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气候与餐桌|候鸟老人过冬记:今年的回南天格外长

Jing/明日之路发起人
2024-03-14 15:00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去年,在经历人类史上最炎热的夏天时,我回老家避暑。今年春节,我又跟着爸妈——新晋候鸟老人——去了南方躲避寒潮。我们选择落脚的城市是广西北海,相比候鸟胜地海南岛,这里物价更亲民,气候也不那么炎热。

当我置身于周围都是悠闲老人的街道上时,产生了一种神奇而复杂的感觉,既羡慕又抗拒。我羡慕退休老人们的“躺平”生活,不用为生计奔波。但是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对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开始抗拒。我问自己,等我退休了,会去这样的地方生活吗?至少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况且等我退休的时候,2050年代的世界,全球升温估计超过2度了,海平面上涨后,北海的银滩估计难保。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真是难以想象。

北海密集的居住小区,很多租售给了候鸟老人。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候鸟老人”会越来越多

这大概是我爸第一次离开老家过春节。往年,他都因为冬天要烧煤取暖,还要照顾老人,而无法离开老家。去年夏天,煤改气工程完工了,他算是自由了。他听一些朋友说,在北海过冬不错,房租很便宜。他朋友租的房子,600元一个月。他终于心动了。

不过,对于新晋候鸟老人来说,他们动身有些晚了。等到去年年底他们开始租房的时候,两居室已经涨到2500元一个月了。中介还说,现在一天一个价,到过年的时候就是天价了。爸妈着急了,匆匆定下了一套看图片还行的房子。三天后,我就带着他们到了北海。

房子的价格可以接受,但品质打了很多折扣。一进门就是一股霉味,不管是家具设施,还是卫生情况,都不值这个价。但是已经交了定金,我们只能接受了。有洁癖的妈妈放下东西就开始打扫卫生。接下来,我陪他们打扫了几天的卫生,又匆匆赶回上海工作。

其实,我原本的设想是带他们在北海住两三天,找几个中介慢慢看房子,找一个价格和品质匹配的房子。但我又不想过多干预爸妈的选择,替他们做主,毕竟这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这趟折腾下来,也算是积累了一些可以分享的经验:

如果要去南方过冬,租房要趁早,最晚10月就要租好,那个时候房租低,能碰到千元以内的,租上半年,甚至一年,价格和春节前后租3个月的也差不多。

中介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疫情三年,北海的房价和租金都跌下来了,所以出现了几百元一个月的租金。但今年的需求一下变多了,租金就涨起来了。

我妈的一个同事,家人得过脑梗后,他们就每年选一个南方城市过冬。健康考虑可能是国内最早一批候鸟老人出现的原因。不过,今年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往后的候鸟老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北海路边岸坡的候鸟老人,远处还有跳广场舞的老人。

为什么呢?最简单的原因可能是“想开了”。

首先,大家更明白了生命的无常。疫情前,有的老人还想着省吃俭用,补贴孩子还房贷。现在想开了,要多为自己想想,该享受的时候就要享受。我听妈妈讲过她同事的例子,那对夫妻家里条件挺好的,给孩子在一线城市买了房子,平日里省吃俭用。去年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差点去了鬼门关。康复后就想开了,多出去旅游玩玩,活得潇洒一些。如今的大环境下,大家会渐渐明白,房子就是来住的,不用拼上自己的命。

有意思的是,很多刚到北海的人都被这里的低房价吸引了,均价五六千一平米,甚至更低。刚开始,我爸也动了要不要买一套的念头,不过住了一段时间,他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他明白了还是租房划算,因为房子是会贬值的。且不说,回南天会让房子质量贬值,过量的房屋供应、不成熟的配套服务、匮乏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都不会让房子保值。

路边的房屋广告

其次,拿退休工资的老人可能是当下最有消费力的群体。

就拿我爸妈来说,他们退休后,收入反而上涨了,一方面不用交五险一金了;另一方面,他们拿的是退休工资,是根据工作年限和职称来确定的,不同于当下的社保养老金。

我妈曾经给我科普过,这个政策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2015年推出)。我爸妈那一代属于老人和中人,因为他们工作的年代还没有普及社保制度(在工作生涯末期才开始缴纳社保),而我们这一代是新人,未来领的是养老金。

