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河工程被指荒诞后,清华、青海大学、青海省科技厅三缄其口

澎湃新闻记者 张唯
2018-11-24 08:06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2018年11月22日,科学网《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一文引起广泛关注,文章报道了多名气象学家实名质疑“天河工程”,称其是“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

2018年11月2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联系了“天河工程”的牵头单位清华大学、第一参与单位青海大学以及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清华大学负责“天河工程”课题的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科学辩来辩去,实验室对此应该没有回应。

青海省科技厅称:青海大学是项目责任单位,需与青海大学联系。

青海大学科技处回应:“天河项目”是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项目,科技处是“无关人员,不知情”。

“天河工程”较早的公开资料出现在2015年。据青海省气象局官网,2015年8月,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气象局在三江源地区联合开展“天河工程”人工增雨科学试验。青海省气象局还对“天河工程”做出解释:“天河工程”是由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提出的中国南水北调西段工程中的科学实验项目。项目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青海大学科技处:不太清楚,需咨询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11月,青海大学新闻网报道,青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天河工程”就在其中。该报道介绍:“全球水循环及‘天河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清华大学为牵头单位,我校(青海大学)为第一参与单位,获资助经费300万元。

2018年11月23日,澎湃新闻记者与青海大学科技处取得联系。当记者提到青海大学与“天河工程”的关系时,青海大学科技处的工作人员称自己是“无关人员,不太清楚”,并告诉记者咨询“天河工程”需要联系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告诉记者,他所说的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三江源协同创新中心是同一个单位。

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称“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5年12月23日下发的文件,该实验室由科技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建,“青海省人民政府将每年为实验室提供不少于600万元的专项经费”。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结构

从实验室的组织结构看,“天河工程”是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一项重要工程。根据官方信息,该实验室主任是王光谦院士,实验室研究团队中负责高原水文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成员是魏加华和黄跃飞。而魏加华和黄跃飞同时也是《天空河流: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一文的合作作者。

这篇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的论文被认为是“天河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王光谦。

通过对气象再分析数据的分析,该论文发现(大气中)通量强度很高的条带构成的网络结构是水汽汇聚、输送最为集中、强度最大的网络, 与地表河流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类似的分级网络属性, 可将其系综称为“天空河流(River in the Sky)”, 或简称“天河(Sky River)”。

澎湃新闻记者邮件联系了王光谦院士、魏加华和黄跃飞,截止发稿时未收到回复。

论文《天空河流: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于2016年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由于没能通过公开渠道找到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正确联系方式,澎湃新闻记者再次联系了青海大学。青海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没有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或三江源协同创新中心的联系方式。当记者问及天河工程时,工作人员让记者联系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记者三次尝试电话联系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但电话无人接听。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没有回应,科学辩来辩去”

根据青海大学2017年的说法,清华大学是“天河工程”(全球水循环及‘天河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的牵头单位。

澎湃新闻记者在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找到了“天河工程”的相关信息。该网站显示,全球水循环及“天河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是该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级课题。项目负责人为王光谦,项目类别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起止时间为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全球水循环及‘天河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是该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级课题。

2018年11月23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电话联系了上述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工作人员接听了电话。当记者问道,针对近日气象科学家对“天河工程”的评论和质疑,实验室有没有回应时,工作人员回答称:“应该是没有吧,科学辩来辩去的”。记者追问对方是否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对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表示“但是这个我们不方便说”,随即挂断了电话。

澎湃新闻记者随后联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但学院办公室电话始终提示电话忙。根据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官网,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的研究机构。

据该实验室官网的科研队伍信息显示,王光谦是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是水沙科学与水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天河项目”重要理论文章——《天空河流: 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的其中一家责任单位。

据清华新闻网报道,2018年3月6日,清华大学与青海省、中国航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月8日,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转载了该文章,并冠以标题:《清华大学与青海省、中国航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着力推进“天河工程”》。

