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察|全国两会即将闭幕,上海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当好龙头
2024年全国两会进入尾声,新一页的奋斗序章也随之翻开。
回顾这一周多时间,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划下重点,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政策清晰、举措翔实,2024年中国GDP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5%左右,民生红利干货满满。
白浪 设计
这些天,来自上海的代表委员留下许多闪光时刻。他们基于深入调查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建议、谈想法;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进言,回应股民关切。议题林林总总,既有改革开放“大事”,也涉及就业、罕见病等民生“关键小事”。
3月10日上海代表团的数据显示,57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7件,建议156件。其中,以代表团名义提出议案2件、建议6件。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沪政协委员中,97名委员提交提案297件,13名委员提交大会书面发言14篇。
“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脉搏。四周是庄重的装饰,每一处都透露着国家的尊严与力量。”1990年出生的师延财是上海代表团最年轻的代表,是来自中国核工业的一名顶级电焊工,也是千千万万基层劳动者的代表。
两会尾声,师延财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这些天履职参会感触良多,他看到过去一年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位“全国技术能手”下定决心,要为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声。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经过全国两会,上海的使命、职责愈发清晰。
对这座城市而言,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
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最热的话题之一。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澎湃新闻注意到,两会前后,多个上海的代表委员深入调研新质生产力并提出建议,不仅有来自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更有众多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一线人员。他们的声音及看法,涉及基础研究、产业创新、人才储备等方方面面。
身在科研创新一线,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直言,新征程上,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是高校不可替代、无可推脱的历史使命。
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谈道,“把人工智能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干细胞式’人才”,要把造就一流人才方阵、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根本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提交了《“跟跑”“并跑”“领跑”,跑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度》的建议,针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级的问题,他呼吁在资源投入上“跟跑”,在校企合作上“并跑”,在抢占制高点上“领跑”。
一些代表委员反映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持续增加,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还不够显著。深层次的原因是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建议,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风险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优化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更多研发活动。
2023年12月9日,东航第三架C919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 新华社 资料图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上海具备很多优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过去一年里,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这些重大产业创新成果,均与上海有关。中国商飞的总部位于上海浦东,首艘国产大邮轮也出自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凭借上汽集团、特斯拉等龙头车企,如今上海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排名全球城市第一。
“爱达·魔都号”邮轮
必须警醒的是,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上海在这一点上已有清晰认识,目标明确。在上海代表团开放日上,上海市副市长刘多代表表示,上海将及时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科研新范式,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量子科技、Web3.0、AI4S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抢抓布局、加快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上海的R&D经费占全市GDP的比例已达到4.4%左右。目前,上海将基础研究投入抬升到新高度,宣布力争再用4年时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3%左右——这将接近全球顶级创新城市水平。
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作为主脉络贯穿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23年全市GDP规模达4.72万亿元,居全球城市前列。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从资本市场、民营经济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代表委员许多议题离不开经济建设,更离不开高质量发展。
2024年3月5日,上海,南京西路大屏显示股市行情。 IC 图
“股市下跌时,市场往往就暂停IPO。我认为这种做法有点片面。现在不是上多了,而是退少了。应该加大退市力度,才能止住股市的出血点,让股市恢复生机。”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朱建弟在审议时呼吁,理顺资本市场关系,尽快恢复投资者信心。
资本市场是当下国民关注的热点之一。朱建弟认为,要让投资者真正承担起“买者自负”的责任,理解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同时前提很明确,市场要公平、公开、公正,“要使投资者‘买者自负’,那就必须使‘卖方有责’”,卖方的责任第一就是信息披露,且保证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词是“民营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民营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
一些上海的代表委员提出,“民营企业有利于推动‘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民营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只要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这种发展局面将有助于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多个代表委员为民营经济立法发声。全国人大代表、威达控股董事长周桐宇认为,当前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政策扶持存在一定温差,比如市场竞争面临隐形壁垒,融资信贷、信用修复、企业减负等普惠性偏弱。她建议,发挥立法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根本作用。
