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访IPCC第一工作组前联合主席翟盘茂:当代气候系统有些变化数千年未有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实习生 窦智昂
2024-03-26 10:05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气候危机已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近在眼前。”

说这话的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翟盘茂。与气候科学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坚定地指出,气候变化是真的,是我们真实所经历的,并且我们将越来越多经历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年里,高温热浪频繁打破纪录,极端强降水事件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侵袭整个海河流域,寒潮冰冻影响无数人的返乡之路,但仍然有声音质疑“气候变化议题是否存在阴谋?”“气候变暖为何寒潮还这么频繁?”……

“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全球地表温度打破最暖纪录,这是有监测数据事实说话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翟盘茂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评估报告提升了人们对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原因以及预估未来气候系统变化等方面的认知,并对过去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可靠的认识。报告指出,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很多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翟盘茂曾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IPCC汇集了世界数千位优秀气候变化科学家,他们以最新发表的科学文献为依据,搜集、整理和汇总全世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气候变化科学、影响和应对等方面的评价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尽管IPCC报告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FCCC)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保持着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中立性。

近日,翟盘茂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临界点》专访,就气候科学认知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以下为专访全文:

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

澎湃新闻: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论据之一是现在极端低温天气也会经常发生,比如刚刚过去的冬季,中国就出现了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寒潮天气。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变暖会跟不少人的直观感觉不一致,在科学上怎么看待极端冷事件的出现?

翟盘茂:对于提出气候快速变暖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出现极端冷事件的这样的问题很正常。但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涉及区域与全球、某几次过程还是长期变化趋势的问题。

监测数据来看,刚刚过去的冬天,全球平均而言还是要比历史上的其他年份都要暖。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气候变化监测表明,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打破有观测以来的最暖纪录,较上一个高温纪录年(2016年)又偏高了0.14℃。

但就某个区域、某几天的情况来说,它的情况也会是不同,寒冷的天气过程发生也是不足为奇的。某个区域一些寒潮过程的出现与全球气候的平均变暖并不矛盾。

“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澎湃新闻:另外也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因而通过自己比较强大的话语权,设置了“全球变暖”议题,想通过气候变化问题来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翟盘茂:气候变化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目的,就是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应对这种全球性的挑战。《巴黎协定》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义务。比如,发达国家应该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当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大家应该注意到,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的核心机制是“国家自主贡献”(NDC),它允许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设定自主的气候行动目标,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这些承诺都是各个国家自己做出的,里面的数据也是各国自己提交的数据。

中国始终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战略思维,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目标,把握发展内外环境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主动谋划、主动提出、主动推进的重大事项,也是从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求出发,自身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重大任务。

归因研究确证了人类活动对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的影响毋庸置疑

澎湃新闻:近年来,围绕气候归因研究越来越多,归因研究在推动气候变化认知方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翟盘茂: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气候变化是由三种变化叠加而成的,即由气候系统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部变率,由气候系统外部的自然强迫引起的自然变化以及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人为变化。自然外强迫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照度变化和火山喷发导致的平流层气溶胶增加;而人类活动外强迫则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气溶胶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引起。所谓归因是指评估多个因果因素对变化或事件的相对贡献。

具体到气候变化领域,人们迫切地想了解工业革命以来气候系统状态显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自然强迫引起的?这种原因判断的可信度有多大?这个科学求知的过程就是气候变化归因。

显然,只有在科学上令人信服地确认人类活动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因时,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社会公众才有理由改变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深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等的减缓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提升了我们对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原因以及预估未来气候系统变化等方面的认知,并对过去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可靠的认识。

AR6综合多重证据评估指出,全球气候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包括极端事件在内的归因进展已把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认识从大气圈扩展到水圈、冰冻圈和生物圈,进一步强化了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的认识。

当代气候系统的变化范围广、速度快,有些变化数千年未有

澎湃新闻:气候变化的基础问题在科学上是否已经达成了共识?对气候变化的争论是否可以休止?

翟盘茂:气候变化问题首先是由国际科学界提出并推动的,其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该机构汇集了世界数千位科学家,以科学评估的形式搜集、整理和汇总全世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科学评价和政策建议。

以最新发布的IPCC第一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为例,它是由来自66个国家的234名科学家共同完成,评估引用了14000多篇科学文献,征集和回应了78000多条政府或专家的评审意见,每一条意见都是要根据科学证据进行研究,意见能不能采纳也是要经过讨论并给出理由。

IPCC评估报告始终是一个科学报告,虽然它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FCCC)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保持着政策的中立性,一切都要以客观事实和科学证据来说话。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1850年以来,最近40年的每个十年的全球地表温度都相继比此前的任何一个十年要暖。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气候处于快速增暖期,升温趋势十分明显,2011年—2020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10年。

值得关注的是,该次评估还尽量与古气候信息相结合,为当代气候变化提供更长尺度的背景。报告指出,在50年时间尺度上,197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在近2000年历史上比任何时期都要快。

澎湃新闻:IPCC报告还指出了哪些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翟盘茂:AR6还反映出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可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AR6指出,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很多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自2013年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可用于将观测到的热浪、强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极端事件归因于人类活动影响的证据均已增强。

19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是全球大部分陆地区域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强、寒潮频率和强度减弱的主要驱动因子(高信度);近十年观测到的一些极端高温事件在没有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下是极不可能发生的;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后几乎增长了一倍,至少自从2006年以来人类活动很可能对其中绝大多数都有贡献。

再比如,针对热带气旋的事件归因研究,结合物理过程分析,表明人为气候变化增强了热带气旋带来的强降水。此外,人类活动有可能还增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包括全球尺度的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增加、部分地区火险天气的增加、部分沿海地区复合型洪涝事件的增加。

澎湃新闻:AR6报告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更频繁,且会产生更加复杂和难以管理的复合和级联风险(高信度)。如何来理解这样的风险增加?

翟盘茂:根据目前的研究,全球变暖将引起极端高温事件越来越频繁,这是确定性最高的。复合事件是AR6报告中的一个新关注点,所谓的复合事件是指多个极端事件同时发生,先后发生,或在不同区域同时发生,都可以叫复合事件。其中一种就是更“复合”的,比如说高温跟干旱同时发生,且相互作用(例如去年长江流域的极端高温干旱);又比如沿海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风暴潮加上上游来水,对沿海城市形成复合的灾害。

还有一种,就是一个事件会触发另一个事件的发生。但这些都是比较新的一些研究成果,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但是现在IPCC第一工作组评估认为,气候变暖之后,这些极端事件都有增加的倾向,但是像复合事件,级联事件变化的认识上目前只有中等信度,仍然需要加强研究。

气候危机已经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近在眼前

澎湃新闻:当下我国正朝着“双碳”目标迈进,作为科学家您最想向公众传递怎样的气候科学信息?

翟盘茂:我们不能向公众说假话。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首先,气候变化是真的,是我们真实所经历的。我们将越来越多经历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会对我们人类的未来、生态系统等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早采取有效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我们每个人亲历或媒体报道的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发,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气候危机已经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近在眼前。科学传播在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科学传播的科学性、科普性,既要以科学态度去传播知识和信息,又要以公众容易懂的方式去让公众理解科学的最新认识和观点。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