从支付能力上看,我爸妈是远超过我的。生活在上海的我,虽然收入比他们高,但支出更高,扣除高额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后,基本是月光族。但生活在老家的爸妈,支出并不多。所以,他们有候鸟生活的消费能力。

现在网上有一些“逃离-躺平”的旅居UP主,但是他们要么靠积蓄生活,要么还要边打工边旅居,甚至是表演“躺平”的创业,这种生活方式往往持续不了多久。正如一篇媒体评论的分析:中国年轻人的储蓄底子很薄,长期“躺平”不现实。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逃离-躺平”失败的年轻人,最终可能还要寻求父母的帮助,靠父母的退休工资生活下去。

所以,除了那些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富裕阶层,退休老人可能是当下最有消费力的群体,远超内卷的城市中产。因此,也只有退休老人才能负担起长期的候鸟生活。

北海的物价不高,工薪阶层的候鸟老人能负担得起。也有的老人自己做点小买卖,比如卖菜、理发等。

最后,看到别人的退休生活那么香,在身边人的安利下,不少老人行动起来了。

在“想开了”的观念打开后,一些老人开始尝试候鸟生活。他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到家族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往往展示最美好的那一面:海滩阳光,花团锦簇,山川美景,再配上自己的留影和微笑。那些还在老家的寒冬里煎熬的亲朋好友除了点赞,心里肯定是蠢蠢欲动的。

我爸以前几乎不发朋友圈的,结果这几个月成了社交达人。有一天,我们去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看灯会,我爸一边看一边拍一边发,那天他一口气发了20多个小视频。我们开玩笑说,我爸从此要被别人屏蔽拉黑了,但他还是收获了很多点赞,甚至有许久不联系的朋友来跟他聊天,问他在哪里过冬。

我妈发朋友圈不多,但她有自己的发圈理念。她很少发自己的留影,更多是发她看到的美景,或者她觉得有趣的东西。她觉得要让朋友们看看平常看不到的东西,每次还要认真撰写小作文,加入历史典故、人文内涵,让大家对图片有更深入的了解。虽然她在朋友圈里报喜不报忧,但会在家族群里抱怨回南天。不过对于回南天完全没有概念的人来说,这些抱怨显得有些凡尔赛。在西北零下20多度的寒冬里,即使是回南天,可能也是让人向往的。

南宁青秀山景区的灯会上,爸妈忙着拍照发朋友圈。

虽说北方冬天室外温度低,但屋子里有暖气,江南的冬天才是煎熬。我第一次送父母去北海时,还遇到了不少去北海过冬的江浙沪老人,年纪最大的超过90岁了。

我们坐的是软卧车厢,上了火车我才明白为啥抢不到下铺,因为基本都是老人。和我同车厢的是几位金华阿姨,他们是组团去北海过冬的,有七八个人。他们抢不到金华出发的票,就多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上海出发的。他们在北海住的是包吃包住的养老公寓,一个月大概两千多。一个阿姨说:“烧了一辈子饭,我可不想再烧饭了。”

后来听一个上海朋友说,她妈妈的小姐妹今年去了湛江过冬,也是包吃包住的方式,她也想明年去试试。我们达成了共识:让他们去体验体验吧,过过不一样的生活。

南宁青秀山景区的灯会

一日游的生计

爸妈在北海租了3个月的房子,除了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也慢慢有了一些社交。他们认识了几对同来过冬的退休夫妻,拉了小群,互相沟通北海的各种信息。

其中,一个阿姨一直给我爸安利防城港一日游,只要38元。我对防城港的认知是防疫新闻里经常被封的边防小城。我爸一直念叨着防城港,我们决定去体验一次。旅游公司保证不会拉到购物的地方消费,这点倒是没错,不过购物环节是在大巴上进行的。

两个导游轮番上阵,刚开始一本正经地介绍旅游行程和注意事项,逐渐丝滑进入带货环节。不得不说,从网络直播到电视购物,销售是一种特殊技能,这两个导游深谙其道。路上大概3小时的车程,我就看了3小时的直播带货。她们一会儿恐吓边境的危险,一会儿开玩笑讲段子,重要的是他们了解车上这些游客的痛点和需求——健康和“占便宜”(打折和不断降价)。几轮售卖下来,超过一半的游客都买了东西。

