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宋版书:千年来从未被超越的品质与魅力

2018-11-23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美国汉学家艾思仁(Soren Edgren)曾这样感叹:“2000年前, 为了征服世界,古罗马人修建道路,向外扩展。 直到今天,没有人能修成比那时候更好的路。就连我们今天的高速公路,每隔一段时间也还需要养护。同样的道理,某种程度上而言,宋版书的品质,就像古罗马时候的道路一样,从未被超越。”

人们都说书籍代表人类进步,是智慧的结晶。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很多理论只是口口相传,很可能会带来以讹传讹的困扰;幸而有了文字,信息得以被准确地记录,前人的经验被总结,一代又一代,累积至今。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藏书者,应该是老聃(老子),他曾经担任过类似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这表明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有图书的搜集和整理,并有专人管理,可以算是国家图书馆的雏形。在此之后,历代都有藏书者。对书籍的整理,是对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继承。

雕版印刷技术的问世,使得人们逐渐告别手抄本的时代,书籍可以大规模的印制和发行,人类知识传播的步伐显著加快了。在历经唐和五代的发展和兴盛后,雕版印刷技术终于在宋代趋于成熟和完美。

宋版书或者宋刻本,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古籍中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明代学者高濂曾盛赞宋刻本“开卷一种书香”。

宋代结束了自唐中后期至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南北两宋在三百多年的岁月中,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贵族门阀的政治生态不复存在,一大批出身多元的读书人脱颖而出,士大夫阶层在宋朝正式形成。士大夫不仅在朝为官,是政治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品味成为当时的流行风尚;他们的审美高度决定了整个时代的审美高度。

《春秋意林》宋代  刘尚撰

 “天禄琳琅”旧藏

当时文人藏书、校书蔚然成风。宋人严谨治学的风范,使得后世所能见到的典籍大多是经过他们之手。在书籍由手写本向刻本转型的时期,宋代文人为稳定文本形态,延续中华民族的文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刻本校勘严谨、错讹较少,这可能也是人们追求它的真实原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晚年诙谐地称自己是“六一居士”,“六一”具体是指他有藏书一万卷、有自夏商周以来的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有酒一壶,再加上自己这个醉翁老人家,正好是六个一。欧阳修对书和古籍可不仅仅是收藏,他还勤于研究比较、去伪存真,在校勘和探究中,找到了一个读书人的真正快乐和寄托。

除了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宋版书在形式上也堪称是艺术品。从字黑如漆、字画如写,到版画之细腻,书法之精妙,装帧工艺之考究,均令观者感到“书香”扑面而来。宋版书的每个细节无不体现着整个时代对文化的尊崇,以及当时人们对书、对过手万物的一片深情。

透雕绦环纹白玉书拨一对  清代

观复博物馆藏

现展于上海观复博物馆

《嘟嘟里的故事——观复文物秀》特展中

宋版书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一、完备的刻书单位

宋代的刻书系统有官刻本坊刻本私刻本三种。

1、官刻本是指政府机关印刻的书籍。从中央朝廷的殿院,到各州、府、县都有刻书。因为是官方机构,书籍印刷精美、校勘严谨,是宋代刻书水平的典型代表;

2、坊刻本是由书坊的主人主持印刻,主要是为了盈利,多挣钱。为了吸引读者,扩大销量,书坊比官刻更加有创新意识。

比如当时最著名的建安书坊,把各家不同注释汇编在一起,刻印了《礼记》,使得这部《礼记》有了类似于工具书的查阅比较作用,十分方便学习,引得大家争相购买。

当时的书坊已经具有广告意识,会岁数附带刻刊记,相当于请名人为书写序或者后记。于仁仲为其新刻的《春秋公羊传解诂》所做的后记,就是书坊的广告,说明刻书者对本书负责,并做了一些搜集和校勘的工作。这为书坊争取了很大的商业信誉。此外,书坊还会附带相关插图,这些都不断刺激着读书人购买需求,使刻坊成为宋代流行的刻书方式。

3、私刻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往往是由学者或者藏书家主持刊刻,为了流传善作,(把经过甄别认为好的、有价值的书籍重新刊印,)或者是为了保存自己或者亲友的著作,比如诗集、文章之类毕生的作品。私刻本优点是校勘认真,雕刻讲究,用纸优良,往往是不太在乎制作成本,目的是为了自己收藏或者流传给子孙之用,只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出品质最好的书。整个北宋私宅家塾刻书成风,到了南宋更是盛极一时。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费,此之谓不朽”。 ——《左转·襄公24年》。

二、丰富的印刷内容

宋代中央朝廷一直大规模雕印儒家经典,使得经学类书刊在宋刻书中占很大比例。宋真宗就下令主持校订刊印《九经义疏》,颁行天下作为法定教材。

不仅皇帝重视,有的士人为了更好的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甚至直接刊印自己的著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以《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作为支持自己理学思想的依据,对这四本书做了简要而且精密的注释和阐发,并且在绍熙元年1190年付印,至此有“四书”之名。

