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写到“词穷”处,你不能只会说“俺也一样”丨高明勇调研笔记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前段时间,与合作客户在一起开会,一个专项调研的开题协调会,会上我谈到调研报告写作规范的问题,比如应文风朴实,忌用文学性语言,尤其是基本情况的撰写,不回避,不拔高,不谀美,注重事实描述的客观性。
会后,朋友对我说,高老师,您讲的这个我非常认可,调研报告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过有一个问题,这次调研需要一些基层的同志参与,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就是有一点比较麻烦,不少人读书少,写作时普遍“词穷”。比如您说的这个“事实描述”,我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他们平时习惯于“情况说明”之类的词汇,缺乏创新精神。
当时听到“词穷”这个词,心里顿了一下。原本的成语是“理屈词穷”,这些年,不少人喜欢把“词穷”单拎出来使用,大多时候把它用于调侃他人或自我解嘲,很少正儿八经去探讨这一现象。
正常来说,一个好的调研报告,总会给人以新鲜感,无论是新角度,新材料,新观点,还是新概念,新思维,新工具,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新概念”是显性的,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是相对容易引起关注的。当然,这可能也是最难的,最容易让人“词穷”的。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份社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
这让我意识到,“词穷”并不简单,不仅仅是调研报告,也不仅仅是青少年,这一问题可能更具有普遍意义,即,在表达层面上的语言匮乏。相关分析文章也不少,有的认为是语言词汇量不足的原因,有的归结为短视频的流行,也有观点认为是网络语言对普通人话语体系的侵扰。
“词穷”带来的负面影响自不待言,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各种困惑。而思路清晰,词汇丰富,流利表达,口若悬河,当然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论公共场所,还是私人生活,都不无裨益。
相对而言,我更关心如何解决“词穷”的问题。日常现象,各种剖析,都很必要,问题在于如何提出解决方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到“词穷”处,也要重思“好词妙句”云起时。
一段时间以来,“你要写XX,就不能只写XX”的句式流行起来,其实,这就是一种对“词穷”现象有意或无意的对抗。
比如,关于自然环境的描述,“你要写风,你就不能只写风。要写树梢的弯度,要写湖面的波纹,要写树叶婆娑的声音和它落地的路径。要写屋檐边悬挂的铃铛响,写轻舟与竹筏轻轻漾,秋千轻轻晃。写拨云见日的山,卷起又落下的浪,甚至是一场散了的大雾。”
比如关于人文环境的描述。你若写重庆,就不能只写重庆,而要写“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的璀璨历史。你若写重庆,就不能只写重庆,而要写“一城山水满城灯,数尽夜景看重庆”的魔幻都市。你若写重庆,就不能只写重庆,而要写“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的山水画卷。你若写重庆,就不能只写重庆,而要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栖居。你若写重庆,就不能只写重庆,而要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民俗风情。
“词穷”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需要表达却不想表达,这时所谓“词穷”更是一种态度,无论是积极意义的,还是消极意义的;
第二种,很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或很想表达但没想到怎么表达,大脑短路,或很想表达却词汇不足,思考不够;
第三种,能够表达却了无新意。正常表达,其实并不易,何况还要有亮点,有新意,有金句。
而日常所说的“词穷”,更多的是后两种,类似于平时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
如何解决“词穷”问题,我想可以用九个字的方法来尝试改变:多分辨、多积累、多运用。
多分辨,锻造“火眼金睛”——毋庸讳言,今天的舆论场上,各种话语体系的风格比较鲜明,有正式严肃的官方话语,有严谨精当的学术话语,有通俗生动的民间话语,有形象感染的文学话语,有尖锐活泼的网络话语,当然还有一些被“污染”的话语,以及一些学者讲的“语言腐败”等现象。每一种话语都有其存在的基础与必要性,既有其独特的社会基础与表达风格,也存在相应的局限性。
解决“词穷”问题,我以为首先在于分辨识别,每一种话语体系不仅关涉到特定的适用场景,也关涉到个人的审美情趣,背后更是折射出公共层面的规则边界与私人层面的思维方式。多分辨,就是要学会不被格式化的词语所主导,不被污染化的语言所淹没,不被腐败化的语言所遮蔽。通过多分辨,锻造自己的“火眼金睛”,唯有如此,才能懂得哪些是更准确的,哪些是更合适的,哪些是更优美的。
多积累,构建“语料仓库”——基于“火眼金睛”,多积累,多储备,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料仓库”。这个“仓库”,既相当于特定档案馆,也类似于专业图书馆。最有效的办法是定向阅读,大量阅读,除了阅读一些重要书籍(比如行业内、专业内的经典图书),还有必要阅读一些期刊杂志,然后分门别类。自己作为这个“语料仓库”的创办者和主人,要学会互联网思维,要能迅速从海量的语料中精准挑选,容量不够大,不足以“词富”,查找不够快,只能扮演一个“语料搬运工”,或者“语料守财奴”的角色。
多运用,训练“游刃有余”——所谓“熟能生巧”,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导致“词穷”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运用的少,正因为“少”,才可能导致“穷”,导致“乱”。因此,经过精心筛选而构建的“语料仓库”,其价值在于熟练运用。如何运用?不外乎多说、多写、多表达,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运用,不断丰富,不断更新。正如庖丁解牛那样,熟能生巧,“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011年,我在主编的《微博问政的30堂课》中,提出“改造我们的话语”,以微博为例,提出微博的妙处,在于140个字,硬性的规定,不但改变了长篇大论的说话习惯,还让我们学会如何惜字如墨,“一句抵一万句”,更重要的是,140个字的话语表达,足以显示话语背后的心态、思维,乃至价值立场。通过这样一种“硬性”的规定来刻意训练,如果能坚持下来,“游刃有余”自然可以期待。
就像那个被人时不时提及的“桃园三结义”的段子,“词不穷”者,如关羽,“关某虽一介武夫,也颇知忠义二字,正所谓择木之禽得其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关某之命即是刘兄之命,关某之躯即为刘兄之躯,但凭驱使,绝无二心!”“词穷”者,如张飞,只能说一句,“俺也一样!”(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