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超时代”的贝玲妃,为何在中国市场落伍?
2019年和2020年,美国彩妆品牌贝玲妃Benefit的两位创始人Jean Ford和Jane Ford相继去世。品牌在Instagram的官方账号中写道:“Jean和Jane留下了一个美妆王朝和丰富的创意遗产,以及一种‘笑容是最好的化妆品’的信念。”
就在两位创始人离世的次年,这个曾在中国靠几个单品红极一时的彩妆品牌,开始了大面积线下撤柜。
从那时起,贝玲妃是否要全面撤出中国内地市场,成为了许多品牌爱好者悬在心中的问题。就在近日,有丝芙兰的修眉师工作人员表示,品牌已经开始清仓和撤柜。至此,这个悬在品牌之上的达摩克斯之剑似乎终于落地。
可以说,贝玲妃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终结”,代表着一个时代审美的落幕。这样一个“现象级”风格品牌,它的成长史与商业模式,也带给新时代的品牌们启示。
一个简单的硬币翻转,改变了双胞胎姐妹Jean Ford和Jane Ford(后文简称福特姐妹)的命运,也改变了此后数百万女性的妆容风格。
两姐妹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农场长大,之后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她们身高都超过六英尺,美丽高挑,所以毕业之后,两人果断搬到纽约市,开启了双胞胎模特事业。虽然凭借靓丽的外形和双胞胎的别致人设,两人的模特事业如火如荼。但福特姐妹认为,这是碗青春饭,两人得找点更实在的事做。
1976年的某一天,刚赚得人生第一桶金的Jean和Jane决定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之后是在旧金山开一家砂锅菜馆还是化妆品店。最终,他们在旧金山的Mission区开设了一家名为Face Place的455平方米的商店。
两姐妹对美妆行业并不陌生。她们的母亲是一名模特和美容师,她们从小就看着母亲如何为客户提供服务。在俩人的心中,她们就是想寻着母亲的商业逻辑,开一家普通女人可以在这里找到美丽、快乐和自信的商店。
门店开业之初,是提供化妆和蜜蜡服务。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俩人开始扩大品牌并开发更多产品和服务。贝玲妃官网用一连串年份数字,串联起了品牌重要的历史发展脉络。
1977年,两姐妹受邀帮一位舞女设计一款能为胸部着色的东西。她们连夜设计出一种玫瑰花瓣的混合物,取名为Benetint玫瑰胭脂水,这也是贝玲妃的第一款自创产品。自此之后,Benetint不仅成为了演艺女郎的专宠,还得到了模特、化妆师以及明星名流的青睐。
1990年,The Face Place公司更名为Benefit Cosmetics,灵感来自意大利语的“bene”(良好)和英文的“fit”(合身),并于次年入驻高档百货商场Henri Bendel。
1997年,贝玲妃进入国际市场,扩张到伦敦的哈罗德百货公司。
2003年,品牌在旧金山开设第一家“修眉吧”,这是贝玲妃此后最重要的商业模式。
2012年,品牌靠“一个团队在8小时内完成了最多的眉毛打蜡”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同年,两位创始人从公司退出。
虽然相比其他传奇美妆创始人如雅诗兰黛、赫莲娜又或伊丽莎白·雅顿等,出道稍晚的福特姐妹并非经常被人谈起,她们励志的创业故事也并未广泛为人传唱。
但不可否认的是,贝玲妃作为第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独立美妆品牌,福特姐妹特立独行的审美风格深深影响着它的发展。
读艺术教育的Jean,脑子里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读工商管理的Jane,则拥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姐妹从小都爱表演,并且她们把这些特长带到了商业领域,给当时仍然保守且精英化的美妆市场,带去了不一样的开放与活力。
相对于其他的风格彩妆、时尚彩妆,贝玲妃是较难界定和一概而论的。曾有外国媒体这样形容贝玲妃:“风格大于实质,但确实能脱颖而出!”