除了儒家经学类书籍之外,宋代雕版印刷的繁荣还催生了诗词刊刻的发展,诗词类的书主要有两种; 一是宋人选编的唐诗作品,二是宋人阅读唐诗篇后撰写的笔记心得。

宋代禅宗兴盛, 佛教类的书籍刻印数量也很可观。

宋代的科学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创造性地提出一套完整的正负开方术,并运用到面积、提及等计算,这比西方的科学家早了500多年,被称为“秦九韶算法”。他与淳祐七年1247年编写的《数书九章》《数学九章》《数学大略》一直刊印流传。

2、医药方面,唐代显庆四年659年,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共收录药物850种,但是到了宋代,经过300多年后,《新修本草》已经不能适应药学的发展,到了973年,政府编纂的《开包重定本草》增加了130多种药材,共20卷,由宋太祖做序后印刻发型。

三、校勘严谨,错讹最少

宋版书的价值高还在于史料价值,写本时代过去以后, 今天保留下来的宋以及之前的图书的最早版本都是宋版。同一部书经过历代的翻刻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而翻刻时间越早越接近原貌。这其实是宋版书受到追捧的最真实的原因。

宋人阅读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务实的学风。这些因素都共同促进了宋代校勘学的发展。宋代的校勘实践极大地影响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文本形态, 就是说宋代的馆阁校书。

宋代朝廷确立了各种制度优待文臣,尤其是以清要著称的馆阁,馆阁至三馆(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和秘阁。宋初崇尚文治,在馆阁中汇集了很多文人,修订了许多大书。馆阁中的文士得以接近皇宫中秘藏的各类图籍,遍校群书,由此触发了宋代校勘学的繁荣。国子监主要负责儒家经典的校勘刻印。

官府刻书继承了五代以来国子监重视校勘的优良传统,多委派学有所长的名儒担任校勘官,有复校、点检、复点检等多道程序,以求无误。宋代馆阁曾经大规模组织校书,每次都会对秘阁图书进行全面的编目和整理。除了对宫廷藏书进行校勘缮写,宋代馆阁更重要的时间属于为颁行某书而专门进行的校订,对历代正史、诸子百家的书籍、医药均有涉及。这些版本一经勘定,就由朝廷颁行天下,质量较高而且有权威性,作为典籍一直为后世采用。

宋人读书治学之风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所以当时的读书人活着藏书家同时也热衷于校勘善本,著名的校勘大家当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是欧阳修的学生,出身馆阁,有主持校勘《南齐书》《梁书》《陈书》的丰富经验。

他在《战国策目录序》中所说:“刘向所定战国策33篇,《崇文总目》称11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谬误,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33篇复完。”

这段话的大意是:曾巩校书的时候往往先收集来各种版本,然后审慎为之,并且注意对疑难问题的留存,避免武断的判断。每校一书即撰书录一篇,并详尽交代所用诸本和校勘经过。精心地考订其原有篇章面目,查补所缺失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正式经过曾巩的搜集和校勘,我们得以见到完整的《战国策》。

校书几乎成文宋人读书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最常提及,是前辈学者宋绶的谆谆告诫“校书如拂几上尘,旋拂旋生”。校书和读书都是要奉献终生的事业,正式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后世所见的典籍大多是经过宋人之手,在书籍由手写本向刻本转型的时期,宋人为稳定文本形态,延续中华民族的文脉,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材料考究,装帧精美

从原料来看,宋人刻书的纸墨都十分精良。优质的纸和墨可以给书画作品增色,只有选择恰当的纸墨,才能展现出艺术品的价值。

有人是这样形容纸和墨之间的关系的“墨和纸之间是有感情的, 墨被画在纸上后, 还要在纸里生长。所以古人写字、画画讲究墨色,往往可以做到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如果我们用毛笔饱蘸了墨,在纸上写字的时候,是能够真切地感觉到墨和纸的这种关系的。用笔的轻重缓急,纸上行笔的速度,会影响墨在纸上的吸收,对作品的最终呈现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好的载体,也就是好的纸张和墨,好的工具使得这些作品能够经历时间的洗礼,使得我们至今能够看到。

我国古代造纸业中,纸张原料以麻纸、竹纸和皮纸三大类为主,按照不同的制造工序和其他辅料又可以细分小类。

1、麻纸

就是以麻类纤维制成的纸张。用这些原料做出的纸纤维很长,纸质粗糙,纸质强韧。麻纸在西汉已经出现,东汉蔡伦改进了麻纸的质量和制造方法,并大范围推广。从汉代到唐,麻纸一直是产量最大的纸张。

因为麻纸坚韧,能抵抗风吹日晒的特性,所以这些流传千年的印本,几乎完整如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平复帖》,是我国国宝级文物,距今已经约1700年历史,依旧字迹清晰,篇幅完整。

