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乾隆》⑨|最自负的君主,做出最震惊的决定

2024-03-13 17: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5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的重磅作品《乾隆 : 政治、爱情与性格》。本书深度剖析乾隆的失败与得失,讲述性格与爱情如何塑造乾隆的执政风格,从而全方位还原一个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让我们共同阅读这本书,打破对乾隆的脸谱化认知。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辛峰

十点人物志原创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

昨天我们读到了,乾隆晚年爆发的甘肃捐监案始末以及和珅的巨贪行为。

换句话说,在乾隆皇帝晚年,整个国家的官僚系统已经成了腐败的温床,大清帝国快要摇摇欲坠了。那么,后面会发生什么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接班人问题

乾隆晚年,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接班人的选择问题。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巡视东北,回来途中,走到锦县的时候,有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跑到御路边上给皇帝上书,请求乾隆皇帝立太子。

这一年,乾隆皇帝已经六十八岁,年近七旬,在古代,已经是“古来稀”的年纪了。可是这时候,大家还不知道他的接班人是谁。

金从善替天下人着急,说自古以来,储位问题都是关乎天下安危的重大问题,可是从来没听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安排。万一皇帝有个三长两短,天下可怎么办呢?于是上了这样一道上书。

收到上书,乾隆非常生气。接班人问题,岂是普通老百姓主动可以和皇帝讨论的?于是他将金从善以“狂诞悖逆”的罪名斩决了。

杀掉了金从善,乾隆感觉有必要和天下万民解释一下他在接班人问题上的想法,他下达了一道上谕,说自己熟读历史,认为立太子这个办法不好。

一立太子,别的皇子往往会琢磨着如何争权,容易酿成大祸。至于立嫡立长之说,更是不好。嫡长子往往不是最能干的皇子。比如汉文帝,唐太宗,永乐帝,都很厉害,也都不是嫡长子。

乾隆这个人,在政治上戒心比谁都重,所以他对皇子们管束极为严厉。直至乾隆三十一年前,他的皇子,不论年龄多大,结没结婚,都只能规规矩矩待在宫内成天读书,不得到宫外去住,更不能与外界任意交往。

乾隆朝皇子的限制之严,待遇之低,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我们讲过乾隆的政治原则是“防微杜渐”,防止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力。所以有时候,他对儿子的提防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

永璜、永璋这两个儿子,虽然他们在皇后的丧礼中行礼如仪,中规中矩,乾隆却怎么看着都不顺眼。乾隆认为,嫡长子死了,这些皇子们的悲痛是装出来的,他们可能在心中正偷着乐呢。

皇后丧期刚满百日,乾隆当着满洲王公大臣的面,痛责大阿哥对嫡母之死“并无哀慕之愧”,三阿哥“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

乾隆皇帝挑明说,大阿哥三阿哥这样不孝,绝不能成为太子人选:“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们诛杀。但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大阿哥、三阿哥日后若心怀不满,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让他们兄弟相杀,不如朕在之日杀了吧!”

这一番训斥,其实只是乾隆在皇后死后,情绪反常而已。然而他这通发火,却把大阿哥给吓坏了。大阿哥永璜因为这番惊吓,竟然患了重病,并于乾隆十五年忧惧而死,离乾隆批评他不过一年零九个月。

闻听大阿哥惊惧成疾,从皇后之丧中清醒过来的乾隆也十分后悔。弥留之际,乾隆亲临皇子寝处视疾。为弥补心灵上的不安,皇帝追赠永璜为定安亲王,终其一生,乾隆对皇长子一支都给予了特殊的关爱。

不过,虽然因为防范过甚痛失亲子,乾隆此后在防范子孙方面没有丝毫放松,而是真的做到了防微杜渐。

清代规定,皇族不得结交官员。乾隆四十一年,皇长孙绵德与一个礼部郎中私下“相见送礼”。按理说,皇孙与京城官员见个面,接受个小礼物,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然而在皇帝眼里却是无法原谅的。

老皇帝严厉处分,革退了绵德的王爵,废为庶人,罚他去守泰陵。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严厉果断,使诸子诸孙十分注意约束自身的行动,乾隆一朝未发生争储之事。