防城港白鹭公园里的老人,防城港也是一些候鸟老人的居住地。

说实话,他们卖的东西都不便宜,4盒越南膏药200元,8块宝岛魔皂240元。当然他们的销售技能还是专业的。我和妈妈一边觉得好笑,没想到买的人这么多;一边内心感激这些买了东西的游客,导游完成KPI了,就不会为难我们了。

不过,作为跟团游的旅客,我们只能沿着旅游路线了解这个边境小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吃午饭的地方——东兴国际旅游集散中心。资料显示,集散中心2013年开业,欧式风格的建筑看上去还挺新,多数是餐饮。不过很多都人去楼空了,透过窗户能看到散落的餐具和桌椅。硕大的集散中心里,一辆辆旅游大巴开到为数不多开门的餐厅边,摆上一桌桌游客午饭——白菜、豆腐、米饭,10人一桌,一上来就被一抢而空。当然,对于38元一天的旅游费用,大家都接受了这个午饭配置。

空荡荡的东兴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为数不多开门的餐厅靠旅游团支撑。

到了东兴口岸,我才明白了越南拖鞋为什么成了北海的特色产品之一。相比于其他产品,拖鞋的性价比和实用性还是比较高的。越南拖鞋主打的是材质——纯橡胶。有意思的是,在越南拖鞋专卖店里,通常只有一部分是越南产的,剩下的都是国内制造的,材质以塑料为主。一个店主如此解释:“越南货是质量好,不过样式太单一,设计也不够时尚。”我爸妈听完就懂了,就像是以前的国货,虽然样子土,但质量好。所以,他们一定要买越南产的,就像要买无公害绿色食品一样。

这次一日游是一次糟糕的旅游体验,却是一次丰富的生计调研。围绕着38元的旅游费用,衍生出了一套旅游产业链,供养着旅游公司、导游、司机、餐厅、小贩和边境贸易。除了我这种抠门的游客,那些购物的游客都很体谅导游,甚至加了导游的微信,未来可能还会继续购物。因为大家的要求都不高,也都非常善解人意,并不会把自己当作受害者。

防城港一日游午饭餐厅里的广告,招聘TikTok越南语主播。

不得不说,我在北海的旅游体验都是不尽如人意的。除了防城港一日游,涠洲岛一日游也非常糟糕。正好让我遇上了一次轮船事故,由于轮船公司管理混乱,我们在码头等了快3个小时,现场一度失控。上岛后,也没有让人惊艳的体验,只是感觉物价高、饭难吃,当地导游不断暗示,如果想要增加旅游内容,需要加钱。

我后来和妈妈讨论过,为什么自然资源这么丰富,旅游的体验感却这么差呢?除了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服务和运营管理外,还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总感觉在被迫消费,而且花的钱不值。比如,入口和景点离得很远,不得不坐电瓶车,但车又不够多,让人排队等很久。

唯一让人觉得不错的景点就是银滩。银滩整个景区长达24公里,据说以前是想收费的,所以沿着海滩都修了围墙,只留了3个入口。后来运营不善,就索性免费了。由于只有3个入口,地图上看着是海景房,但走到入口就要几公里了。所以,银滩大道上保留着电瓶车。不过,只看到春节大假期间,电瓶车上坐满了游客。平日里,候鸟老人都是自己走过去,他们可不怕走路,巴不得多走几千步。甚至还有一些把轮椅当代步工具,轮椅后面还能站个人。

银滩大道上,靠轮椅通行的候鸟老人。

春节假期期间的银滩人山人海,老人的占比不低。

合理的生活成本

不把自己当游客,只是在北海生活,对于候鸟老人来说,还算是惬意的。爸妈租的房子靠近杭州路市场,周边的小区居民都来这里买菜,而且居民多是候鸟老人。我们开玩笑说,这大概是北海最热闹的街区了,从早到晚都有人在活动。市场本身不大,但市场门口的一条街都被各色摊贩占满了。

很久没见过如此热闹的街市了。货车上通常是水果批发商,价格非常便宜,分分钟实现水果自由:涠洲岛香蕉10元8斤,贵州猕猴桃6元1斤,砂糖橘10元5斤,泰国山竹10元1斤。当地农民会来卖自家种的蔬菜,她们通常戴着尖顶的帽子,我妈喜欢在那里买菜,因为她们不给菜洒水,菜市场里的菜多会洒水。

