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E人辛弃疾是怎么社交的?

2024-03-14 11: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辛弃疾可谓是个大E人,社交悍匪。

《宋史》本传评价辛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他年轻时就曾仗义聚众起义,南渡之后更是喜好结交。当时显宦如叶衡、洪适、范正大、韩元吉、赵汝愚、许及之等,大儒如张拭、吕祖谦、朱熹、陆九渊等,名士如杜叔高、赵蕃、姜夔等,皆与他过往相契。

辛弃疾热闹的朋友圈可以从他的词中清楚看到。稼轩词现存有六百二十余首,其中序言标明应酬唱和的词多达三百五十余首,占了全部作品的二分之一以上。其实还远不止这些,许多虽未标明唱和,但实际上也属此类。

比如,淳熙十五年(1188)某月,奏邸小报忽然刊载一则辛弃疾“以病挂冠”的莫名其妙的消息,他时作了《沁园春·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因赋此》记录此事,看似是“自扫其迹”之作,实际最后一句为“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表明亦为其社交中词。

稼轩词多应酬,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文会友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文士往来即须赋诗言志。北宋由于皇帝亲自倡导,朝野上下诗词歌赋唱和蔚然成风,南宋亦如是。

但不同的是,北宋社会逮至靖康之前皆以享乐为主要特征,至南宋,虽然仍是偏安局面,但毕竟国土沦丧、社会动乱,南宋文人不会没有感觉,因而比起北宋“谈谑诗文相娱乐”的社交风气,南宋文人的聚会中往往充满了浓郁沉重的政治气氛。

放到现代语境来说,“应酬”不是一个较好的词。但辛弃疾之应酬之作,“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实则基本为千古绝唱的水平。这实在表明,辛弃疾交友诚恳真挚,并不逢场作戏,他每至一处,便会在他周围聚集起一些文坛名流,形成一个个文学沙龙。

更重要的是,辛弃疾在其中有意识地对词体进行了多样化的探讨,把辞赋、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创作融会贯通,给词体的发展变化开创了一条全新之路。因此之于那个时代,“应酬唱和”反而对于个体乃至时代的文学成就都是裨益。

辛弃疾像

今天想特别说说的,是辛弃疾广阔的朋友圈中,最特殊的一位人物。辛弃疾那首著名得不得了的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便是寄予他的。

永康的学者陈亮,在南宋是一个才气横溢、豪放不羁的人物,而同时也是一个一生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虽然他一生没有建树任何功名事业,但凭借着上述两个方面,就足以使他成为辛弃疾平生所遇到的最亲密的知己和同道了。

陈亮字同甫,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小辛弃疾三岁。他一生除晚年登第即因病逝世,其余的五十年间虽多次到临安,但基本上还是在家乡从事读书和讲学。

南宋的李幼武曾这样概括陈亮的性格、思想和前半生经历:

天资异常,俯视一世,常以经纶天下自任。壮岁应乡举,推为褒然之选,继而补太学博士弟子员。其生平议论,以虏仇未雪为国大耻。六诣天阙上书,皆主于恢复。

陈亮屡次上书的宗旨就是反对与金人通和,要说服宋孝宗顺应大有可为的时机,不可苟安以迁延岁月。而他上书所议论的大都是其平生素所恪守的一些观点。陈亮的这些对金积极进取和政治改革的主张,是赢得辛弃疾钦佩、敬仰的主要原因,两人的友谊,并不完全是英雄豪杰间的相互珍惜,其间是有坚实的基础的。

二人的首次会晤,仅知地点在行都临安。至于时间,据有限的史料考证,极有可能是在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居官临安时,当年秋季即将出任江西提刑,而陈亮在这年上半年也恰在临安,只有这次,二人行踪能真正叠合。

淳熙五年以后,陈亮“以与世不合,甘自放弃于田夫樵子之间,誓将老死而不悔”。淳熙十年春,陈亮致书于辛弃疾,表示要在秋天前往上饶相访。书函的全文是:

