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展预告丨镌石永年——苏州碑刻技艺展

2024-03-14 12: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 吴文化博物馆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历代碑刻苍茫如林,源远流长,是一部记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石质百科全书。人文荟萃的古城苏州,也有着大量的碑刻遗存。苏州的碑刻,据不完全统计可达三千余通,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集历史资料、人文景观、书法艺术、刻石艺术于一身。

与之相辅相生的苏州碑刻技艺,既精细写实,又文雅写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是文人艺术与工匠技艺结合的典范。2020年,“苏州碑刻技艺”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循姑苏千年文脉,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遗迹成为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给予后人无尽的启示和力量。

本次“镌石永年——苏州碑刻技艺展”为吴文化博物馆“匠艺”系列特展第六期,共展出碑拓22件/套,内容涉及摩崖石刻、墓志铭、官方告示文书、宗祠碑记、经书典籍等多种类型,分三个单元为观众讲述苏州碑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精巧传神的古老技艺。

01.

姑苏中的丰碑

碑,原指立在宫殿、陵墓或寺庙中记事的石块,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中国古代碑刻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刻石、摩崖、碑等多种类型。

苏州碑刻肇始于魏晋时期,宋元以来迅速发展,尤以明清碑刻数量最多,其门类齐全,题材广泛,形成了独特的碑刻文化。在苏州诸多碑刻中,两宋及明清的部分题刻,以其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碑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苏州古代碑刻碑拓主要由博物馆、文管办等机构进行收藏、保护和利用。

除盛名在外的“四大宋碑”及碑刻博物馆所藏的大量碑刻碑拓外,苏州古城西部的摩崖石刻数量也极为繁多。此外,吴中文物管理保护办公室还藏有一批拓片,碑文时代从唐至民国,范围及广。部分拓片拓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碑已无存,不仅记录了文物表明的信息,亦可反映拍拓时表面的漫漶情况,彰显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苏州主要摩崖石刻分布图

摩崖石刻,指刻在天然崖壁上的石刻文字,秦代已启其端,汉唐时期为盛。苏州古城西部群山起伏,历代文人游历赏玩,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苏州的摩崖石刻分布在观山、木渎、藏书、光福等地,从虎丘山延伸至太湖洞庭山,具体可分为十余个石刻群落,如林屋洞石刻、小王山石刻、花山石刻、寒山石刻、蟠螭山石刻等。

名称:无碍居士道隐园记
时代:南宋绍兴二年 壬子(1132)
撰写者:李弥大撰
书体:楷书
尺寸:高170厘米,宽144厘米
所在地:林屋山晹谷洞旁山岩壁面

林屋山摩崖石刻位于林屋洞洞口和洞外山上,民国18年李根源、郑伟业等西山访古时,石刻题字共有36处,其中宋刻9处,明刻17处,清刻9处,民国刻1处。字体楷、隶、篆各异,内容以点景为多。入口处有“林屋山洞”四个隶书大字,为唐代高士张平阳86岁时所书。旁有“天下第九洞天”,为明正德年间王鏊所书。出口处有宋李弥大的《无碍居士道隐园记》,全文共300多字。记述了李弥大在洞旁筑庵就隐的情况。李弥大历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苏州知府,辞官后在洞庭西山筑无碍庵潜隐,号“无碍居士”。《道隐园记》自述生平,并描述了林屋山的美丽风光。

名称:石如法师坐禅处菩提石
时代:中华民国十五年 丙寅(1926)
撰写者:李根源书
书体:隶书
尺寸:高101厘米,宽68厘米
所在地:穹窿山宁邦寺西玩月台

石如法师坐禅處,菩提石,民国丙寅,李根源书。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青州),生于云南腾越(腾冲),同盟会元老,曾任北洋政府航空督办、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退出北洋政府后,隐居苏州。

据史料记载,宁邦寺始建于梁代,初名“海云禅院”。相传南宋绍兴十二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及部下,在此隐居参禅,由此改名为“宁邦寺”。“宁邦”二字,取意安宁之邦,希望国家可以和平安宁。韩蕲王玩月台在穹窿山宁邦寺西。相传,韩世忠多次赏月于此,故名。现存清代至民国年间的摩崖石刻近十方。

名称:憨山胜迹
时代:中华民国十五年 丙寅(1926)
撰写者:李根源 黄葆戉游题
书体:隶书、楷书
尺寸:高106厘米,宽41厘米
所在地:光福蟠螭山石壁精舍后院
憨山胜蹟,丙寅三月,李根源、黄葆戉游题。

蟠螭山摩崖石刻群在石壁精舍后院和寺后半山腰的憨山台,石壁精舍后院的山岩峭壁陡直,似刀削的石壁高出地面八、九米,壁上布满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游记石刻。憨山台距石壁精舍约百米,相传是明嘉靖年间,憨山大师修炼打坐、结茅之地。憨山大师法号德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李根源在憨山台旁,买下祝、朱两家山地五亩,欲为母亲阙夫人墓地,后搁置未用。憨山台一带现有民国摩崖石刻11方,均为李根源及友人访题。

黄葆戉(1880-1969),字蔼农,号邻谷,别号青山农,福建长乐人。历任福建省第一图书馆馆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

02.