■ 有关趣味的创意实验
贝玲妃的设计,从来不按常理出牌。观察贝玲妃的产品,你可以看到像文具一样被装在铁盒里的香体膏;如魔杖一般造型的眉笔;宝塔一样的染眉膏;装在纸盒里,配上“油漆刷”的腮红产品,还有装在“唱片机”里的粉饼。
贝玲妃风格的难以界定是因为它仿佛没有一个统一的模版,每个系列都像是不同的“画作”。有以“美式甜心”为主题的,有关于“好莱坞式复古”的,有关于“都市女郎”的,还有关于“乡村集市”的。
虽然造型众多,但贝玲妃的品牌性格就是福特姐妹自身风格的写照:快乐、幽默、古灵精怪和不加掩饰的女性气质。而贝玲妃希望通过创新趣味的设计,将“化妆”包装成一个极具乐趣的生活方式介绍给用户。
除了包装的灵气,贝玲妃的产品名,一直也是品牌创意的一部分。
福特姐妹生性风趣,所以在其他美妆品牌名还在“强装”优雅时,贝玲妃已经开始了“顽梗艺术”,从“以假乱真睫毛膏(They’re Real Lengthening Mascara)”到“电力加倍焕采(Watt’s Up)高光棒”,再到后面的“麻瓜眉粉(Foolproof Brow Powder)”和“眉梦成真眉膏(Gimme Brow)”。
贝玲妃几乎所有产品名,都具有双关意味。有网友说,称贝玲妃为彩妆界的初代“小品女王”,也并不夸张。
■ 创造一种新规则
如果说贝玲妃的创新只体现在包装和名字上,是不够全面的。正如品牌靠眉毛服务就掀起了整个欧洲的眉毛风潮,贝玲妃创造的从来不只是一个个单纯设计另类的产品,而是一种化妆的新规则——贝玲妃routine。
“贝玲妃routine”的特别在于它主张一种不同的化妆细节和顺序,认为这样更利于呈现完美妆容。比如,贝玲妃睫毛膏使用是先刷睫毛的尖端,然后再从根部刷到尖端。眉笔的使用是从眉毛的下方开始画,然后轻轻向上刷。腮红,则还可以轻轻扫在眼皮上作为眼影使用。
虽然无法界定这样的使用方法,是以差异化为噱头,还是品牌经过研究发现的有效方法论。但产品易逝,风格永存。能看出福特姐妹一直在通过贝玲妃,推崇一种新美妆风格,一种俏皮、诙谐、不那么严肃的化妆态度。
■ “伪装”的妆容逻辑
在鼎盛时期,贝玲妃主推“伪装”概念。福特姐妹会针对不同美容问题推出合适的化妆品。当时,品牌产品并没有完整的系列,只靠一支遮瑕膏、色彩液和眼霜,通过手指各种操作,就可以马上“消除”黑眼圈和小瑕疵。
创始人福特姐妹把贝玲妃归类为,提供美容解决方案的品牌。她们表示:“我们的化妆品是给不太会化妆的普通女人准备的。给新手准备的化妆品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简单、看不出痕迹、立即见效。”
这种妆容逻辑,一直流传到现在。而理解贝玲妃产品思维的关键就是,直击最直接的需求。这样就有了具有丰唇效果的嘟嘟嘴丰唇底膏、隐形毛孔的猪油膏(产品本身不含猪油)、给身体带来光泽和香气的身体香膏等能够明确表达功能的产品名。
有业内营销人士这么分析:“也许其他化妆品也有类似的功能,但是只有贝玲妃聚焦且把这些解决方案用一种最易理解的直接方式,传达给消费者。所以用户一有类似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求助贝玲妃。”
■ 粉色革命
很多时候一讲彩妆或时尚,似乎都会联系到女性赋权,贝玲妃也不例外。品牌于2015年就推出了“Bold is Beautiful项目”,旨在为女性争取权利。
向前溯源,福特姐妹就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女性。福特姐妹的后代回忆,贝玲妃最初的商店实际上就是一个女性沙龙,大家在这里聊天、变美,商店总是传出福特姐妹爽朗的大笑。
现在看来,福特姐妹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突破时代常规的。不管是给演艺女郎设计胸部化妆水,还是为了吸引客流在店门口用粉笔画人体轮廓。这一系列大胆举动背后,贝玲妃和福特姐妹曾被视为“异端”。
贝玲妃的女性事业像是一场“粉色革命”,而粉色也确实是品牌的主题色。贝玲妃的“粉色精神”,鼓励女性直面自己的女性魅力,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维护它。
就像福特姐妹经常强调的:“Laughter is the best cosmetics(笑容是最好的化妆品)。”这句话也是一直以来维系品牌与女性消费者的重要纽带。
从1997年贝玲妃向全球扩张,在伦敦开设第一家海外店开始,它就必然会走上和大集团联合的道路。
1999年,LVMH集团收购了贝玲妃多数股权,福特姐妹只负责产品开发、包装、客户关系等事务。LVMH在帮助品牌大力渠道的同时,也协助品牌找到了更聚焦的盈利重点。
21世纪初,在美国旧金山开了第一家“眉吧”之后,贝玲妃又连续在丝芙兰和Ulta开设了1000多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眉吧”。这个模式,也在当时被称为21世纪美妆界的最重要创举。
LVMH集团的官网上显示,截至目前,贝玲妃在全球超55个国家/地区拥有超3200家修眉吧。然而,这个模式却并没有帮助贝玲妃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2007年,贝玲妃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上海和北京率先开设专柜,并且创造了开店第一天的新亚洲销售记录。2008年,品牌入驻丝芙兰中国,并将陆续在全国开店。
