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完315晚会,发现它们“活该”被点名
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华工商时报社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举办了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拉开了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序幕。
此后,这场消费者眼中的“盛宴”连续举办了30余年。
多年间,“3·15”曝光的行业涉及食品、互联网、汽车、医美等各个领域,让消费者震惊之余,更是对各行业来的一场大考。
今年的“3·15晚会”又曝光了哪些问题?一文回顾↓↓
近年来,预制菜销售火爆,“梅菜扣肉”成“顶流”,但原料却是布满淋巴的“槽头肉”?食品安全问题可谓是老生常谈,在今年的“3·15晚会”中也按时到场。
其实细数2023年引人热议的食品安全事件,仿佛还仅在眼前——假泰国香米骗局令人震惊;高校食堂的一颗老鼠头引发舆论哗然;阿斯巴甜致癌疑云,让无糖饮料的爱好者们陷入恐慌;“剩菜盲盒”虽有创意,但对食材品质要求高,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关乎着神州大地上的每个人。
2023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在具体商品投诉中,食品类以39773件投诉稳居第一位,同比上涨5.45%。投诉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变质或食品中有异物、销售临期食品不告知、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外卖渠道订餐投诉量增长明显等情况。
社交媒体更是消费者曝光食品安全的舆论场。
近期食品餐饮行业的负面热搜上榜热搜80余次,如“厂家回应男子买的腊肉中有苍蝇”、“屠宰场被曝出售废弃猪肉”、“博主暗访脏乱差外卖店与老板起冲突”、“正规屠宰场被曝出售废弃猪肉”等引发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
最近,冲浪的网友们开始就食品安全问题玩起了梗:“早上一杯勾兑豆浆和合成肉夹馍,中午一顿不知冻了多久的鸡做的鸡公煲,晚上一杯冲泡植脂末奶茶和一碗速食面,人生也就这样了......”自嘲式的语言折射出的是如何守护“舌尖上安全”的永恒课题。
在今年“3·15晚会”曝光“糟心肉”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做出回应: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 ,坚决斩断非法屠宰加工等黑色利益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近年来,金融诈骗显著增多,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电话短信通知“活动中奖”、“税费退返”,冒充银行人员、企业客服人实施诈骗等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官方数据显示,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接触到金融诈骗的受访者最多,将近90%,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收到诈骗信息仅次其后占比56.9%。
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由于手续方便等特点,互联网贷款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然而,利率高、信息不透明、暴利催收及诱导消费成为互联网贷款的主要问题,也成为金融套路的重灾区。
今年315晚会上,同程金融App礼品卡套路就被揭露。消费者购买礼品卡再通过商城回收卖了,一来一回,就把网络借贷包装成了礼品卡。
不法互联网贷款套路满满,礼品卡贷款只是此类骗局的冰山一角。它还可以伪装成宠物免费领养、模特招聘整容贷、大学生租房贷……互联网金融更为轻便灵活,方便了很多人的经济周转,也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需要谨慎甄别。
前不久,OpenAI发布一款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科技圈引起一连串的震惊和感叹。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生成式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也引起很多人的担忧。
《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提到,“AI是一种通用技术,通用就意味着既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被用来干坏事”。关于人工智能,人们最关注其缺乏人工介入及被恶意使用的问题。
人们的担忧是有依据的。
数据显示,在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暴增了3000%,基于AI的钓鱼邮件数量增长了1000%。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万余人,同比上升六成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2年,我国AI诈骗案件就达到了50万件,涉及金额超过100亿元。
在众多的信息中,AI 生成的内容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一步步诱导受害者陷入骗局。北京反诈、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等官方公众号平台,都警告了AI技术新骗局的严重性,甚至表示“诈骗成功率接近100%”。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AI诈骗都成为威胁信息、财产安全的一大挑战。
AI诈骗常用手法包括声音合成、AI换脸、转发微信语音和通过AI技术筛选受骗人群。迈克菲(McAfee)安全技术公司在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等在内的7个国家的7054人进行了调研,发现其中1/4的成年人曾经历过AI诈骗,而遭遇诈骗的人中,77%蒙受了经济损失。
AI越来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但也方便着不法分子们。本应让生活更便利的高端技术,转而侵害了我们的财产、信息及现实安全。当“眼见不为实”,真实的世界被打破,法律、制度、技术和监管的空白,更急需填补。
今年315晚会,记者走进了专门从事防火玻璃和灭火器生产的企业。不防火的防火玻璃,越灭火越大的灭火器让人胆战心惊......
火灾扑灭和火场逃生的重要工具——消防产品深陷假冒伪劣的泥潭,让本就是与时间赛跑的救灾工作更加紧张。
数据更能印证这点。2019年,13类消防产品取消强制性认证后,消防产品行业的参与度得到提升,但产品质量却有所下滑。数据显示,2018年,消防产品合格率在92.1%,到2022年下降到了85%。在企查查上搜索“消防 以假充真”显示,2019年,涉风险企业有10家,到2022年上升到了78家,2023年也有39家企业。
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存在着质量不合格、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使用这些产品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数据显示,从2023年1月至10月,全国共接报火灾70.3万起,死亡1557人,受伤1769人,直接财产损失58.5亿元;去年同期相比,接报火灾数量上升了9.7%。
具体看火灾发生点,住宅楼、商铺、化工厂、商业综合体、酒店、冷库、机场航站楼、加气站、简易板房、写字楼、出租屋等是易发生火灾的场所。
人员密集的住宅是火灾高发区,发生火灾数量高达37个,占比43.02%;商铺11个,占比12.79%;生产制造企业10个,占比11.63%;酒店5个,占比5.81%;商业综合体和化工厂均为4个,4.65%。
消费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关乎我们的生命安全。
对消费者来说,3·15晚会落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动不应结束。“天天3·15,监管365”,只有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才能真正提振消费信心,助力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