宋代印刷用纸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宋代以后,造纸业进一步发展,纸张的制作材料来源变多,麻纸的工艺比较复杂,所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见到的麻纸古籍,多为宋代之前的珍本。

从宋代开始,竹纸变被用于书籍刊印。竹纸,就是用竹子做原料,经过几十道工序加工而成,虽然工序复杂但是成纸快。南方有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优势,竹子生长迅速,因而造价低廉,当时福建的麻沙镇,印刷业与造纸业都非常发达,造出来的竹纸称为“麻沙纸”,宋代刻本种类之一“麻沙本”, 便多用这种纸。

宋·麻沙本《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内页

民国影印本

竹纸原料易得,但是纸质不算最好,福建竹纸制成后颜色发黄,纤维短硬,时间长了还会变黑变脆,不能长久保存。因为竹纸价格低廉,所以多被用来印刻民间传奇或者使用类书籍,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尽管印制的数量很大,但是宋本竹纸刻本如今罕见。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市民文化的兴起,四大古典小说的“畅销”,方便普通百姓消费的竹纸书籍得到迅速发展的机会,因此,如今流传的竹纸古籍多以明清刻本为主。

我们现在普通的纸张,实际上都是由化学纸浆兑入手工浆里,是为了降低成本,节约时间,适应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如果用传统的工艺从伐竹到出浆,到造纸最快两年半。现代这种加入化学物质的纸张无法长久保存的,新书十年八年之后就有黄斑,破损,边缘掉渣。但是古书能经历几百年甚至保存完好,其考究的价值可见一斑。

2、皮纸

顾名思义,是以树皮做的纸。早在隋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使用皮纸的图书典籍。

大名鼎鼎的宣纸也是皮纸的一种。宣纸始于唐代,产于安徽泾县。主要原料是檀树皮,檀树是一种安徽特有的灌木。宣纸洁白,质地绵滑细腻,韧性十足,受墨性极好,不易褪色,还能防虫蛀,正所谓“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 ”,宣纸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皮纸的用途十分广泛,在作为书画用纸的时候,由于其极佳的韧性,能够在质量、形制和幅面上全面满足书画家的要求,因此便成为古代高级文人的首选纸张。神龙年间冯承素和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北宋米芾的很多作品,都是选用了皮纸。

《周易本义》(宋)朱熹撰  宋咸淳元年刻本

上海图书馆藏

3、字体

宋代是个书法全盛的时期,宋徽宗本人更是精通书法,甚至独创了独具风格的瘦金体。

宋代的读书人也追求字体的完美,他们偏爱稳重端庄的楷体,因此,当时已经很有影响的几位唐代书法家便受到广泛推崇,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颜真卿的书体得到广泛运用。而各地因为推崇的书法家不同,所使用的书体风格也不尽相同。通常来说,浙江的刻本多用欧(557-641)体,字整体偏瘦,结构严谨,笔力险劲。 

宋版书在后期演变出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早期印刷体,这也是在唐代几种书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宋体字前身。宋代后期,印刷业出现了专职的写版人,在刻版工匠的长期摸索与探索中,他们逐渐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这种字体到明代被广泛运用,其最鲜明的特点是横细竖粗,字形方正,后世也称这种字体为“老宋体”。宋版书版式结构分明,舒朗简洁,包括文字分布、字体大小、行列间距、用墨颜色都相当考究,展示了宋人的精细和讲究。

4、装帧

古书的装帧是一门独到的艺术。广义的装帧大体包括版式,封面,插图设计以及装订的方式。而宋版书作为中国古籍中及具艺术价值的一类,自然在装帧上也独具匠心。宋版书的蝴蝶装和包背装,是最主要的两种装帧形式。

这两种装帧形式的流行,原因在于和前朝相比,书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雕版印刷开始流行,这和之前的手抄书籍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况。手抄书籍可以不分段落接连写下去,书写的篇幅可以随意裁切。而雕版印刷,必须将一本书分成若干版面,一版一版的雕刻印刷,所以印出来的实际上是以版为单位的若干书页,如果继续采用之前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等之前的装帧形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蝴蝶装应运而生。

具体方法:蝴蝶装的具体装帧方式是将每张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整齐地对折,然后所有的书页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书籍,而后在书脊处用糨糊逐页粘连。与此同时,准备一张比书页略长的硬厚纸,从中间对折出与书册厚度相同的折痕,粘在抹好糨糊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这个封面叫做“书衣”。最后把上下左三边剪切整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装帧完成了。这种装帧形式看上去很像今天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页恰似蝴蝶张开的双翼,所以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装帧方式,书页可以摊的很平,方便阅读,也是首次把一张张的散页集中成册,所以广泛流行,并且沿用了近400年。

有800年历史的宋版书《注东坡先生诗》

现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该书在清代时逃过火灾,仅剩烧残的版心部分,民国时为藏家张珩修复

作者:观复柔远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