除了本地人,不少商贩是东北人,甚至还会售卖东北特色美食,比如朝鲜族泡菜、酸菜、冻梨等等。实际上,在北海遇到东北人的概率远远高于本地人,网约车司机、物业工作人员、超市售货员、餐厅服务员、导游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候鸟过冬城市正在复兴东北。

杭州路市场外的街市,涠洲岛香蕉10元/8斤。

候鸟老人创造了很多消费需求,虽然身处南方,仍旧需要家乡的味道。除了随处可见的东北餐馆,还有烤馕店。爸妈经常去那里买馕,他们的生意看上去很好,店员不停地在烤馕。一个馕5元钱,和乌鲁木齐的价格一样,是上海价格的一半。一个店员说,一天能卖1000个馕。如果这个数据属实,他们在北海比在家乡会赚得更多。因为这家生意好,没过多久,旁边又开了一家新的烤馕店。他们还不断开发新产品,我最后一次去时,烤包子都有了。这个馕店的成功,至少说明了有不少新疆来的候鸟老人。

我爸就遇到过一个新疆老乡,是小广场上的理发师,理发8元一次。这个小广场在杭州路市场附近,虽然只是一块绿地的尽头,却非常有活力,每天都聚满了老人。这里可以算一个商业综合体了,业态非常丰富:按摩推拿、理发、麻将、棋牌、修脚、掏耳朵、卡拉ok、广场舞,候鸟老人的娱乐活动应有尽有。小广场对面还有一个类似的广场,那边就只有跳广场舞的。为什么同样的空间格局,这边的业态更丰富呢?可能因为这边的广场上有一个卫生间,更方便老人使用。

杭州路市场附近充满活力的小广场,每天都聚满了老人,娱乐活动齐全。

看牙也是需求

我同学的父母也在北海养老,他们喜欢安静,选择了一个远离市区的高档小区。小区的绿地是高尔夫球场,景观很好,当然物业费也不低。他们来自北京,退休后在北海买了房,他们看中了这里的养老设施,就定居下来了。“在北京,哪儿有这么为老人考虑的小区,还这么便宜。”拿着北京的退休工资在北海养老,必然是惬意的生活。

北京阿姨思想非常开放,她觉得父母应该和孩子分开生活,各自过各自的生活,她已经好几年没回北京了。她也不会催孩子结婚,她说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因为她见过很多不幸的婚姻,觉得没必要强求。

北京阿姨也非常善于观察。她发现本地人生活比较安逸,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整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很多人都抱怨的公交车,车次少,老人要等很久。她认为,人们的抱怨越多,越不选择公交,久而久之,公交就越来越少,陷入了恶性循环。

北京阿姨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他们小区有一些上海候鸟老人,他们是几家人合租一套房,直接租几年,租金很便宜。除了过冬,他们还有一个特殊需求——看牙。北海的牙医服务便宜,加上租金也比上海便宜,而且不用排队。这一点我也有体会。爸爸在杭州路市场附近发现一个牙科诊所,洗牙只要36元一次。我去体验了一次,诊所不小,洗牙服务不亚于上海。候诊时,听到不少患者都是第一次洗牙,看来他们正在培养消费者。

更频繁的回南天

对于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北海的物价确实是非常诱人的。爸妈在北海实现了水果和海鲜自由,不过,还是有让他们不适应的地方,那就是气候。

他们想象中温暖的海边生活,被一次次寒潮和回南天搅乱。就像我妈在家族群里的抱怨:今冬是北海最冷的一个冬天,温度在10度上下,要到20度才暖和。这南方海边的天,阴起来十几天见不到太阳!

北海银滩,阳光下的大海。可惜这个冬天,出太阳的日子并不多。

一月下旬我离开上海的时候,正值一波寒潮来袭。我去昆明出差的前一天,一些航班受到影响被迫取消,这波寒潮让华南飘了雪,也让昆明迎来了最冷的一周。等我离开昆明到达北海时,冷空气也一路跟着我,迎接我的是回南天。

当初租房子的时候,中介友好地提醒过我们,这里的回南天不太好过,一定要把窗户和门都关起来,最好再买个除湿器。在中介的经验里,回南天一般是3月,也就一周时间。听到这里,我们也没太在意。

当我第二天醒来时,发现窗外都是雾气,附近的高楼消失了。窗户罩着上一层水汽,地板上也湿漉漉的。楼道的地面和墙上也都是水汽,电梯像被一桶水泼过了一般,水珠在不锈钢板上丝滑地运动着。空气湿度超过95%,呼吸起来有种窒息感,脸上不擦油也是湿润的。

伴随回南天的是降温,虽然气温有十几度,但能感觉到湿冷的寒气渗入了体内。于是,我们在屋里都穿着羽绒服,爸妈打开了所有取暖设施:空调(屋里有3个空调,2个可以制暖,1个只能制冷)、除湿器、电热毯,后来我又买了个小太阳。

爸妈感到了困惑:不是说北海很暖和吗?怎么这么冷呢?