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城市。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直观的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达30.51万亿元,以不足全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GDP24%的成绩。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进入了“深水区”,未来会接连碰到“硬骨头”,为破解其中难点和堵点,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建议,加快建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立跨区域财税分享相关配套制度,推动长三角“多规合一”,推动跨区域创新协同、利益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顾军披露,目前正统筹推进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研究制定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建设方案,并加强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等。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时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临港新片区根据国家制度型开放的要求,一直在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说,正在打造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目前已入驻的企业将近60家,已设立跨境服务的数据评估中心,还有跨境数据的全方位服务中心。
临港新片区西岛金融中心 新华社 资料图
袁国华透露,正加快编制数据跨境流动的“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目前,已基本编制完成智能网联汽车车辆远程诊断、公募基金市场投研信息、跨国公司集团管理、生物医药临床试验和研发等20个场景的跨境流动分级分类的首批清单目录,在完成论证后将于近期对外发布。
这一两年,临港新片区一直在加快对接DEPA、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此次袁国华披露,将争取创建DEPA合作示范区,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发票互操作平台,对接国际数字身份标识体系试点数字身份跨境互认,扩大电子提单应用场景。同时,推动建设区块链跨链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加国家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
2013年,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成立。十多年来,从上海自贸区出发,中国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站上新的起点,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表示,自贸区应始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试制度”,为高质量发展“闯新路”。他建议“适时推动国家层面的自贸试验区立法,时机已到”。
上海的外向型经济特点非常鲜明。2023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40亿美元,再创新高,已连续四年超过200亿美元。过去一年,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了65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956家和561家。
如今,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上海的闪亮名片,这座城市始终是外商最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也始终是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此次全国两会,上海宣布将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出更多举措,促进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和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在历次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曾19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2024年,就业等社会保障领域的话题,依然是代表委员、广大网友关注的焦点。
有人为高技能人才喊话。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邵驰认为,技能型人才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中国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此,邵驰提交了《关于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加快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提案,建议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构建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体系,在职业本科的招生方案、人才选拔、培养方案、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不再沿用传统的应试选拔和教学培养模式。
也有人为特定群体发声。“我是一名海员,一名船长,我带来的建议跟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有关,也是为海员兄弟们呼吁。”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油运库船长倪迪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他建议推动海员社会保障立法,避免由于国内外法规的差异而影响海员劳动者权益保障。
继2023年为“渐冻症”群体呼吁之后,金力代表2024年继续呼吁增强神经肌肉类型罕见病患者社会支持。该群体不仅面临诊断难、治疗难,还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金力建议,提高对这一患者群体的护理补助,将神经性肌肉疾病患者纳入长期护理险的保障范围,提供更多社会支持。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在调研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了解到,上海有大片的老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承载着人们过去的生活记忆,也浓缩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但同时,老城区的居住环境改善,是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是历史文化可持续保护传承的重要保障。
上海市区唯一横跨苏州河两岸的街道——普陀区长寿路街道(鸟瞰图)
但城市更新还存在亟待破解的问题,为此她呼吁加快《文物保护法》等立法修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给予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机制上的倾斜和优惠,同时活化城市建筑遗产,强化保护与利用设计。
歌剧艺术,往往被称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赴京履职那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对记者说,他的行李箱里不仅有调研笔记和议案建议,还带着两份乐谱。作为长期从事古典音乐和歌剧艺术的人大代表,许忠一直在为文化艺术发展奔走发声。
“让高雅艺术惠民亲民。”此次两会上,许忠谈到近年来全国的大剧院已很多,建议打造更多中小型剧场和人民群众家门口的艺术空间,作为文化惠民阵地进行有序内容开拓,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权衡代表也很关心文化软实力建设。他坦言,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经济发展一般理解为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硬实力让一个城市更强大,软实力让一个城市更伟大。
“到上海来不仅感受高楼大厦、高架地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还要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特色。”他说,提升上海国际影响力,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文化的吸引力、文化的魅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