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5种思维方式,正在给你带来负面情绪
心灵是自己作主的地方,而它本身就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地狱变成天堂。
——《失乐园》约翰·弥尔顿
图片来源:《心灵奇旅》
所有人都体会过不开心,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随着时间而减弱,但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总是会感觉不开心,甚至一些本身积极的事情,也会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
这种情况或许是由消极思维所造成的。
我们如何掌控这种消极思维,影响着我们是自信还是恐惧,是充满希望还是满心绝望,是拥有自主还是感觉受制,甚至,还会影响着我们能否获得成功。
很多研究都证实了持续性的负性思维会降低健康和幸福感,以下列举 5 种常见的负性思维,希望能帮助你提起警觉:
01
自我打击
有些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说一些不好的话,这些话会降低我们的自信,低估自己的潜能,让我们表现得更差。
这样的话,通常是这样开始的:
“我做不到...”
“我还不够好…”
“我不太确信…”
“我还不具备…”
“我要失败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个这样的朋友,每天对你说“你还不够好”、“你做这个还不行”、“你不会成功的”,你还会觉得这个人是为你好的真朋友吗?
如果不是,那你又怎么能够忍受每天对自己说这些话呢?!每天对自己进行这样的自我攻击,就像是有一个不真心的朋友,并且放任这位朋友整天诋毁自己。久而久之,自己都变成了自己的最讨厌的敌对者。
02
消极设想
消极思考的一种常见形式是这样的:把现下的状况拿来评估,并假定为一种消极的状态。
对很多人而言,经典的对“半瓶水”的看法,久之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和自动化的态度模式。拥有这样习惯思维的人,会将拥挤的公交车和下雨天这样的事情,都自动加工成一种消极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交通和天气,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积极或消极属性的。而当你把这些有选择性地与经历的境况联系起来时,这些事物就具备了积极或消极的色彩了。
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会有积极的体验,有些人则不是。就像拥挤的交通,有些人会将此看做是听歌放空的难得机会;会把下雨天看做是窝在家里看书喝茶的好时机。这些都在于你如何评估和假设这些情境。
图片来源:《雨中曲》
03
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这是一种最最简单和最最常见的让自己感觉不好的方法:让自己觉得不如别人。
尤其是,我们还经常去和那些拥有更多的人进行比较,那些更有魅力的人、更能赚钱的人、甚至是朋友圈有更多点赞的人。
当你感觉到你特别想拥有别人拥有的那些,或者是自己感觉到嫉妒、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这说明你可能正在经历一种负向的社会比较。
尽管有些时候,这些比较的结果是很客观公正的,但这对于你的幸福感和生活事业的成功并没有什么帮助。
不仅如此,很多研究还证实,这种习惯性的负向比较,会让人体验到更多的压力、焦虑、绝望,以及做出更多自我否定(self-defeating)的决定。
04
自我打击总回想过去不好的事情
消极反刍(Rumination)
确实,我们需要向过去学习、以史为鉴,但是,我们不能被过去所困住。
这是因为,有些时候过往的生活困境和个人挫折,会让我们看不清我们真正的潜力,看不到新的机遇。
图片来源:《心灵奇旅》
那些已经发生的,我们无法改变。但那些还未发生的,我们完全可以去改变或施加影响。而去改变和影响的第一步,就是冲破“过去”的藩篱,并清晰地向自己宣称:能掌控现在的人是现在的我,而不是过去的我。
歌德曾说,“没有什么比今天更重要”,不要寄居在过去,放眼当下,做更好的决定,然后前进。
知道吗?
阿伯拉罕·林肯在成为美国总统前,经历过 8 次竞选失败和 2 次商业失败呢。
05
总在责怪
责怪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求外物为我们的不幸所负责”。
很多人,会将自己的不幸福或不成功,归咎于不作为的父母、消极的亲密关系、或是不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或是健康状况,或者是生活上的艰辛。
尽管生活多艰是不争的事实,以及这种艰辛经常带来痛苦也是不可否认的。
但经常把他人或外物作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也投射出一种“受害者”角色的心理。
图片来源:《头脑特工队》
为什么人们愿意站在“受害者”这样的角色里呢?我大胆猜想,作为“受害者”,大概是有这样一些虚幻的“好处”的:将矛头对准外界,就能为自己的不如意找到便捷的借口,而那些实际上应该为自己人生和幸福负责的努力和功课,则被巧妙地掩盖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惯性的指责会让痛苦,怨恨,和无力感变得持久,作为“受害者”角色,也将遭受梭罗所谓的“静止的绝望。”
比较残酷和讽刺的是,那些你所责怪的外物,其实是对你的感受一无所知,或也不甚关心的。而你却会因被自己痛苦和怨恨的俘虏而伤害自己。
你的感受或许是客观正确的,但是它们并不能帮助你变得开心、健康和更成功。故事的最后,得到的只有那些埋怨和让自己更绝望。
你该知道:当我们怨这怨那时,我们正交出自己的掌控权。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想要摆脱负面情绪的努力并不能生效,可能就是在思维方式层面,依旧有“自我折磨”的部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自身哪些思维方式导致产生了抑郁感受,我们从强迫性回放、情绪化推理、社会赞许等 9 个维度来探索思维模式,此外,还准备了一份专属指南,帮助改善抑郁思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