写刻春秋

苏州碑刻技艺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受吴文化滋养,以材质精良、着样精准、镌刻精到、作品精巧雅致而独树一帜。苏州碑刻自古采用太湖石为材,太湖石质地细腻,软糯适中,横竖纹理协调,是刻碑立传的绝佳材料。太湖石禁采后,除了往年囤积的原材料外,部分从外省采购。现主要载体有大理石及花岗石,应用于室内室外的不同场景。

充分反映书画艺术的精气神,是苏州碑刻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特征。宋代,苏州碑刻开始由实用性向艺术性方向转化。明清苏州碑刻技艺成熟完善,明代章简甫、章藻等都是碑刻高手。其中,又以书法碑刻制作为突出代表。

1

观察书迹

2

选配石材

3

书丹上石

4

刻石

∧ 苏州碑刻技艺的主要流程

书法碑刻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书丹镌刻构成汉字群体的优美造型,并形成各自的风格、面貌。书法注重笔墨情趣,讲究用墨、运笔、结构、章法等表现手法;碑刻则是讲究刻字的刀法,保存书法的笔法、笔势、笔意和结构的形神。许多古代名碑上同时署有书者刻者的名字。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等曾怕有的刻者刻工不佳而亲自书丹刻石,足见刻碑技术和书法艺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名称:祀三公山碑
时代:现代
撰写者:(近)沙曼翁
篆刻者:张弘
书体:篆书
尺寸:高45厘米,宽714厘米

原碑立于汉元初四年(117年)。碑文记述常山相冯氏祷祀三公山,祈求消除天灾人祸,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其百姓安居乐业。此碑书法篆隶相兼,为由篆向隶过渡之字体。杨守敬《平碑记》云:“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邓石如)篆书多从此出,其镌刻私印,则纯效其体。”此碑现存河北元氏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名称:欧阳修《秋声赋》
时代:现代
撰写者:(明)文徵明
篆刻者:戈春暖
书体:行书
尺寸:高42厘米,宽436厘米

《秋声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文徵明以行书书全文,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

名称:《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
时代:现代
撰写者:(唐)冯承素
篆刻者:戈春暖
书体:行草
尺寸:高44.5厘米,宽154.5厘米

在《兰亭序》众多摹本中,尤以冯承素摹本最为精美。它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风神。不管是间架结构,还是行笔的踪迹、墨彩的浓淡,都十分清楚,极为自然生动。原贴用楮纸两幅拼接,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引首题“晋唐心印”四字,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印小玺,故称“神龙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03.

碑记访古

我国古代碑刻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出于实际需要,衍生出诸多种类。以刻字碑来论,常见的有功德碑、纪事碑、墓碑、宗教碑、书画碑等。每一类碑又可细分为多种,如纪事碑就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功能分为:官方诏书文告碑、修桥建庙碑、地界契约碑、祈福求雨碑、家族祠堂碑等。苏州碑刻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地理、民生、人口迁移、世系谱谍、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因其深厚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历代学者关注。它们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亦可从一篇篇碑文中,深切感知社会变迁的脉搏。

墓志中的世界

墓志,指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盖”,下层为“底”,盖上刻有标题,底部刻有墓志铭。墓志铭包括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以及社会文化风俗,展现了墓主所处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我们从而有机会去了解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一般来说,墓志铭是用楷书书写的,而盖上死者的姓名和官衔则采用篆书或隶书,由当地的刻石匠人完成镌刻。在复制这些书法家的作品时,匠人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程度对墓志的视觉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

名称:刘希仲妻王氏墓志铭
时代:宣德二年正月十二日 丁未(1427)
书体:篆书、楷书
尺寸:高46.5厘米,宽44.5厘米

刘希仲及其妻子王氏的墓志铭,介绍了墓主人的生卒年月,撰文者皆是应他们的独子曙的请求而为其铭。从墓志铭中可以看到,刘希仲及其妻子皆出自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品行高洁,孝敬长辈,善待亲友,经介绍结为夫妻,婚后恩爱有加。王氏不喜奢侈,四十余年相夫教子,未曾有暴戾懒怠之时。饥荒年间,希仲为粮长,由于严苛的赋税政策,百姓苦不堪言,希仲及其妻以家产赈济百姓。铭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子孙姓名。儿子曙继承了父亲的品行智慧,二十余岁即可代父理家。刘希仲因此可携妻安度晚年。通篇对于墓主人的刻画赞扬,反映出宣德年间对于人品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

官方告示碑

明清时,发布告示禁令为州县官的一项重要工作。告示通常张贴在衙门前照壁,而告示碑多都立于官衙、通衡、庙宇、桥梁或其他建筑物旁。与张贴的告示不同,刻立告示碑是为行之久远,而且要引以为凭。从告示碑的订立过程及内容,可以看出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较为广泛的禁约性,并且可以补国家律令之不足。