点此亲启

致老辛

亮空闲没可做时,每念临安相聚之适,而一别遽如许,云、泥异路又如许。本不欲以书自通,非敢自外,亦其势然耳。前年陈咏秀才强使作书,既而一朋友又强作书,皆不知达否?不但久违无以慰相思也。去年东阳一宗子来自玉山,具说辱见问甚详,且言欲幸临教之。孤陋日久,闻此不觉起立。虽未必真行,然此意亦非今之诸君子所能发也。感甚不可言。即日春事强半,伏惟燕处自适,天人交相,台候万福。

亮顽钝浸已老矣,面目稜层,气象凋落,平生所谓学者又皆扫荡无余,但时见故旧则能大笑而已。其为无足赖晓然甚明,真不足置齿牙者。独念世道日以艰难,识此香气者,不但人摧败之,天亦僵仆之殆尽。四海所系望者,东序惟元晦,西序惟公与子师耳。又觉戛戛然若不相入,甚思无个伯恭在中间就也。天地阴阳之运,阖辟往来之机,患人无毒眼精硬肩胛头耳。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足多怪也。

前年曾访子师于和平山间,今亦甚念走上饶,因入崇安。但既作百姓,当此田蚕时节,只得那过秋杪。如闻作室甚宏丽,传到上梁文,可想而知也。见元晦说曾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曾睹,此老言必不妄。去年亮亦起数间,大有鹪鹩肖鲲鹏之意,较短量长,未堪奴仆命也。又闻往往寄词与钱仲耕,岂不能以一纸见分乎?

偶有端便,因作此问起居,且询前书达否。此使一去不回,能寻便以一二字见及,甚幸。余惟崇护茵鼎,大摅所蕴,以决天下大计为祷!

在此之前的淳熙八年(1181)、九年,陈亮曾两次致函辛弃疾。九年冬,辛弃疾在玉山遇到来自东阳的赵氏宗室子,询问陈亮近况甚悉,而且表达了去永康拜访陈亮的意愿。这些事仅见于此书中。

陈亮书中提到的钱仲耕即钱佃,淳熙十年守婺州。陈亮作此书说辛弃疾常寄词与钱佃,而今本《稼轩词》中,却仅有《西河》一阕涉及钱氏,还是辛弃疾帅江西时所作。辛弃疾有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大概陈亮有“岂不能以一纸见分乎”的话,引起辛弃疾的感念,因此回忆起少年时在起义军中的战斗生涯,才写出了这首豪气干云霄的著名词章。

《辛弃疾1162》剧照

由于营造房屋工程未完,陈亮秋后访上饶的愿望并未实现。淳熙十一年(1184)春,陈亮又突遇一场意外灾难,因村民的诬告而被捕入狱。三月初入狱,至五月末始因罪证不足释放,在狱七八十日。被释之后,随即又陷入一场同朱熹所进行的关于王霸义利问题的大辩论中,这场辩论持续了三年多。后来又身染重疾。因此,陈亮来上饶相访的愿望更被无限期地推延了。

直到淳熙十五年冬,陈亮终于能前往上饶,兑现他五年前的承诺,实现与辛弃疾的会晤。

行前,陈亮还写信给朱熹,约请他前来相会。朱熹能来否,尚未得知,陈亮已动身去上饶了。

陈亮来时,辛弃疾正在病中。然而这并没有妨碍陈亮到来所给予他的惊喜及由此激发的万丈豪情。自两人相识以来,虽尚未得到再次会晤的机会,但相互间的思念、爱惜之情则未尝稍减。不但陈亮对辛弃疾的思念无时或释,辛弃疾也极为重视陈亮,对陈亮多次上书的壮举以及不幸系狱的遭遇、同朱熹论战的进程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深切的同情。因此,这次会晤对两人来说,都是弥足珍重的一次经历。

