟尊”是春秋晚期的青铜酒器,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它高26.5厘米,宽13.5厘米,造型是一只炯炯有神的鸮(猫头鹰),喙尖可开合,鸟首与身体用榫卯结合,也可以分离。在古代,鸮是人们非常喜爱和崇拜的神鸟,因此常常成为艺术品所使用的原形。
鸟尊纹饰极为繁复、华丽,是古代鸟尊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其双目错金,鸟首饰羽纹、回纹和点纹,颈部饰变形夔纹,内填回纹,肩部刻夔龙纹,背部装饰则是高浮雕羽纹,腹部饰鳞纹和夔纹,足部用云纹修饰。鸟首后部有四字竖排错金铭文 “子乍弄鸟”,这件青铜器也因此而得名。
“子”是器物铸造者的名字;“乍”通“作”,制作的意思;“弄”有把玩之意;也就是一位叫“子”的贵族命人制作了这件供人把玩观赏的酒樽。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出土时大多都会生有青绿色的锈蚀,无论是妇好鴞尊、子仲姜盘还是战国编钟,无一不是如此。因此浑身黢黑的“子乍弄鸟尊”在青铜器界非常另类,它光可鉴人,散发着细腻精致的黑色光晕,还有一丝丝现代朋克工业风。据青铜器专家推断,这件散发着神秘古韵的青铜器可能是清宫的藏品。这种青铜器在文物界被称为“熟坑”器,为了对古代的青铜器进行保护,避免它继续生绿锈,会在器物表面打蜡,这正是明清时期采用的一种保护青铜器的方法。
目前该酒器流失在海外,存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因为鸟尊细节上做得太精美了,所以刚开始弗利尔艺术馆不敢相信它是真的,一直以来都把它当做一件清代造的伪器。后来,研究界开始从金属成分上来分析器物,认识到中国商周青铜器是由铜、铅、锡三元合金,而清末很多作伪的青铜器用的是含锌的黄铜。上世纪40-50年代,弗利尔艺术馆实验室对“子乍弄鸟尊”进行了成分检测,最终确定它是一件来自于春秋晚期的文物。
根据太原金胜村251号墓的出土文物提供的信息,“子乍弄鸟尊”很可能是晋卿赵简子或赵襄子自用的酒器。1988年3月,在山西太原发现了一处春秋墓葬群,出土500了多件青铜器,其中在一座晋国大墓发现了一件青铜鸟尊。这个鸟尊居然和 “子乍弄鸟尊”十分相似,中美双方的考古专家就两个青铜器上铭文的雕刻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两件器物完全有可能是同一个工匠在同一个时期制造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始于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是已知的中国最古老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青铜器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乃至于形成我们现在的传统与文化格局都有密切的关联。它在中国早期历史上是礼制的物化的代表,一直维系阶层稳固,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战国时期的“问鼎中原”、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都是用器物代表国家社稷的典型,这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认同。
青铜器体现了最高的工业水平和最复杂的社会劳动,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高阶文明,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对青铜器特别重视。《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得鼎于汾水上”,将年号改为“元鼎”。这个鼎应该是西周时期的,但汉武帝依然认为这是一件特别大的喜事,所以用这种方式加以纪念。宋代特别重视礼制,掀起了古风热潮,当时有名的大晟钟就是模仿商周的青铜器制造的,觚、爵、斝等青铜器物的名称也是宋人起的,宋代还形成了一门金石学。清朝的乾隆皇帝将宫廷收藏的器物编纂成了图录《西清四鉴》,书中涉及青铜器4074件,每器绘制一图,图后用楷书做详细介绍,“摹绘精审,毫厘不失”,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责任编辑:方志雷
自贡方志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观灯读史丨春秋瑰宝“子乍弄鸟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