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蒋兆和诞辰120周年|他的画,从一落笔就是属于人民的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实习生 张清阳
2024-03-16 16:4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苍穹寥廓凌云鹤,四海波光浴彩虹。”是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绘画大家蒋兆和先生晚年自画像的题识。

“蒋兆和的画,从一落笔,就是属于人民的。”2024年是蒋兆和先生诞辰120周年,在蒋兆和家属和云杪文化的支持下,泰康美术馆举办了“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展览开幕式。展览聚焦蒋兆和的艺术创作、教学,包括“媒介自觉”“体系建设”“古人今映”三个展区,汇集42件珍贵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在开幕式上,蒋兆和亲属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手稿)》捐赠泰康美术馆。

蒋兆和影像

 

蒋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手稿)》,80.5×40.7cm,水墨,1949。蒋兆和家属捐赠泰康美术馆。

蒋兆和亲属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手稿)》捐赠泰康美术馆

“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

回顾蒋兆和的一生,蒋兆和生于1904年,家境清寒,受水灾泛滥、鸦片毒害。因此,蒋兆和13岁就开始学用擦碳画法画像、布景,补贴家用。16岁后流徙上海为人画像、打工,上起了“生活的大学”,自学成为传统国画和现代美术的名家。1928年的《自画像》展现了青年蒋兆和微蹙眉头、目光坚定,对艺术、生活孜孜以求的精神面貌。

蒋兆和,《自画像》,35 × 27cm,素描,1938,承蒙蒋兆和家属惠允

1936年以后,蒋兆和的艺术实践专注于中国水墨人物画,奉现实主义为圭臬,在继承中国民间写真艺术、传统国画“骨法用笔”的同时,吸收西画素描技法的科学元素。从忠实地刻画对象心境的特点出发运用笔墨,生动地传达出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形象的气韵与个性,在发展民族艺术形式、探索个人独创性方面成为先驱者。

1949年以前,蒋兆和的作品主要聚焦于战争与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些作品是对残酷现实的直面描绘,背后流露的则是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正如蒋兆和先生在画册上写下的自序:“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流民图》动态影像

展览的中央悬挂着《流民图》的动态影像,这件作品生动地呈现了农民、工人、市民、知识分子、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物在同样的战争罪恶下的沉重苦难。《卖子图》则描绘了荒年卖子的时代伤痛中,母子互相抚慰,迟迟不肯分别的爱,“以后须珍重,不比阿娘边”。《拜新年》还刻画了抗日战争中北平沦陷后沦陷区人民的精神样貌:“过了一年又一年,重重心事不能言。向君拜拜祝努力,你我光明有一天。”与一般新年主题的祥和喜庆不同,画中女子虽然也身穿淡红旗袍,脸上却不自觉地露出家国沦丧的忧思。但在一片惨淡当中,女子的眼神却异常坚定,流露出对祖国未来沉默而坚定的信念。

蒋兆和 《卖子图》

蒋兆和,《拜新年》,104.5×53.8cm,设色纸本,1940,承蒙烟台蒋兆和美术馆惠允

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作品的主题完成了从战争到和平,从苦难到奋斗的转变。这不仅是蒋兆和个人艺术主题的演变,也是新中国艺术界团结成一个整体所经历的共同历史进程。

蒋兆和家属、蒋兆和研究学者和游客参观《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在1949年10月1日当天创作完成的画作,画中一个工人和一个农民,肩并肩地站立在手持镰刀和锤子的人群中间,他们脚下簇拥着洁白可爱的和平鸽,象征着新时代的和平与繁荣。这幅画被亲切地称为“人民图”,它集中体现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红色主题。蒋兆和还创作了大量工农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肖像,将艺术与劳动人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著名的《九兰打夯》,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工地劳动、创作时,蒋兆和以九名女工组成的模范劳动小组为对象创作的健康、力量、朴素的画作,仿佛能在其中听到“鼓足干劲争上游,人民生活穷变富”的劳动号子回响。中国美协蒋兆和研究会副会长刘曦林认为:“蒋兆和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一开始的创作便接着地气,就着眼于底层的穷苦民众,他的创作都是老百姓能看懂的东西,那些题词也是老百姓口中的话,他总是以一颗同情人、爱人之心进行创作。”