在带湖雪楼,辛弃疾再次领略了陈亮湖海豪士的风采,说他的豪气不除,直逼三国的陈元龙(陈登),对友人的情谊又绝似汉代的陈孟公(陈遵)。他们开怀畅饮,纵论天下大事及别后遭遇,说到壮怀激烈时,陈亮高声作歌,歌声起处,直惊得楼头的飞雪四散。

这一年陈亮四十六岁,辛弃疾四十九岁。陈亮犹是布衣,平生只有一次做官的机会,就是淳熙五年(1178)上孝宗皇帝书的时候,宋廷曾准备给予他一官,却被他拒绝了。但陈亮虽志在出仕济世,其目的却只在于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失地。除此大目标,他是决不肯“急求一售,遂不惜诡遇而得之”的,这种精神深得辛弃疾赞许。

而辛弃疾长期被南宋统治集团弃置不用,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大都表达了深为惋惜的意念。陈亮就认为,辛弃疾虽被放归山林,然而仍然“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足以荷载四国之重”。不过,辛弃疾却绝无奴颜媚骨,向恶势力低头以期复职起用。在对待“诡遇而得”的富贵方面,两人在不同的处境中表现的却是一致的态度。反映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中,辛弃疾是这样记述的: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为和朱熹于铅山县南四十里与瓯闽相通的紫溪相会,辛弃疾陪同陈亮一路游览信州风景佳胜。鹅湖寺和沿途的十里松林都留下了辛、陈的行踪,瓜山下的一丘一壑和期思溪,令人忘忧,瓢泉的清澈流水,足以洗涤行旅的尘劳。这样边游赏边休憩,待到了紫溪镇时,两人的会晤已在不知不觉间过去了十天,朱熹却不见踪迹,想是不肯赴约来会。于是陈亮告别,飘然东归。

陈亮像

第二天,辛弃疾对陈亮恋恋不舍,又打算追回陈亮,于是循路赶去。不料行至上饶县南上泸溪附近的鹭鸶林,大雪铺地,道路泥泞。面对清江,不得前行,遂颓然而返。傍晚,独饮方村酒家,心中惆怅,颇悔恨没能挽留陈亮。夜半投宿泉湖村吴氏四望楼(距瓢泉十余里),听邻家吹笛声极悲,遂在这种境遇下,写下一首《贺新郎》词以记其事。五天后,陈亮写来书信索词,更感到两人情意相通,虽千山隔万山阻也不能挡住,便把这首词寄给陈亮: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这首词写的全是追路不前的情景和独宿泉湖的心境。上半阕开头是说饯别陈亮,除赞誉陈亮虽为草茅之士却心系天下外,其余各句都是借送行所见暗喻对国势时局的看法:批判统治阶层的弃地辱国行径,对主战派人士的孤立处境深表不安。“剩水残山”句指未被白雪覆盖的山水所余无几,已经不成景致,却被稀疏的梅花点缀,勉强凑成一段风月。这显然是指责南宋朝廷导致国家分裂、山河残破。

陈亮得词后,有和韵之作,题为《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答词大意是说:年龄既长,阅事已多,看不惯人世上的是非颠倒、大义灭绝,然而无人可以诉说。中原之民目睹亡国惨祸者日少,后来者不知国仇家恨,则女真人必以其据有中原为理所当然。彼将半壁江山窃为己有,这才是最为可惧之事。下片只是说彼此年龄迟暮,故重视离别,但最可珍重的还是彼此的议论从来都是合多异少。至于事业,陈亮相信,只要把握机会,九转丹砂,必可点铁成金。

辛弃疾读后,再次以同调词相答,对南宋投降派置神州不顾和对内压制人才的罪行予以谴责。词曰: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在辛弃疾作此词后,陈亮又写了两首怀辛幼安的词。次年即淳熙十六年(1189)春间,金华的友人杜仲高(名旃)自兰溪来访,辛弃疾又用前韵作了一首《贺新郎》词送行,其下片云: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再次表达了对南北分裂、中原衣冠之邦沦陷的关注和爱国志士肩负的责任感,其中亦充满了对陈亮的感念。慷慨悲歌,凌空摩云,大有超前绝后的气势。