回南天的大雾

我也是第一次经历回南天,查了查资料:“回南天,又称返潮,是南方冬末春初的一种现象,原因是温暖且带有水汽的海风吹到了笼罩在冷空气下的地区,当暖湿空气遇到寒冷的物体,表面就会凝结为水滴。”根据我的简单理解,北方的寒潮一来,冷空气让陆地降温,遇到湿暖的海风,就引发了回南天。由于北方的寒潮变多了,回南天也随之更频繁了。

这波回南天持续了一周多。我开始怀疑,这里是不是和上海没有什么区别。爸妈说,我到北海前,他们已经经历了一周多的回南天。而在我2月下旬离开北海后,他们又经历了一波回南天。粗略统计一下,一二月共有3波回南天,每次一周左右,也就是1/3的时间是回南天。

回南天不仅让人难受,对建筑的破坏力也很强。当我看到滴水的电梯间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电梯会不会出问题。后来这个猜想得到了证实,小区物业说,有几个电梯总是出现故障,太潮了。房间里更是糟糕,一轮回南天后,墙上都长出了霉点,以至于晚上睡觉时,我都能闻到墙角隐隐的霉味。爱打扫的妈妈,看到天放晴了,就赶紧把墙面清洁了一遍。卫生间的木制门,不少地方都变形了。后来听当地人说,除了墙面、地面和家具,不少电器也会因回南天折损寿命。

而到了回南天的惯常时节——冬末春初的三月。还没听到爸妈的抱怨,就看到“这哪是回南天,这是回南天门了吧”的热搜:天花板挂满了水珠,拿拖把一扫就开始室内下雨;门口的春联“化”了;薯片变成了饺子皮;深圳一天47人滑倒呼叫120……这次强回南天也影响到了爸妈,他们住的小区停电了几小时,因为变压器受潮。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回南天。作为北方人,江南梅雨季已经让我很难受了。不过,比起湿哒哒的回南天,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回南天的杭州路市场

气象学家将北半球的冬季定义为12月至次年2月,过去这个冬季的温度刷新了地球平均气温的新纪录,“这个冬季可能是北半球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冬季”。可是,在几次寒潮突袭下,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凛冽的寒冬。

在厄尔尼诺背景下,南半球正在经历高温的炎夏,也许拉高了全球平均气温。实际上,没有寒潮的日子里,北半球的温度并不低。以上海为例,一回暖就直冲20多度;一寒潮,就跌到冰点,甚至出现了罕见的冻雨。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确实让北半球的冬季变得温暖,但也让北半球的冬季变得更复杂。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寒潮和极端天气呢?媒体报道指出:“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加剧了北极变暖,削弱了极地涡旋,使其失去原有平衡,更冷的北极空气则会借机南下,涌入亚洲、欧洲、北美洲。”

这个冬天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气候变化已经迈入了我们的家门。也再次应验了那句话:全球变暖,气候不是均匀变暖,而是更极端了。

北海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被誉为对抗气候变化的超级英雄。

冰点周刊的报道《这个冬天不寻常》写道,“这个冬天,从入冬到冬去,我们也见识了太多的雪,即便是冰,也是既见识了冻雨的如同凝胶的冰壳,也见识了如同西米粒般的霰,对冬日降水的知识也更丰富了。”

对于我爸妈来说,这次在南方过冬的体验也增加了他们对冬天的认知。他们见识了回南天的威力,明白了热带城市也会很冷。当我告诉他们,这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我妈问了一句,那以后去哪里呢?

我想,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而等我退休的时候,2050年代的世界肯定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又能去哪里养老呢?可能那个时候,我会怀念起2024年北海的回南天。

    责任编辑:杨小舟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