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I“复活”冲上热搜,但可能不是一门好生意
·并非每个人都想用AI复活自己的亲人,有律师表示,AI“复活”亲人,法律上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界定不明,到现在逝者相应的权利到底怎么保护、如何规范,并没有针对性的规定。
·AI“复活”亲人这项业务需求关注度短期内正在逐渐升高。但有AI数字技术从业人员坦言,尽管行业目前受关注较高,但依然属于极其小众的业务。
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了他的女儿,实现了一家三口一起唱生日歌的景象。在商汤科技2024年的年会上,已故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的形式延续了年会做脱口秀的传统,在舞台上表演了近十分钟。AI技术不仅精细地恢复了他神情样貌,连他独有的“汤氏”喜剧风格也尽数还原。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复活”逼真度逐渐提高,用AI生成的明星、名人影像近期冲上热搜,同时也引来一片争议之声。
疑似由AI生成的乔任梁画面。图/社交平台视频截图
3月16日,针对网上出现的乔任梁“复活”影像,乔任梁的父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未经我们同意是在揭伤疤”。
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调查发现,用AI“复活”亲人这项业务虽然关注度高,但由于存在的各类法律风险,目前仍属于极其小众的业务,行业整体仍处于观望和探索阶段。
AI是如何生成 “复活”影像的?
2019年2月,沉浸在母亲去世的悲痛中的孙凯想到了用AI数字技术让母亲“复活”。他用收集到的母亲的照片、微信语音等资料,结合AI技术再现了妈妈的音容笑貌。当他能够再次和视频里的“妈妈”对话的那一刻,他的思念和悲伤情绪也缓解了许多。成功将母亲用AI技术“复活”后,孙凯也开始作为一名创业者继续拓展数字永生业务。
孙凯认为,当前热议的AI数字永生技术事实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数字孪生、数字原生到现在的数字永生。
孙凯所在公司对AI克隆人的介绍
孙凯介绍说,在数字孪生阶段,AI只是通过分析和处理个人照片、视频等视觉资料,创建一个数字化的形象。这个阶段的技术重点在于对人物外观的精确复制。
数字原生阶段则侧重对人物声音的特征提取、模型训练和声音生成等步骤,此时数字人已经不仅仅只有外表,开始具备声音等“内在”特征。
数字永生阶段意味着数字人物不仅外观和声音像人,而且在行为和思维上也能够模拟人,达到类似“永生”状态。不过要想实现“永生”这一状态,往往需要逝者生前的数字影像资料,比如原来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性格特征等。当亲人看到视频里AI生成的逝者张口说话时,常常会痛哭。
自2019年正式进入“AI复活”赛道后,孙凯所在的公司至今已服务了七万余人,他参与创立的公司也成为这一赛道的头部企业,其 “数字永生”产品对外统一标价为9800元,附送一个10寸的平板。
谁在购买数字永生服务?
除规模较大的人工智能公司之外,眼下也有不少小型团队在社交平台接单、为有需求的人们提供AI数字复活业务,主打价格亲民。
2023年,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后,北漂多年的阿亮(化名)投身到了AI创业的这股浪潮之中,主打用AI技术“复活”亲人业务,其服务目前分免费公益版和AI数字分身服务两种,一分钟的短视频收费298元。
阿亮的第一单客户是一位海外华人。对方诉求比较简单,由于在海外的生活压力大,他很想回到小时候,和奶奶说说话。看到阿亮的产品后,这位客户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月付服务,然后续费了年付会员。
如今,阿亮的客户群体中,30-40岁的一二线城市女性居多。阿亮认为,这部分群体可能因为家庭责任和亲情羁绊,对于逝去亲人的数字复活服务有较高的需求和接受度。
阿亮创建AI“复活”亲人的过程并不复杂。用户在购买产品后,在网站上输入照片、性格回忆和共同经历等信息,然后选择一个第三方声音,就能生成产品。
阿亮称,实际上,前来咨询的客户里对数字永生这项服务接受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更多的需求集中在让亲人说一段祝福的话。
他表示,“业内对于AI数字‘永生’‘分身’这项技术目前没有客观标准。前来咨询的客户需求也非常多样,常见的是希望能定制‘数字人形象’‘逝者音色’‘与逝者文字聊天’”。但阿亮强调,“我们只会跟用户说这都是AI生成的AI分身,并不会强调复活,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用户期待。如果说是‘复活’,对方心里对比的会是曾经活着的人,如果说AI分身,或许客户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B站UP主@吴伍六通过数字技术“复活”奶奶
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澎湃科技在网络搜索“AI复活亲人”关键词,大多数店铺都会在交易页面上标注“AI修复”“AI定制”“AI智能克隆”等关键词。多数店铺在咨询过程中显得尤为小心,当被问及是否能够“复活”名人、明星时,有相当部分商家都表示无法接单,只会接手缅怀已故亲属的单子。其中有客服反问“复活”名人明星的用途,并直言该单“具有一定风险”,拒绝交易。
孙凯告诉澎湃科技,对前来购买AI数字永生服务的客户,他会要求对方获得逝者直系亲属(如妻子或丈夫)及子女的授权。这道程序意味着复活亲人的权利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而是需要经过合法授权的直系亲属的同意。
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昀锴表示,尽管目前使用AI数字复活的用户体量不大,但从法律层面来看依然存在风险。
他认为,法律上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界定不明,到现在逝者相应的权利到底怎么保护、如何规范,并没有针对性的规定。一般认为逝者的权益归亲属共有,这里会涉及一个问题,即如果其中一名亲属希望自己家人复活,但其他人不希望复活该怎么协调处理?如果在未经其他亲属同意下,擅自用逝者身份信息去制作数字人,这一过程可能会面临侵权问题。此外,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信息被滥用的情况,出现诈骗等非法目的或因管理不当造成其他损害事件,甚至会触犯刑事责任。
AI “复活”业务赚钱也不容易
虽然社会关注度高,但在从业者看来,这项业务还处于观望阶段。孙凯认为,花十几万成本来制作数字人已经成为过去,当下人人都有机会可以用得起。
阿亮自称抛开人力成本,目前他用AI数字复活亲人这项业务盈利情况并不明朗。自去年11月以来,他已经投入了近10万元,直到现在仍在亏本运营。
难点在他看来有三点:第一是AI数字永生、复活这类概念,国内大部分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从理念上很难接受用技术再现亲人生前影像;第二,前来咨询这项业务的人,80%的客户难以提供逝去亲属完整的数据资料。“复活一个亲人的时候,需要提供声音,没有声音文件做不到。有用户用文字描述说克隆一个有东北话、声音有些沙哑的对象,这种文字性描述根本没法模拟。”阿亮说。
此外,大部分人付费能力有限,这项业务是数字人技术业务中小众中的小众。阿亮保守估计,目前国内付费购买AI“复活”业务不超过一万人,大众对AI“复活”技术的认知度不算高。
阿亮称,由于当前AI数字永生仍是相当小众的业务,行业内的从业者态度较为“矛盾”,既想高调一波趁着热度来提高客户购买服务的意愿,但出于行业规范和面临的伦理争议,又不得不低调谨慎行事。
在面对AI复活亲人引发的社会伦理讨论时,此前上海数据交易所研究员林梓瀚在澎湃新闻的发问值得深思。
“我们如何对待被‘复活’的已故亲人呢,‘它们’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的电子宠物呢?是从属于我们的“物”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