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才需求“晴雨表”发布,有何新趋势?涉及上海这48个本科专业

李蕾 徐瑞哲/上观新闻
2024-03-20 07:18
浦江头条 >
字号

3月19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全名单,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全国各所院校的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

引人注意的是,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并列入相关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由此这一目录内专业已达816种。

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一直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最新的专业调整,反映出哪些新趋势?

新专业以第一大学科工科为主

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涉及的数千个专业点中,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一轮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涉及沪上部属高校的35个专业、地方高校的12个专业,以及上海海关学院1个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其中新专业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的健康科学与技术、华东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材料、上海体育大学的足球运动。不难发现,除足球运动属于教育学门类外,其他均属于工学门类。从上海海洋大学的人工智能到上海电机学院的机器人工程,10个上海地方院校优化调整专业,其中5个是工学专业,很明显也以工科为主。

上海交通大学招办表示,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人类健康全生命周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与生物信息、基因技术、预防医学、运动转化医学等知识内容的交叉融合,研究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卫生因素等对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规律,探索生命从孕育、成长到衰老的全过程健康规律,致力于引领“全周期主动健康领域技术”向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主打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

新开专业,主打一个什么?教育部明确,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旨在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

在此次增设的24个新专业中,既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设置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又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深化“四新”建设,设置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还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设置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足球运动等专业;此外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置中国古典学等专业。 

除了新专业,此次专业调整还支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点。记者了解到,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立达学院均新设了“数字经济”专业。

其中,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专业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4个方向:面向数字经济的市场机制设计与政策评估、数据驱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数智驱动的平台经济监管与治理、数字经济风险管控与安全计算。采用本硕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7-8年弹性修业年限,其中本科阶段4年,博士研究生阶段4到5年。本科阶段的第四年与博士研究生阶段(直博)接轨,并开始修读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上海高校专业调优“以需定供”

在政策层面,去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实施一年来,“一省一案”“一校一策”狠抓落实。教育部透露,目前,已有23个省(区、市)、94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制定了实施方案。

在上海,去年12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3月中旬,《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又出台。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相关负责人解读认为,这一《实施方案》突出以需定供,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治理等需求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招生结构与规模,促进供给端主动匹配需求端。

这一包含“18条”的《实施方案》确定未来3年目标,即到2026年,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调控联动机制,推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高,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更加协调,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加匹配。

首设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

一个专业的新增、撤销、调整,往往涉及学生的未来。为了增强专业设置前瞻性,此次教育部首次试行了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要求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增设专业,提前1年进行预申报,推动高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定期研究、提前研究工作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精准性。目前,已有760所高校提交了下一年度拟增设专业的预申报材料。

从新设专业到专业集群,上海支持高校依托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分类建设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网络安全学院、涉外法治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同时,鼓励开设贴近社会与产业需求的微专业、微课程,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多元化、跨学科课程资源,增强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相关行业从业能力。

为保障学科专业调优,上海进一步完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比如健全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分类确定学费收费、生均投入,引导高校扩大急需紧缺专业招生规模。为此,上海还设立人才培养结构规模优化调整引导专项,对契合国家战略和上海急需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予以支持,对主动对接落实全市招生结构规模布局、人才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对接需求紧密、多元筹资办学成效显著的高校和学科专业给予支持。

(原题为《人才需求“晴雨表”发布,有何新趋势?涉及上海这48个本科专业|教育新观察》)

    责任编辑:管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