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才是一个“偶像”该有的人生态度
1921年,是中国大变动时代的开始,而商务印书馆也正走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是沿着原来的旧学路子继续走下去,还是转向新学,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图/东方图书馆,为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图书馆。在张元济的锐意改革下,商务印书馆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而1921年,王云五的加入则让商务印书馆迎来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又一鼎盛时期。
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王云五,在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和以此编写的字词工具书成为畅销书之后,声名渐隆,而其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文化名人的故事广泛传布,王云五逐渐成为“偶像”。草根青年的逆袭
王云五又是如何从一位没有颜值、没有学历、没有人脉的草根青年,成长为著名的出版业经营家?
图/初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王云五这当中的付出绝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的,不过这样一个草根青年的逆袭故事却是媒体和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1888年7月9日,王云五出生于上海租界,然而他在履历表上填写的籍贯却是广东省香山县永宁乡泮沙村(今属中山市南朗镇泮沙村)。王云五似乎更认同自己广东人身份,他自认“有十足的广东人的神气”。
而在王云五屡遭挫折时始终勇猛向前的精神,也可以概括为广东人的刚强、不屈不饶。而广式的经商风度在其对商务印书馆的管理中也有体现。
在当时,教育尚未普及,大多数人的学校生活比较短暂,许多人甚至没有上学机会。王云五的一生,读书、教书、编书,写书、出书、藏书,终生与书结缘,可他与书有缘,却无进学校读书的份。无份到什么程度?王云五先生曾这样说:“可怜得很,我的学生生活一共不满五年。”
王云五之所以能够成为偶像,是因为他的成功并非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于他的自修。当时的成功人士很多,但像王云五这样几乎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而成为文化名人的,却是罕见的。
正是如此,王云五的成功才更具故事性,公众需要这样的人物作为奋斗目标,媒体需要这样的典型进行报道。王云五成为偶像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网络上有一句评论偶像的话叫:“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然而“短短的身材、胖胖的躯体”的王云五似乎没有使人陷于“颜值”的可能,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圈粉”,而更“拉好感”的则是王云五的人生态度。
(1)积极的精神
据王云五的学生徐有守回忆,每当王云五遇到困难,总会挥舞手臂, 大声说:“决不后退,决不屈服,永远向前!”
图/王云五主持影印《四库全书》(左8为王云五)在王云五看来,“任何人做事,首先要有一种精神。精神是什么,就是个人已经养成了的一种习惯。”精神是一种态度,有精神就是有态度。人的精神与人的身体及头脑一样,不怕多用,就怕不用。“精神是越用越好的,刀是越磨越快的。”
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王云五总会以“积极的精神”面对。挫折在他看来,是命运的安排、人生的考验,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则是上天对自己的奖赏。
有了“积极的精神”,就算天份差点,能力不足,这些都不是问题。“无论怎样没能力的人,只要肯把全付精神应付一件事,多少总有一点成就。”
(2)“吃苦主义”
少年苦学,中年苦斗,是王云五一生的写照。
品味过人生的五味杂陈,王云五认为苦最能刺激人的斗志。“我常常认为苦具有刺激性,所谓苦其心,便是对于心志的不断刺激,使之奋发,我生平遭遇不少的挫折,在他人或不免灰心:我却视同苦其心志的一种机会,辄处以积极的态度。”
王云五的“吃苦主义”是古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的现代版,所不同的是,他特别强调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凡是一个人,在少年时越苦越好。要养成吃苦的习惯,因为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没有苦就表现不出真的快乐。
图/王云五晚年以草书抄录古语为一大乐趣读书与工作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生平没有任何嗜好,社会上的应酬也极少。他生平视为最快乐的,只有读书和做工两件事。平素生活,除了每日睡觉六七小时外,其他的时间都完全给这两件事支配。”也就是说, 当你带着兴趣去学习、去读书或去做事的时候,他人眼中的苦差事,在你心中却是快乐的事。
(3)“人力车夫”
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配有专车。抗战时期在重庆,条件变苦了,他安步当车,逐渐从山城拉黄包车的车夫身上悟出了“做人做事的成功之道”:好像在重庆拉黄包车,走上坡路的时候, 拼命用足气力向上拉:走下坡路的时候,尽量求其慢,把稳车杠, 一步一步,不慌不忙。