告示碑的碑额,通常会以小篆、隶书或行书书写“奉宪勒石”“奉宪”“遵令勒石”“勒石永遵”等题首字,碑首以下为告示内容,从右至左分别为上款、正文、落款,都为竖排繁体。由于碑刻均出于官府之手,整体风格较为统一,保留下来的也很完整。在地方告示碑中,禁赌和禁盗一直是最突出的内容。

名称:特授江南苏州府元和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陈“韩蕲王庙保障一方灵应”碑
时代:咸丰肆年拾月初八日示 甲寅(1854)
撰写者:发庙门勒石 汤晋范(苑)镌
书体:楷书
尺寸:高114厘米,宽54厘米

此碑拓无碑额,上款为“特授江南苏州府元和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陈”。“特授江南苏州府元和县正堂”,指苏州府元和县令。清朝的知府、知州、知县称正堂,即府、州、县的正职长官。“加十级纪录十次”,清代官员的政绩奖励制度,称“议叙”。一般记功一次记录一次,满三次加一级,以此类推。一般所见的官员纪录,“加三级纪录十二次”为最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突破的。清朝政府规定,对官员的降调处罚,一般与他们原先得到的记录、加级奖励挂钩,二者可以互为抵消。“陈”为时任元和县令的官员之姓。

宗族祠堂碑

宗祠,即祠堂、宗庙,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宗祠的历史相当久远,发展至明清时期,有着“宗祠遍天下”的说法。宗祠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记载着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祠联、祠匾等,记载着诸多历史、人文、民俗信息。

名称:香山潘氏新建祠堂记
时代:嘉靖十七年岁在二月立石 戊戌(1538)
撰写者:祝允明撰 文征明书丹 章简甫刻石
书体:楷书
尺寸:高164厘米,宽69厘米
所在地:藏书天池山寂鉴寺内

《香山潘氏新建祠堂记》碑,1980年4月,发现于吴县藏书公社社光大队下场潘家祠堂遗址上。该碑文系祝允明撰,文征明书并篆额,著名刻工章简甫镌刻,既是一块书法艺术碑刻,又是研究吴县潘氏家族情况的重要资料碑刻。碑文共24行,计1034字,主要记述了潘氏祠堂建成的情况,潘氏家族的成员组成,新建祠堂的原由、经过和祠堂内“秩祠群神”的方法等。在篇末还以三分之一多的篇幅,对潘氏后代“以礼治家”和“礼者本心”等问题发表了议论。全碑除十余字因碑断裂而残缺外,其余字迹均很清晰,为端劲蕴藉的楷书。

修桥建亭碑

历代修缮桥梁、道路、屋宇的碑记,也是碑刻中数量极为庞大的一部分,是研究建筑史、桥梁史和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还有的记载了当时先进的建造技术。

名称: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记
时代:清道光十有五年冬十一月 乙未(1835)
撰写者:陈銮撰 杨承湛书 吴门毛上珍镌
书体:楷书
尺寸:高119厘米,宽59厘米

乙未亭位于娄江北岸、唯亭老街中段,是一座置立《浚理至和塘记事碑》的碑亭。娄江古称“昆山塘”,是横穿苏州腹地的一条重要引排调节河道。流经娄葑、唯亭两镇,两岸支流港浦众多,水网发达。宋至和二年,昆山县主簿邱与权提出重筑昆山塘,是年十月工程开工。为纪念此项工程,人们将“昆山塘”易名为“至和塘”,同时建立乙未亭。宋至和二年,是为农历乙未年,故名。清道光十五年,该亭重建,另置《重建至和塘乙未亭记》碑,碑体完整,青石质,高130厘米,宽62厘米,刻楷书460余字,碑文由江苏布政使陈銮撰稿,苏州府海防同知杨承湛缮书,吴门毛上珍镌刻。

经文典籍碑

宗教碑刻是碑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宗教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造就了丰富的宗教碑刻艺术,甚至进一步影响了世俗碑刻。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有感于“缣竹易销,金石难灭”,为防止佛经被毁,使佛法得以永存,于是将重要佛经刻于深山幽谷的石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于石洞之中,以便永久保存,称为“石经”,为佛教碑刻的代表。道教碑刻的种类也极为丰富,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画像石艺术。

名称:阴符经
时代:大唐永徽五年岁次正月初五日 甲寅(654)
撰写者:(不详)
书体:楷书
尺寸:高30厘米,宽68厘米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据传《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根据李筌对其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提出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碑石有灵,石墨镌华。碑刻是前人记载时人时事的手段之一,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宝贵资料。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碑刻的价值历来受到重视,也为我们了解立体的苏州历史和成就打开了一扇窗口。苏州碑刻匠人坚持以刀笔传承,为接续古今文脉筑起桥梁。然后继无人的隐忧仍困扰着古老的苏州碑刻技艺,我们期望以苏州碑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戈春暖在苏州碑刻技艺领域的探索为依托,通过本次展览,为其今后的保护、传承与推广作出贡献。

特展信息

展览时间:2024年3月13日—2024年5月5日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二楼吴颂展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