秘密立储

自从连丧两个嫡子后,二十多年间,乾隆皇帝没有再提立储的事。不过,皇帝不提,不等于天下人不想。

在那些以天下为已任的读书人来说,“储位空虚”是国家之大危险。皇帝一旦有故,则天下必然动荡。所以金从善拦路呈词,提出了这个问题。

那么乾隆也借着这个机会,向天下人公布了自己的接班人计划。

乾隆皇帝称,自己对立储一事早有安排。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冬,他就已经秘密立储。不过此事他只告诉了几个军机大臣,没有向天下公布,所以天下人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

乾隆皇帝本以为这样一说,大家就安下心来,不再操心储位问题了。没想到,这道谕旨一下,关于谁是继承人的猜想,在民间讨论得更热烈了。

乾隆相当于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他的这些儿子当中,谁是下一个皇帝?对于市井小民来说,这当然是极好的谈资。

这个谜怎么猜呢?说难则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乾隆三十八年之时,十七个儿子中,已经死去了十个,只剩下七个。七个人里头,十二阿哥因为他的生母是那拉皇后,也就是被乾隆废掉的那位皇后,因此根本没资格列为皇储人选。

四阿哥和六阿哥被乾隆过继给别的亲王为后代,也没机会立为皇储。皇帝真的要决定立储大事,就只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这四个人中做出抉择。

八阿哥永璇年龄最长,他文才不错,但是为人轻躁,希望不大。

十一阿哥永瑆更具文艺天分。他的诗文精洁,尤工书法,在清代与铁保、翁方纲、刘墉并称四大家,但是这个人武功不行。

乾隆皇帝对接班人要求文武双全,他很讨厌满州贵族当中那些沾染汉族文化人习气的人。所以十一阿哥成为皇储的希望也不大。

至于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兄弟几个中最不成器的。这个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年纪稍长,就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狭路曲巷寻花问柳。

所以希望最大的,只有十五阿哥永琰。

永琰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乾隆五十岁那一年。他的生母魏氏,是汉军出身,系內务府包衣,身份并不高贵。但这位皇子有个优点,“以勤学闻名”。他学习时异常用功,三九寒冬,深更半夜,还经常手不释卷。

而且他品格端方,为人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朝野之间,绝少关于他的负面传闻。

年过花甲的乾隆最终选择了他。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六十三岁的老皇帝又一次亲书密旨,立十三岁的永琰为储君。

密立之后,乾隆一直在观察这个孩子,看他能不能担当大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在乾隆心中,为这个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让乾隆皇帝满意的有四点: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自制力强,富于恒心和毅力。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待人真挚,富于同情心,善于为他人着想。

第三,从学业上看,永琰的成绩非常突出。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从外表看,他也是清朝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

乾隆的“禅让”制度

在对永琰观察期过了之后,乾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什么决定呢?活着就把皇位交出去。

他说,早在刚刚登上皇位之际,他就已经向上天默誓,只当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留给祖父康熙。

乾隆的这个决定,让天下人都很意外。因为清代还没有一个皇帝是“禅让”的。

我们知道,“禅让”当然是一个很好听的词儿,因为尧舜都以禅让闻名。中国古代权力都是终身制,如果出现禅让,说明这位皇帝不贪权不恋位,当然是好事。

但“禅让”也很有风险。我们看历史书,除了传说中的尧舜之外,自古以来,大部分禅让其实都是被迫的,绝大部分“太上皇”的下场都很惨。

那么,精明的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他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解决继承问题,可以把权力交接的震动降到最低,使大清王朝的稳定不受任何威胁。

第二,这样可以博得空前的美名。

禅让是尧舜时代的事。我们一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就说他象尧舜一样。

这说明什么?说明尧舜是君主的最高榜样。

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炽、最自负的君主,他时时处处,要超越历史,创造纪录。

在举行传位大典之前,乾隆皇帝终于得意洋洋地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秦始皇以后,禅让都是徒有虚名。三代之时,虽然有过尧舜禹禅让的盛事,但是授受者都是异姓,充其量可称为“外禅”。只有他举行的禅位大典,是空前绝后的“内禅”,比尧舜都厉害。

乾隆认为,这一举动,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荣、最有福气的皇帝,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完人。

乾隆六十一年,被改成了嘉庆元年。这一年正月初一日,乾隆举行了“禅位大典”。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的纪录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里,乾隆晚年的立储过程,以及他最终决定“禅让”帝位给太子的事情。

换句话说,在乾隆皇帝的“禅让”行为,确实保证了大清帝位的平稳交接,可在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他的虚荣与自大之极。

那么,后面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文中图片源于电视剧《乾隆王朝》。

原标题:《《乾隆》⑨|最自负的君主,做出最震惊的决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