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成有廉丨《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贾益:行廉自律,打造高质量学术传播平台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认真抓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纪委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出【文成有廉】栏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编辑部主任、专家学者,就深化落实《行为规范》提出的“十个严禁”要求,畅谈认识体会,交流经验做法,强化行业自律,树立良好学术道德,引领良好学术风尚,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贾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研究领域集中于近代中国民族史研究,发表近代民族观念、近代台湾少数民族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历史上民族治理等方面论文多篇,《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雾社事件的解说》一文获得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群的一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民族研究》,创刊于1958年,1979年复刊,是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涉及民族政治、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事务治理、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民族语言、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以及世界民族等相关研究领域。
办刊伊始,《民族研究》就对刊物做出了自身的定位,即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的专家学者刊布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换言之,《民族研究》是一个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传播平台,所发表的文章,不限于某一学科,其作者群体也不限于某些特定群体,而是包括了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的专家学者。
自1979年复刊以来,《民族研究》的历任主编、副主编和其他编辑人员,四十多年始终坚持为党的民族工作服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的方针,以学术质量为标准选稿、编稿,以打造高质量的民族研究学术传播平台为己任。在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下,一直在学术界有着较高的学术公信力和口碑。近些年来,随着期刊评价体系的不断发展,这种公信力和口碑更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反映在期刊的排名和各种量化指标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群的大多数期刊,基本上都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在办刊定位上,虽然各自以中国社科院不同的学科和学术力量为依托,但打造面向整个学术界的、开放的高质量学术传播平台这一定位,仍然是期刊的立身之本和重要发展动力。
为此,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编辑人员在学术传播中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在于与各相关方,如作者、读者、出版机构、主管和监管机构等进行高效沟通,共同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并进行广泛传播。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既是对编辑人员的廉洁管理监督,也在实际上规范编辑人员的工作行为,推动编辑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保证和提高学术传播平台公信力和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以“严管厚爱”为原则,为编辑人员做好期刊工作提供廉洁保障。在编辑人员的工作行为中,沟通是最为复杂的。除了涉及面广,事务繁复琐碎,需要特别认真细心、耐心,兼顾高效之外;在沟通的过程中,由于涉及众多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和“人情”关系,如何去处理,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既不能越线,又要达到沟通的目的,也都是编辑人员特别需要关注和考虑的。廉洁从业“十个严禁”,对学术编辑工作中最突出的编辑人员与投稿作者的关系,做了细致的规定;此外,对其他关系的处理也有明确要求。对编辑人员来说,这是不能触碰的红线,同时也为编辑工作中相关关系的处理划定了底线,提供了指引。
其次,为进一步规范化编辑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提供了廉洁依据。对于编辑出版工作,国家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结合学术期刊工作实际制定了成体系的相关规定。这些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如三审三校、匿名评审、评审避嫌等,目的是保证期刊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以及期刊作为平台的透明公开性。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起草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国家标准(GB/T 40108-2021),旨在指导中国学术期刊建设,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稿件评审规范的公平性,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也被纳入其中。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的修订,更是从廉洁作风管理的高度,为规范化编辑工作制度提供了指导。
最后,为建立良好学术生态、弘扬优良学风做出了示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编辑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不仅是社科院内部抓好学术期刊管理工作,加强编辑出版工作的廉洁管理监督,确保编辑出版工作风清气正;而且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编辑出版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弘扬优良学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起到引领作用。这对于建设良好的学术生态和优良的学风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从根本上保障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贾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