澎湃新闻记者还就此事咨询了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环境变化研究所博士后俞剑君。俞剑君对“天河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环节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天河工程”是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工程,其最大问题是,在潜在影响没有评估清楚之前仓促上马。他表示,目前为止,没有看到过关于“天河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论文或介绍。

青海省科技厅:请联系项目责任单位,青海大学

据前述科技部关于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料,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省部共建的实验室,青海省人民政府自2016年起,每年为该实验室提供不少于600万元的专项经费。

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一位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院士对“天河工程”的决策环节提出了质疑。他表示,“在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的情况下,决策部门不顾气象学家的诸多质疑,执意迅速推动‘天河工程’”。

为了确认以上说法并核实青海省在“天河工程”的所扮演的角色,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把目光投向了青海省科技厅,试图了解“天河工程”的审批流程和立项情况。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天河工程”是青海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的项目,他不了解情况。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工作人员还表示,“具体可以问青海大学,这是王光谦校长的项目”。

澎湃新闻记者拨通了青海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的电话,表明来意之后,工作人员让记者稍等,后表示:“你说的这个事情我不清楚,我们没有这么个项目吧。”当记者表示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称“天河工程”是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的项目时,他再次表示,“我们处没有这个项目,没有”。工作人员向记者提问:“谁跟你说跟我们有关系?科技厅办公室吗?”,他让记者重新联系科技厅办公室,“你给办公室重新打电话,因为它是对外的,我们从不对外”,“你就说社发处不了解(这个项目)”。

记者再次联系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表明想了解天河工程的决策过程以及青海省科技厅对项目争议的回应。工作人员起初让记者先提供采访问题再赴青海面对面采访。但当记者抛出以下三个问题时,工作人员又改口让记者联系青海大学,“我觉得应该由项目责任单位来负责解释”。

澎湃新闻:我们想了解“天河工程”在立项和审批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哪几位专家参与其中、“天河工程”主要涉及到青海省科技厅哪些单位和部门以及青海省科技厅对项目可行性争议的回应。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这个我觉得应该是由项目责任单位,他们来负责解释。

澎湃新闻:我们想知道“天河工程”审批和立项的情况。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具体还得问青海大学才行。

澎湃新闻:青海省科技厅除了投入资金之外,是否参与了立项决策过程?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具体还请问青海大学吧。

澎湃新闻:青海省科技厅这边没有直接关联吗?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这个还请问一下青海大学。

澎湃新闻:对于这个项目,科技厅应该是知情的吧?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你还问一下青海大学吧。

澎湃新闻:我们想了解项目的审批流程,科技厅这边没有信息,是吗?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青海大学资料都有的,都会有存档。

澎湃新闻:所以科技厅暂时不回应是吗?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首先,我代(表)不了回应不回应。我建议你采访青海大学。

澎湃新闻:如果我们想知道青海省科技厅的相关信息,应该如果获取?

青海省科技厅办公室:你首先通过青海大学。之后需要我们提供的,我们给青海大学那边。他们是项目责任单位。

延伸阅读:对天河工程部分质疑(来自科学网)

中国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科院院士吴国雄:

科学争论是正常的。当一个理论还不成熟的时候,科学家有责任去完善理论以更地为决策服务。作为一项工程计划,“天河工程”应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充分讨论后再启动工程项目。国家的投入要为纳税人负责,要研究这些钱是不是值得花。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

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孙继明:

科学上对人工影响天气的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认识还不完善和全面,还没有人工干预晴空大气形成云和降水的理论和技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科学家有责任向公众和决策部门进行科普,让大家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位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院士:

在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的情况下,决策部门不顾气象学家的诸多质疑,执意迅速推动“天河工程”。重大工程上马应征询各学科科学家的意见。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杜钧: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资源和误导公众,在没有得到气象部门的充分论证之前,希望有关部门三思而行,切不可好高骛远!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