到2020年底,通过丝芙兰,贝玲妃已经进入全国81座城市,线下网点数超过270家。然而从2021年开始,品牌却开始了大面积撤柜。品牌的线上店也最终于2024年初全部关闭。
与中国市场的平淡表现相比,贝玲妃似乎在海外市场仍保持着不错的势头。据LVMH集团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贝玲妃新推出的Fan Fest睫毛膏和毛孔护理系列的持续销售有所提升。
■ “大单品战略”的正反面
贝玲妃的品牌裂变,来自于它找到了业务聚焦点——眉部产品。
据市场研究公司NPD集团的数据,贝玲妃已是“全球第一大眉妆品牌”,如今品牌进入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超过500万顾客修眉,每两秒钟就有一件贝玲妃眉部产品售出。
可以说,品牌后期的发展,都是和牢牢和修眉服务绑定的。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贝玲妃在中国折戟。
中国的线下渠道受到网络冲击,正在经历着行业洗牌,这无疑是对与线下服务绑定的贝玲妃影响巨大的。随着专柜的撤离,对应的线下体验服务会消失、品牌影响力也会被削弱。
但与此同时,在欧洲靠修眉和眉部产品出圈的贝玲妃其实早该意识到,这个策略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地区。
就拿中国来说,不同于欧美依靠蜜蜡的单一的修眉方法,中国修眉很方便,刮刀、刮线、冰点脱毛等服务更是遍地都是,都比专门去门店享受来的方便。
此外,贝玲妃的眉部产品确实曾称霸中国早期市场。但近年来随着国货彩妆的发展壮大,可替代品实在太多。
同时,贝玲妃的“大单品战略”让消费者只记住了少数几个产品。品牌形象难以在消费者视野中不断刷新存在感,在产品竞争大,同质化严重的红海市场,这样的品牌会面临严重的“淹没危机”。
■ 成为不那么“正经”的美妆品牌
福特姐妹曾在采访中说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谁说化妆一定要认真才好?”
确实,当年的贝玲妃也在一众优雅美妆里脱颖而出,成为“不太正经”的那一个,诙谐幽默是它的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贝玲妃在2012年与漫威的定制出版部门合作出品了一部漫画《Spy Gal》,是专为贝玲妃PROEfessional系列设定的。
Gal的设定是一个以化妆品为武器、拯救受困女性的特工。她随身带着一个钱包,里面带着特制的催泪弹瓦斯香水,烟雾弹粉饼。她经常在漫画里握着睫毛膏飞上楼顶,然后拿出新款粉饼,向敌人发射光波。
漫画里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情节想象,用意想不到的趣味手法包装贝玲妃的产品美学。这种宣传手法,在现在看来依旧是超前的。
除了宣传风格的大胆风趣,贝玲妃的公司内部也流行一种“非严肃”的行事作风。福特姐妹曾在采访里介绍公司的会议氛围:
“贝玲妃的产品命名会议一般在周四举行。通常,我们十几个人围坐在桌子周围,咀嚼着彩虹糖和巧克力豆参加会议。整个过程都是民主投票完成,大家随口说创意,然后累计赞成和反对票。在一次会议上,我们都在尝试品牌的新品“维生素C面霜”,突然有一个人脱口而出“Feel good!”,我们联想到认识的一位医生就叫Feelgood,所以“Dr. Feelgood猪油膏”就诞生了。”
整个会议决定产品名字的过程,就像是JK罗琳创造《哈利波特》书中人物一般,轻松、风趣。
有声音指出,过去,美妆行业一直都在往“精致、精英”的风格方向努力,大家似乎都是在认真地打磨一个“严肃”的品牌,久而久之,品牌形象越来越高冷,也给用户带来了越来越强的“使用压力”。
“当贝玲妃这样一个以诙谐漫画家形象的彩妆品牌出现时,消费者自然感到眼前一亮,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差异化。”
■ 风格大于实质,是一种良性发展吗?
可以说,相比被称为一个美妆公司,贝玲妃更像是一个设计和营销公司。比起满足消费者现有的需求,贝玲妃所做的更像是通过设计改变消费者思路,引领潮流。
但随着两位创始人的离开,在LVMH的统一管理下,贝玲妃的创意灵魂早已不在,包装的设计也越来越中规中矩。
贝玲妃的优势在逐渐缩减,但劣势却在不断被放大。
许多消费者在对比了许多产品之后,发现贝玲妃的产品,再怎么标新立异,使用感却远远没有跟上品牌本身的创意,违背了产品使用感为先的基本原则。
而贝玲妃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产品SKU少,产品更新速度慢,似乎也在逐渐落后于数字时代的速度。
创意和动力都已不复从前,贝玲妃是否能再续传奇,确实需要打一个问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