绍熙五年(1194)新春刚过,突然传来陈亮病逝的消息。陈亮在绍熙四年(1193)廷试高中状元以后,回到永康家中,除安排家事外,还准备调养好因屡遭忧患而支离不堪的身体,以便出任建康签判,担当天下大事。岂料他尚未到官,便于这一年正月一病不起了。

辛弃疾身在闽地,不能前往永康亲临其丧,于是作出了一篇极其沉痛的祭文哀悼他:

祭老陈

呜呼,同父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

人方窘步,我则沛然。庄周李白,庸敢先鞭!

同父之志,平盖万夫。横渠少日,慷慨是须。

拟将十万,登封狼胥。彼臧马辈,殆其庸奴。

天于同父,既丰厥禀。智略横生,议论风凛。

使之早遇,岂愧衡伊?行年五十,犹一布衣。

间以才豪,跌宕四出。要其所厌,千人一律。

不然少贬,动顾规检。夫人能之,同父非短。

至今海内,称诵三书。世无杨意,孰主相如?

中更险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脱廷尉系,先多士鸣。耿耿未沮,厥声浸宏。

盖至是而世之未知同父者,益信其为天下伟人矣!

呜呼,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使乖崖公而不遇,安得征吴入蜀之休绩?代州决胜,即异时落魄之齐贤。方同父之约处,孰不怨望夫上之人,谓握瑜而不宣?今同父发策大廷,天子亲置之第一,是以不忧其不用。

以同父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假之年!

闽浙相望,信问未绝。子胡一病,遽与我诀!呜呼同父,而止是邪?

而今而后,欲与同父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邪?千里寓辞,知悲之无益,而涕不能已。呜呼同父,尚或临鉴之否?

祭文说陈亮不愧是一代伟人,他之所以忍受世人的歧视妒忌,一生处在艰险颠沛之中,是为了有机会施展其才能,做出一番大有为的事业,否则的话,像那些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儒生,陈亮倘若肯于稍自贬损,不但完全可以做到,且还能优而为之。辛弃疾深为痛惜的是,陈亮一生所追求的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个机会只有他“先多士鸣”即得中状元之后才能加以利用,当这一机会真的来临的时候,他却与世长辞了。

陈亮墓

就在陈亮去世的前一年,辛弃疾在去往福建任上的途中还与陈亮会晤了一次。岂料世事无常,噩耗突至,君已不见。在陈亮去世的打击下,整个春季,辛弃疾心情的忧郁到达了极点。

不止是陈亮,从绍熙改元以来,辛弃疾生平友好凋零殆尽。陆九渊、任诏、范成大、陈亮、马大同、王正己、范如山、陈居仁、钱之望、王自中,相继于这一期间病逝。眼看朋辈相继归于尘土,进入暮年的辛弃疾所感受的寂寞可想而知。而辛弃疾本人,也在开禧三年(1207)遽然逝去,壮志未竟。

推荐阅读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具有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的英雄事迹和经历的种种壮志难酬的坎坷遭遇,化作雄奇阔大、郁勃激荡的词作,我们还能从稼轩词中一窥那些“横竖烂漫”的文人交游盛会,于后人个体和中国古代文学史来说,都是一桩幸事。

《辛弃疾新传》是辛弃疾的传记,作者辛更儒先生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历史环境和时局背景,亲身考察辛弃疾经行轨迹,深入剖析相关史料,解读存世诗文作品,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还原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随书特别附录《辛弃疾年表》《辛弃疾家室再考》《辛弃疾子女后裔新考》等文章,进一步揭开辛弃疾及其后人生平的神秘面纱。

原标题:《大E人辛弃疾是怎么社交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