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三角观察丨苏南出现“县域大学群”,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在县域经济强、高等教育发达的江苏,一批“双一流”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相继落户苏南经济发达县,正形成江苏特有的“县域大学群”现象。
常年位居中国百强县榜单前三名的昆山、江阴、张家港都有自己的大学:“最强县级市”昆山有昆山杜克大学,“华夏资本第一县”江阴拥有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和江南大学(江阴校区)两所“211”,张家港则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
高水平高校不再限于一二线城市布局,而是“落子”强县,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下沉到县域后的高校又如何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培养高质量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
高水平大学和明星县域“联姻”
江苏有本科高校78所,近半在省会南京,资源分布不均衡,但改变正在发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梳理发现,已有10多所知名高校布局苏南县域。近年,苏南强县与大学“联姻”的速度加快。2019年,位于溧阳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启用;2022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投用;2023年9月,河海大学金坛校区迎来首批新生……
县城办大学其实不是新鲜事,如拟更名为苏州工学院的常熟理工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创建于2005年的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由该校与张家港市政府共建。但苏南的县域大学群仍呈现出独有特点:办学层次高,本科院校就有十余所,不乏南航、南理工、河海大学等理工科类双一流高校;数量多、布局片区连接紧密。
常熟理工学院。
3月21日,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纪委书记、常年研究县域高等教育的学者徐军伟博士告诉澎湃新闻,从全国层面看,县域办学仍以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为主,高水平大学在县域办学且如此集中,苏南可能是独有的。
苏南县域凭什么吸引高水平大学?
一二线城市的交通、产业、文化等优势是县域无法比拟的,苏南究竟有何吸引力,以至于形成“县域大学群”?
首先是经济实力,苏南强县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脱了传统的“县域印象”,昆山、江阴、常熟202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5140亿元、4960亿元、2800亿元,昆山的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另外,宜兴、太仓也常年位居百强县榜单前十。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主任、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徐天舒认为,苏南强县能造好大学的核心是强大的产业支撑力。大学的职责是培养人才,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产业和社会,“高校是否布局在县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的‘能力’——地方要有资金、产业等资源支撑。”
苏南强县是制造业高地,已摈弃粗放式发展,带头探索创新创造、智能化转型。昆山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分别达6000亿元和3000亿元。江阴有 61家上市公司以及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千亿级主导产业。从底子薄弱的沙洲县拼出发展之路的张家港则拥有江苏三家“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沙钢集团。太仓重点布局航空产业,西北工业大学也正因此布局于此。
徐军伟认为,与早年依赖政策的布局不同,市场化是高校在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目前,高校落户县域的政策条件大多“一校一策”,是高校与县域按市场化机制协商的结果,政府出地出资引进高校落户,是基于对人才、科技、文化等的需求。集聚县域创新资源,助力经济升级,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吸引高素质年轻群体落户,这些都是县域引进高校的重要考量。“高校有寻求新的办学空间、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地方政府则有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迫切愿望。”徐军伟说。
高校下沉县域后的新机遇
对高校来说,布局发达县域可以抓住哪些资源优势?澎湃新闻注意到,落户苏南县域的高校以理工科类为主,所设学院、专业都与当地产业息息相关。以南理工江阴校区为例,校园坐落在临港经济开发区,与众多企业相邻,从选址就设置了“学在产业中”的氛围。
从专业看,南理工江阴校区的新能源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与江阴的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高度匹配。江阴校区还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构建知名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与远景能源集团等8家单位签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协议,并主动提出大学资源向企业人才开放,企业的高端人才,高校可以聘为企业老师、兼职硕博导。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徐军伟认为,除了培养地方需要的专业人才,布局在县域的高校还应以地域特色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立足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要从“校内竞争、选优培育”向“面向区域、择需布局”转变,将区域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学科优势。
跳出地理空间,苏南的县域大学显然不仅是“县里的大学”。“串联最富县域朋友圈”的沪宁沿江高铁去年开通后,沿途江阴、张家港、太仓、金坛等强县进入高铁时代,去南京、上海均在1小时内。这也意味着,布局在县域的大学将打破空间约束,更便捷地融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县域大学也成为服务都市群的大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