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博“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展示佛教中国化进程

浙江省博物馆
2018-11-23 17:32
古代艺术 >
字号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从浙江省博物馆获悉,“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特展将于11月29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展览以中国境内十四个省市区出土的十六国至宋初吴越国时期的金铜造像为重点,意在展示两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展期持续至2月28日。

南朝谢灵运《佛影铭》中写道:“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嵁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十六国至五代的中古时期,由于供奉和礼拜之需,金铜铸像蔚然成风、绵延不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铜造像艺术。汉传佛教金铜造像,作为中国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南北朝的繁荣、隋唐的鼎盛、五代吴越的中兴三个重要阶段,时代特色明显,发展脉络清晰。

佛法东传

公元前6~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起初只流行于恒河中上游地区,后经孔雀王朝阿育王推广,佛教开始向中亚一带传播。两汉之际,佛教随着传教僧侣和商队,越过葱岭,经于阗、龟兹两国东至敦煌,传入中国内地,长安和洛阳成为当时的译经中心。东汉末年,高僧南下,佛教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早期佛教的教义与黄老相通,主要依靠黄老之术来传播,魏晋之时,佛教依附玄学,盛行于士大夫阶层。东汉、三国、两晋之时的佛教遗物大多在墓室中发现,佛陀的形象存在于崖墓、摇钱树、堆塑罐、铜镜等随葬用品之上。佛陀着通肩式佛衣,呈禅定坐姿,保留了诸多中亚佛像的特征。4世纪末,前秦君主苻坚遣僧侣送佛像、佛经至高句丽,佛教传入朝鲜半岛。6世纪初,南朝梁司马达等来到大和,筑建草堂安置佛像礼拜;6世纪中叶,百济王遣使者进献佛像和经典,佛教正式传入日本。

统一新罗时期《铜鎏金佛立像》 宁波天封塔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地宫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瑞像天成——十六国至隋代造像

十六国至隋代(4~7世纪)为中国金铜造像的第一个高峰期。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义学的兴起,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北方地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304~439年),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和慕容鲜卑建立的燕政权尊崇佛教,形成了长安(今陕西西安)、凉州(今甘肃武威)、中山(今河北定州)等多个佛教中心,小型禅定金铜像开始流行。

十六国《鎏金铜佛坐像》 西安市黄良乡石佛寺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十六国《鎏金铜铜佛坐像》石家庄北宋村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南北朝时期(386~589年),各族皇室崇信佛教,译经写经、建寺起塔之风高潮迭起。南方率先开启了中国化佛教形象的探索,石刻与金铜像中褒衣博带的秀骨清像样式、面短而艳的张家样式深刻影响了北方造像。

泰常五年(420)《刘惠造铜弥勒佛像》 河北隆化县出土 隆化民族博物馆藏
南朝《鎏金铜菩萨立像》 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至公元589年隋代统一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型金铜纪年像,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东魏、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魏、北周、隋代都城长安为中心制作的金铜造像各具特色。

北魏延兴五年(475)《鎏金铜释迦佛立像》 河北满城县孟村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北魏太和二年(478)《王上造鎏金铜二佛并坐像》 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博兴县博物馆藏
北魏太和二年(478)《落陵委造铜莲花手观音像》 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博兴县博物馆藏
北魏太和八年(484)《鎏金铜释迦佛坐像》 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古城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北魏永平三年(530)《尚元寿造铜弥勒佛坐像》新乡市征集 河南博物院藏
北魏《胡世迁造鎏金铜二佛并坐像》 河北灵寿县三圣院村出土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
北魏永熙三年(534)《张僧珍造鎏金铜观音立像》 河北灵寿县三圣院村出土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
东魏《鎏金铜交脚弥勒菩萨像》 郑州自来水厂出土 郑州博物馆藏
北齐天保五年(554)《薛明陵鎏金铜菩萨像》 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博兴县博物馆藏
北周天和五年(570)《马法先造鎏金铜释迦佛立像》西安市未央区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隋仁寿元年(601)《张见造铜观音像》 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博兴县博物馆藏
隋大业二年(606)《鎏金铜二佛并坐像》 河北唐县北伏城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隋《铜菩萨立像》甘肃镇原县田园子石窟出土 镇原县博物馆藏

盛世梵影——唐代造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最为昌盛的时代。立国之初,佛教受统治者抑制。太宗即位后检校佛法,禁止僧尼私度和民间私铸造像。贞观十九年(645年)春,玄奘自西域回国,带回六百五十七部经典、一百五十粒如来舍利和七尊金檀佛像,并在长安开设译场,翻译经典,唐代佛教开始兴起。高宗、武则天时期,唐代佛教迅速发展,诸派创宗立说,造像风格也逐渐成型。武则天因为家族渊源和政治需要,特重佛法,在登基之后诏令“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并在各州敕建寺宇、铸作大像,佛教势力在武周时期达到鼎盛。金铜造像在盛世崇佛的影响下,不但数量急剧增加,而且摆脱了南北朝以来清俊之风;造像肌肉线条优美,身体比例写实,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唐贞观九年(635)《鎏金铜观音立像》 首都博物馆藏
唐永隆二年(681)《鎏金铜阿弥陀佛坐像》 北京密云县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唐《鎏金铜六臂十一面观音立像》 天水市水月寺征集 天水市博物馆藏
唐代《鎏金铜七佛像》 1973年临潼纸李乡通灵寺窖藏出土 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藏
唐代《鎏金铜佛立像》 榆中县征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佛国吴越——五代十国时期造像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中原北方地区发现的佛教遗物不多,而地处东南、立国两浙、建都杭州的吴越国(907~978年),号为“东南佛国”,在崇佛的吴越国王钱俶和禅净合一高僧德韶、延寿等共同倡导、推动下,以两浙为中心铸造金铜造像,盛况空前。杭州雷峰塔、金华万佛塔、湖州飞英塔、临海真如寺塔、温州白象塔、龙游湖镇塔、苏州瑞光寺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等五代至北宋地宫、塔身中,出土了众多五代宋初吴越国钱俶时期的佛教金铜造像,其风格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之上继续有所创新,葫芦形镂空火焰纹通身背光和束腰仰覆圆莲座极具时代、地域特色。

开宝二年(969)《鎏金铜菩萨坐像》 苏州瑞光塔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龙柱佛像》 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佛坐像》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铜观音菩萨立像》 义乌景德寺窖藏出土 义乌市博物馆藏

北方辽代、西南地区南诏、大理国也崇奉佛教;蔚县南安寺塔辽代地宫和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的诸多遗物,反映了当时汉传密教在两地的盛行情况。

辽代《金座银佛像》 河北蔚县南安寺塔地宫出土 蔚县博物馆藏
辽代《线刻铜镜》 北京房山云居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大理国《金阿弥陀佛坐像》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大理国《鎏金银菩萨坐像》 大理崇圣千寻塔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汉藏融合

中国佛教在宋代以后,更加本土化、世俗化,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布袋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吴越入宋高僧赞宁在《宋高僧传》中最早记录了布袋和尚转世为弥勒佛的事迹,以其为形象创作的大肚弥勒,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特征,北宋崇宁四年(1105)建造的宜兴法藏寺转轮藏地宫中即出土了自名“弥勒”的中国化大肚弥勒像。

七世纪,晚期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西藏,经过吐蕃统治者的弘扬,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西夏传播至元代,并成为国教,明清时期被上层统治者利用。藏传佛教在元明清统治者的扶持、利用下,制作了大量金铜造像,在后世金铜造像中别具一格,成为佛教金铜造像的主流。 

    责任编辑:陈若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