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节气志·春分:岁时春已半,人间正芬芳

2024-03-20 11: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茹仪 玹微 新志坊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0度,于每年公历3月20—21日交节。

当此时节,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天气温暖,春风和煦,桃红柳绿,燕语莺啼。

春分之分

中国古历有言:“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春分之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春天被均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故春分,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有着“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之说,故春分也称“升分”。

由此可见,春分之“分”有着两重含义:一是昼夜平分,各地昼夜时间相等,各为 12 小时;二是初春与仲春之分,古时以立春到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记曰:“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二十四节气,先有“二分”——春分与秋分;而后,“二分”各自划出夏至、冬至,由此便有了四时四季;“四时”再细化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化作“八节”。“四时八节”均从“二分”中来,而春分是“二分”之始,足见春分之分量。

一个太阳回归年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二分”。“二分”划“四时”,即谓“两仪生四象”。“四时”化“八节”,即为“四象生八卦”。所以春分之“分”,不止分昼夜,分寒暑,分春天,更有分两仪,分四象,分八卦之渊源。

春分之日,春已走到中点,江北已暖,江南未热,春天开启了最美丽的时刻。烟柳绿,春江暖,桃红李白莺婉转,浓妆淡抹易入画。

春光自在,春意盎然,寒退暖盛而暑意尚远,阴去阳生而阴阳互济,如此不长不短,不多不少,不冷不热,不正如太极图般平衡而和谐吗?春韵,画韵,天地气韵,生命之神韵,皆融会在这太极图般生息的四时无限里。

清·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春分

春分三候

一候

玄鸟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玄鸟就是燕子。在上古时期,每当春分时节,天子除了祭祀太阳之外,还会亲率家眷恭迎燕子这位春神,待遇极高。

二候

雷乃发声

“一啸震天河汉惊,春雷滚过远山鸣。”惊蛰之雷,稀稀拉拉,而且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带来有效降水;到了阳春三月,雷声才密集了起来,也更具声势。

三候

始电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雷公电母集体上班,大自然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有声有色了。此时的闪电戏份较小,更像是陪着雷公出场的一位“灯光师”;但再过几日,闪电就能成长为所谓的“落地雷”,伤人伤物,需要防范。

花信风

春分之际,万物复苏,杨柳初发,千花百卉,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春分时节花信风,首先是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唐代贾耽所著的《百花谱》中:“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然此神仙之花却因 “花无香无实”常令人感到遗憾。

其次是梨花:“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因为花色洁白,在诗文中常被比作白雪,有“晴雪”“晴雨”雅称,也因花瓣如玉洁白,有着别名“玉雨花”“瀛洲玉雨”之称。

最后是木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兰,别名辛夷、木莲、女郎花等,其花语是美丽崇高的灵魂,而在白居易笔下也有勇敢无畏优雅大方的花语品质:“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春分可不仅仅只有这三种花。早开的花还没有谢幕,晚开的花已经蠢动,恰如秦观所说,“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这正是百花竞艳、和尚都动心的时节。

春风化雨

立春时有一候为“东风解冻”,然而那时的东风只是客串,实际上多为东北风。到了春分时,东风才逐渐成为领衔。

在古人眼中,东风是最具亲近感,也最具辨识度的风。“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每当东风拂面,便有他乡遇故知的慰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对于我们而言是老相识了,即便不借助仪器,也能从大地回春万紫千红认出它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与东风相处总让人愉悦,东风的离别太让人愁苦。

“协气东来,和风南被。”这是东风的写照,也是风的理想状态:首先,风向是东风或南风;其次,风力适中,约4级和风;最后风感适宜,既不溽暑,也不刺骨。风和气所形成的体感,是温润,是和煦,是和谐,达到风感的最高境界——如沐春风。

清·郎世宁 《二月踏青》

老舍先生说:“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春风可送暖、可化雨、滋养万物而不伤及一草一木。

春风化雨,是柔和温润之雨,恰如宋代诗僧志南所描述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风化雨,细密如粉,小到打伞也不是,不打伞也不是。但如此细雨,慢条斯理地下上一整个日夜,累积雨量也可能达到暴雨的量级,只不过这种雨不会淹田毁路,属于人畜无害型暴雨。这算是最低调的暴雨了吧。