蒋兆和 《九兰打夯》

 

蒋兆和,《给爷爷读报》,93.5×108.5cm,设色纸本,1953,承蒙烟台蒋兆和美术馆惠允

游客参观抗美援朝战士、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人画像

多样媒介的弄潮儿

蒋兆和16岁离开四川泸县老家到上海讨生活,在先施公司照相馆、新新公司、绮华公司先后工作7年,成为20年代初上海商业领域工艺装饰美术设计的佼佼者。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杰出艺术家媒介自觉的体现。从1920年到1936年,他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来自广告设计、时装设计、摄影、图案、素描、油画、雕塑、水墨,等不同媒介的表现技巧与规律,为他推动中国画的人物造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案画《老鼠上烛台》就对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做了有趣的改造:灯台变成了无油可偷的烛台。小老鼠们面面相觑,表情生动活泼,富有童趣。蒋兆和还积极参与中国和世界的文艺思潮与运动当中,为《妇女》《文艺》等杂志设计现代意义浓厚的封面。同时,蒋兆和还是“江南雕塑家”。他在橱窗设计中积累的空间经验,还体现在了他的雕塑作品当中,以西洋雕塑的写实技巧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技法结合,体现出中西结合的新风格。

“媒介自觉”展区现场

蒋兆和,《老鼠上烛台》,24.6×18.6cm,图案,约1926,承蒙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惠允

蒋兆和 《黄震之像》

《裸体蛇美人》,1930,《文艺》杂志封面

“徐蒋体系”

蒋兆和在坚持创作反映时代新貌的作品同时,也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蒋兆和的教育体系以生活、传统、创作的三位一体为原则。他探索出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从低年级的写生基础教学到高年级的人 、山、花分科教学,从“肯定”“准确”到“尽精刻微”,为创造性运用打好“用笔用墨”的基础。并且分别制作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大纲,“以写生为核心、以临摹为援补、以创作为目标。”

在国画艺术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蒋兆和在中央美术学院建设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体系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把传统的老师带徒弟的方式发展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在《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规律》《谈传统人物写生的基本锻炼》中,蒋兆和不断总结教学理论,明确提出“以白描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融会贯通外来艺术”,并分别确立了学习素描和水墨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现实主义中国画教学体系。它与徐悲鸿的教学思想并称为“徐蒋体系”,在新中国美术院校国画教学建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体系建设”展区现场

蒋兆和手稿

蒋兆和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登记表

蒋兆和艺术年表

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为满足新中国文化建设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蒋兆和在1950年代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为古代历史人物造像。他的画笔下不仅诞生了杜甫、李白、陶渊明、苏东坡、白居易等文学巨匠的形象,还将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等古代科学家的肖像带入了公众视野,制成了《古代四大科学家邮票》。这些作品更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塑造了国人对于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集体想象与记忆。

1951年,李时珍入选世界科学理事会评选出的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世界级科学家。蒋兆和便根据《本草纲目》中对李时珍外貌的描写,并以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为模特创作了李时珍的画像,使古今名医在画像中相遇。1959年,蒋兆和以自身为原型创作了《杜甫像》,两个经历过个体颠沛流离、国家沧桑巨变的爱国画家的精神交相辉映。它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杜甫名篇《登高》的标志性配图成为人们的童年回忆,将爱国主义情怀的种子埋进一代代青年的心中。在大多数古人缺乏真实画像的情况下,蒋兆和的画作让这些曾经面目模糊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引发人们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古人今映”展区现场

李时珍的画像和雕塑相映成趣

蒋兆和,《杜甫像》,131×90cm,纸本设色,1959,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海报

(本文参考许崇宝、阮晶京“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策展人陪您看展览导览词;曹庆晖《析“三位一体”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代中国画教学集体》一文。)

    责任编辑:李梅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