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近,年轻人开始流行“整顿老家”

2024-03-15 14: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开工都在抱怨北京苦,为什么北漂还要留在这里?

真相可能是,北京并没有他们说得那么苦。在大城市漂泊,工作、恋爱、买房、落户……每一步都伴随着各种不容易,但是对于北漂来说,北京再多的苦再多的难,跟老家鸡毛蒜皮的现实问题一对比,这里反倒成了一些人的自在窝。

“北漂留在北京,或许只是因为无法面对老家的痛,比如催婚。当他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时候,逃避就有用了。”

一个北漂真正的战争,是在年底登上返乡列车的瞬间开始的。大家带着回家的喜悦,拿到的却是家庭纷争剧本。两代人的隔阂,在一次又一次的对抗中,生出了无数心结,最终变成了横亘在家人之间的暗障。

但是没人不向往和谐的亲子关系,嘴硬心软的年轻人,也总会在离家的那一刻,开始切换到自省状态。

有的人怕家人伤感,留下一张纸条,感谢他们一年的付出,然后独自踏上离家的火车——

有人开始富养老妈,小时候关系生疏不懂亲昵,如今长大了就把妈妈反过来宠,离开家的时候父母就成了唯一的牵挂——

对家人的温柔,有的浩浩荡荡,有的波澜不惊。就像是小时候,起夜的妈妈给你掖紧被单,你的爱也总是做的要比说得多。

如此这般纠结又糊涂的爱,来自纪录片《催婚反击战》,几个扎心的小故事,听他们复盘和原生家庭的种种。

父母春节当面催,年后远程催,年轻人已经把催婚列为原生家庭的最大矛盾。

99年的互联网从业者Evelyn,和父母的矛盾在于对自由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觉得在老家有一份稳定的事业,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对我而言,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是非常痛苦的。”

聚焦到更具体的结婚问题上,双方一点就炸,无法当面沟通的日常,父母的每日问候就变成了“一键转发”。“他老给我发那种短视频,类似《女人一辈子一定要做的三件事》《女博士相亲遇到的困难》,第一我不是女博士,第二我不相亲。”

也有催不动孩子的心碎父母,干脆聚集到了相亲角,从他们来此地的年岁,也能窥见,孩子的婚姻问题还真是不少家庭的顽疾——

第一次来相亲角的70后韩阿姨,催婚不走寻常路,开始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反向操作。“孩子越催越反叛,与其这样不如告诉他别结婚了,结婚不好。你说些反话,没准他还愿意结婚了。”

在这场名为催婚的大型游说战中,父母有以自己生活经验为参照的正当理由,儿女也有无法被说服的反驳借口。不过有一部分人就没那么幸运了,直接被催出了“病症”。

27岁的鑫鑫,被父母催到恐婚后,直接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不婚。“结果,我父母那段时间就像失去工作动力了,这辈子都没指望了,我还奋斗啥呢。我很不理解,他们的人生又不只是为子女而活。”

即便是爱,也有无数的现实面,催婚只是亲子关系里的一大关。有人误入歧途,有人在彼此见招拆招中,使得彼此的关系渐入佳境……

某大厂的一位95后女孩,也在苦恼父母催婚,“他们会在没有跟我沟通的情况下,给我介绍相亲对象。我去了一两个就再也不去了,基本就是一顿饭的关系。”

面对这种无解的状态,他的朋友给出奇招,建议她和父母对齐颗粒度,确定父母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彼此再做一个平衡,“把父母当甲方。”

这种角色转化,感觉一下子找到了解法。类似的和谐亲子关系探索,其实也是目前不少年轻人正在尝试的。

比如95后双双,就在尝试用谈恋爱的方式跟父母相处。“说一些更加亲昵的话语,用更加温柔的态度。我能为你做什么,你能为我做什么,而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

90后互联网从业者小睡发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在和父母发生角色的对调。“在我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也开始示弱,寻求我的帮助,比如回家让我帮他们贴手机膜。”

起初消极对抗父母催婚的鑫鑫,也在这个过程中体味到为人儿女的幸福。“长时间不见父母,你回家其实是享受父母的爱的。”

其实,无论多少怨言,学着理解,爱就会站在C位。

这是我们的社会纪实系列片《热流》的第五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