明·谢时臣《风雨归村图》局部

对于作物而言,这种雨,浸湿田地,可以触达更深的土层。老话说“天钱雨至,地宝云生”,春耕到春播的过程中,云是宝,雨是钱。用气象先生宋英杰的话说,就是土壤存下一大笔从天而降的“钱”,这在春播之后是庄稼们最大的一笔“可支配收入”。

俗话说,“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节气春雨丰沛,有利于春耕和春播,也预示着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此农忙之际,切勿懈怠,须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觉味蕾

春分一到,气温攀升,阳光明媚,雨水充沛,草长莺飞,小麦拔节,油菜花开,烂漫之春由此展开,舌尖上的美味也由此苏醒。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一声雷响,蛰兽惊觉,江南的春笋也随之破土而出——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雷笋”。

春虽已至,杏花烟雨,可不时还会有寒潮来袭。为了呵护娇嫩的春笋,人们细心地以米糠覆盖竹地,就像铺上了一层柔软的棉被,既通风透气,又御寒保暖。为了更好地调节湿温,人们还会在敷完米糠后适量洒水,以便给春笋一个适宜的环境,因为过暖则笋苗只顾拔尖,骨架难健;过冷则春梦重续,错过破壳而出的最佳时机。

清·恽寿平《竹笋图》

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但与鸭相比,水底的螺蛳更早感知到了春水的柔情。因为鸭子虽悠游水间,却只是过客;螺蛳深藏水底,才是真正的主人。老话说得好:“清明螺,赛肥鹅。”春分甫过,清明将至,正是螺蛳最为肥腴甘美的季节。乡亲们熟知这个秘密,捕捞起新鲜的螺蛳投入清泉之中,静待数日,使其自然排出体内泥沙。元代《山居四要》记载:“清明前二日,收螺蛳浸水。至清明日,以螺水洒墙壁等处,可绝蜒蚰。水焯之后,葱姜炝锅,快火炒制。”洗净泥沙的螺蛳,经沸水烫煮后,伴随着旺火中葱姜热油的翻炒,释放出极致的鲜美,螺肉入口,于舌尖舞动,勾勒出中国味的浓郁。

当然,水里的另一样生物——鱼,也是春分餐饮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雪冻消融,河溪转碧,春江鱼跃,肥美堪脍。清代李渔曾有言:“食鱼者首重在鲜, 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 此时的开河鱼肉质鲜嫩,最宜烹煮,存其清鲜本味,与豆腐搭配更是绝配。

此时此刻,田野、坡地乃至丛林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慷慨地孕育着春天的绿色馈赠——马兰头、荠菜、蒿菜、蒲公英、蕨菜等各类野菜。人们凭借味蕾积存的经验,准确辨别,娴熟采摘,将它们收归厨房,或是简单的清炒,或是将之融入馅料、揉进面团,最终化身为一道道餐桌上的春之佳肴。野菜多有清凉、解毒、败火的功效,很是适合阳气上升的春季食用。

老树(刘树勇)《春分》

春分饮食,除春菜、春汤,还有春酒。春分酿酒,取其“天地均平”之意境。均平意味着均衡,均衡才能调和,调和才能酿出好酒。另则,春分时节,地气贯通,微生物开始活跃,也有利于酒的酿造。民谚所谓“好酒知时节,春酿贵如金”。

现如今,象征早春味道的荠菜及香椿进入餐盘的时间比以往提早了一周左右,就连春茶也提前五天出现在了菜单上。可见,在餐桌之上、茶盏之内,我们也能体悟到舌尖上的气候变迁。

春分时节的春茶,堪称珍馐。自古有言,“养蚕天气,采茶时节”。从初春到晚春,“采茶歌里春光老”,一芽一叶,皆承载着短暂而浓烈的春意,那独属于明前春茶的清香,足以让人们在唇齿间长久地品味春天的韵味。