图/王云五晚年大部分著作都在这个小书房完成王云五还形象地用人力车夫比喻自己的工作。“我是一个人力车夫,不过坐在我的车子上的是‘文化’,我拉着‘文化’向前跑。在上坡的时候,我用尽全身的气力,拼命向上拉,因为上坡是不能停顿、犹豫,稍一松劲,车子便会向后倒退:而且坐在车上的,如果你一步一步,他会感到迂缓,气闷。在下坡的时候,正是相反,我就拼命的慢,一步一步稳住走:如果不稳,很容易翻车,而且下坡路,即使你脚步放重,它还是保持着相当的速度的。”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顺境,有如拉车下坡,要的是稳住,绝不要得意忘形,因为一路下冲是很容易翻车的:逆境,有如拉车上坡,要的是咬牙坚持,绝不松懈,慢一些没关系,一旦气馁,则会前功尽弃。
(4)时间的“吝啬”者
王云五自小算盘打得精,做人做事处处精打细算。他将这种作风带到商务印书馆,也带到政坛。人们称他是“走红的算盘”。他最擅长“小数长算”。
现在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没时间读书,王云五就会回答这都不是问题。“一天有二十四小时,除了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之外,还剩下八小时,这是很好的读书时间。就是打一个对折,也还有四小时,打一个七五折,也有六小时。学生一天要上几点钟的课呢?有时一天上六小时的课,最多的时候八小时……但人家可以四年毕业,我不妨八年毕业。如果我每天能有六小时的读书时间,我的毕业期限也就可以减少一些。所以时间是不成问题的。不怕没有时间,只怕没有读书的志气。”
图/王云五这时候要是有人跳出来以“我是没有读书的志气吗?我是没有钱!”的理由反驳的话, 王云五也已经做好了回答的准备了。
至于买书的钱,可以想办法从衣服饭食和坐车三方面每月各省一块钱,“(当时)一块钱可以买三百面的一本书,这样一个月就可以读四十八万字的书。……每个月可以省下三元钱买书,这样一年便可以读六百万字的书。”
图/王云五王云五的精打细算,听起来颇为奇葩,细细去想,确实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怎么合理利用。一个人能够做多少事,可以做成多少事,如何管理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王云五一生做成了这么多的事,与此密切相关:商务印书馆的企业文化,与这样的精打细算,同样密切相关。
今天是一个偶像横出的时代,一档综艺可以带红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下歌手,一个爆点可以让普通人成为焦点,偶像的定义在今天越来越模糊了,但在这喧嚣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太合群的声音:偶像不仅仅只是一种在台上的成功、舞台上的光环,还应给人一种精神鼓励和学习的力量。这才是偶像和崇拜偶像的积极意义。
而作为胡适英文老师、四角号码检字法发明者、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文化奇人王云五,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资深出版人、编审金炳亮先生在《苦斗与壮游:王云五评传》一书中以“苦斗”与“壮游”,概括了王云五90多年逆袭人生的关键词。《苦斗与壮游:王云五评传》一书结合历史讲述了王云五从少年到老年的经历,以及如何与书结缘并最终从事了教书、译书、著书、编书等工作,使得“书”贯穿其一生。作者金炳亮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王云五经历的历史事件和他自己的朋友圈,将一个更加立体的出版家王云五呈现在读者面前。
图/作者金炳亮走访王云五故乡泮沙村,与王云五家族后人交谈。王云五祖屋现已不存,这是其后人在原址盖的房子,编号为王屋正街一巷6号。图/金炳亮作者金炳亮,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2000-200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学者。资深出版人,编审,2016年获“广东省出版名家”荣誉称号。业余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山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出版史研究》《中国出版》《中国编辑》《出版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相关评论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详细有趣地读到,王云五怎么超越张元济,在出版策略上的选择;投身政治,在名利和报国之间的选择……作为出版家,张元济错过了《孙文学说》,王云五同样错过了《鲁迅全集》和陈独秀《文字学注释》。这都是生命中的风景,远近高低,各有不同,没有什么遗憾。性格即选择,我们常在童年和少年经历中追朔性格的原点。原来王云五在11岁返乡,跟着族中的堂伯父学习心算和珠算,“利用这时期的余暇,把珠算的归除诀念得很熟,由此一生养成计算的习惯,无论做任何事,须要计算其利害得失,究竟利与害孰多,借为判断的标准。”这些微妙的细节,都被金炳亮先生敏锐捕捉到。(中山市南朗镇镇长丁凯)
金炳亮兄是一位资深的出版人和出版经营者,深谙编辑出版的门道和出版经营的要领,是出版业的局中人、内行人。所以在阐述传主和商务的出版思想和经营理念,尤见鞭辟入理。从这个角度,此书的面世,书内不少篇章,可供主管和从事出版业者、甚至是文化企业经营者参考和借镜,有助于打破纠缠在文化与市场取舍中的迷惑。出版业和出版工作,尤其像商务印书馆这样性质的出版社和图书经营者,兼具文化教育的强烈理想与努力不懈的企业经营的追求,如不谙其特有的企业性质,实无法彰显其历史的地位和贡献。在这方面,著者书中着墨甚多,是同类研究著作中的一大特色。(香港出版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历史学博士陈万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