明·文徵明《品茶图》局部

春分习俗

春分祭日

万物生长靠太阳,农耕社会的人们对太阳有着强烈的依赖和崇拜,太阳寓意着能量、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从周代起就有了“朝日夕月”的礼仪——春分早上祭太阳,秋分晚上祭月亮。《礼记》记载:“祭日于坛。”唐代孔颖达注疏:“谓春分也。” 山东荣成的成山头在古时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据《史记》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商定天下后,曾在成山头修日主祠。到了秦代,秦始皇两次驾临成山头,修建始皇庙,设立日主祠,祭拜日主。后来,历代帝王都在都城设立祭祀太阳的坛庙,明清两代帝王祭拜太阳的地方是现在位于北京的日坛。

过去,日神和月神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随便祭拜的,祭祀大典只能由朝廷举办。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时期,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上午5时至7时),正是太阳升起的时间。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份由官员代祭。明代皇帝祭日时,要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

社日酬神

古人农耕靠天吃饭,因而有了“春祈秋报”的传统,即在春天播种的时候,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收获的时候再报答神灵的恩赐。因此,在春分和秋分两个时节,古人要做两次大型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春社”和“秋社”,春社与秋社合称“社日”。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现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庙即是社日祭社时的遗存。

春社分为官社和民社。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成为邻里聚会娱乐的日子。民社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这天,妇女和儿童也都会出门游玩。春社是传统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社会”一词即起源于民社时的聚会活动。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社日》《社饮》《社鼓》《社肉》等诸多与春社有关的诗篇。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春社》

花朝节

在春分前后由一个古老的节日——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在古代,花朝节与中秋节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有“花朝月夕”之说。花朝节时有祭花神的仪式,相传花神住在花神庙,因此花朝节的庆祝仪式多在花神庙举行。

“花朝节”这一天,江南的花农们一大早便会赶到庙里去祭拜花神,在神像前供奉糕点供品,祈愿祝福。清人蔡云《咏花朝》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描绘的正是旧时江南人过花神节的盛况。

杭州的“花朝节”通常在农历二月十五。是日,女孩子们会拿着红布条给庭院中的花木“挂红”。清吴存楷《江乡节物诗》中有一首《挂红》写道:“惜花心事太殷勤,一色赤霞树底分。寄语封姨莫孱愁,春红不是石榴群。”花木挂红,既是祈愿花木繁茂,也是古代挂护花幡传统的遗存。后来,花朝挂红之俗代代相传,越发多了吉祥富贵、喜庆热闹的气氛。

立蛋庆春

“春分到,蛋儿俏”,中国自古就有“春分立蛋”的传统:选一个光滑匀称、没有冷藏或煮熟的新鲜鸡蛋,在桌上把大头朝下地竖起来。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 4000 年前的中国,因为这天是时间的平衡,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春分立蛋的游戏,取的是春分 天道“均平”的寓意。在古代,春分这天人们还会对度量衡工具进行校正,看使用的秤、斗是否符合标准,做到童叟无欺。因此,春分也是中国传统的“标准日”,其“公正”和“均平”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踏青放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分时节,我国民间有妇孺争放风筝的风俗。放风筝是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急缓相间,有张有弛,有利于舒展筋骨,活动肌肉。同时到空气新鲜的郊外踏青,沐浴在融融春光里,抑郁的心情也能一扫而光。

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放纸鸢》

春分诗选

咏廿四气诗·咏春分二月中

唐·元稹

二气莫交争,春分两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春分节气,阴阳二气和合,在电闪雷鸣中,春雨如酥落。雨后碧空如洗,阳光和煦,照耀得花儿格外明艳。燕子呢喃,似解人情。

春分

唐·刘长卿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春分日,昼夜均分,桃花初开,燕子南回。百姓欢度,玩竖鸡蛋,又踏青春游放纸鸢。

七绝•苏醒

宋·徐铉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春分落细雨,微风拂杨柳。而北方的春分来得更晚一点,可想而知此时南方已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了。

春日田家

清·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寂寞老翁住在山间,闲看田间黄雀觅食,也愿向过路人敞开心扉。夜半喂完牛赶紧叫醒老伴,要为明天春分种树的事做准备了。

End

图源:网 络

原标题:《【节气志·春分】岁时春已半,人间正芬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