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经往事:她们与身体握手言和的二十年
二月底一个天色阴沉的午后,90后小茹所在的广告团队正在鼓足精神给一家卫生巾品牌思考三八节策划方案。“月经”二字仿佛巨型闪电般击中了小茹,她脱口而出:“‘月季花,经常开’,怎么样?”
最近两年行业大环境的影响,让这项要求脑洞大开、创意爆炸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难。更让小茹不时陷入困倦的是,她不懂这些思维火花和自己真实的生命经验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此刻,小茹此前二十年涨涨落落的生命潮汐盘活了她与身体之间始于羞耻、继而反叛、最终握手言和的无限思绪。
每一个女性和她的月经经验里都蕴含着一场数十年的漫长战争。这场既暴烈又无声的战争,不独属于她个人。
小茹的思绪瞬间飘回二十年前的教室里。那时她十二岁,身体和心灵一齐拔节生长,涨满了新鲜的求知渴望。翻阅课外文艺作品时,小茹偶然读到一篇小故事。懵懂青涩的小男生当众问老师“月经是什么”,老师稍作沉吟,笑着回复,“月经嘛,就是月季花,经常开!”这个故事本意是颂赞老师巧妙破解难题的教育智慧,却让小茹感到一股莫名的羞耻、对未知的惊恐:还没来过月经的她,只能把月经想象成一种连老师都难以启齿的“怪东西”。
一年后,小茹第一次来月经的经历丝毫不愉快。她全部的生理知识都来自寝室同学间细碎的闲聊,穿插着窃笑、低语,有一搭没一搭,常常戛然而止。小茹听得模模糊糊,也完全不懂为什么第一次月经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来,还怀疑过自己是否生了病。第一次是妈妈慌乱间塞给她一包卫生巾,后来她偷偷摸摸去小卖部,鬼鬼祟祟拎出一个黑袋子,仿佛是一场“特战行动”。
好朋友曾开玩笑:“等我以后挣了大钱,送你一车厢的卫生巾!”这句许诺让她感动,不光因为“苟富贵、勿相忘”,更因为在她幻想出的那个画面里:那一车的卫生巾是不需包装、光明正大地穿过闹市区的。
英国人米利·希尔给九岁以上的女孩写了一本浅显易读的月经指南《女孩身体书》
读了大学,小茹叛逆心大发,去商店买卫生巾拒绝使用黑袋子,直接抓在手里,仿佛是一种宣战的姿态。来来往往的行人似乎没人留意她手里究竟拿的是什么,她还感觉有点气馁。然而,一件意外小事让她这位“战士”败下阵来。
那时小茹在图书馆读书时月经突然滚滚而来,她顿时感到疼痛难忍,头晕目眩。她拿书抵住肚子,摸到图书馆值班老师面前请求帮助。在那位男老师热心询问时,她只好嘟囔,“那个……我身上来了……”
据说全世界有数千个关于“月经”的含蓄委婉说法,她用了其中最平常的一个。老师立即做出一个“心知肚明”的表情,然后开车把她送回宿舍。一路无言,她很怕会聊些什么,好在老师一语未发。
月经期的子宫内膜和卵泡
疼痛缓过来后,小茹反复问自己:我究竟怕的是什么?隐藏的又是什么呢?月经是疾病吗?为什么生病可以说得出口呢?
这些隐秘的时刻让小茹意识到,坦然对待自己的身体现象,是一场漫长的战争,而且不止是她一个人的。即便在她结婚生娃后,婆婆和妈妈对着她不小心弄脏的床单,发出的仍旧是难以声张的嫌弃。小茹想起圣经《旧约》第一卷《利未记》中写道:“女人行经,必污秽七天;凡摸她的,必不洁净到晚上。”不仅月经不洁,连有月经的女人也不洁。更过分的是,不仅人不干净,她触碰过的东西和触碰过她的东西,都是不干净的。
让她哑然失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经血不洁”之说。这些偏见跨越千年遗落在她的长辈身上,因此也成为悬在她经期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她少有挂碍的心底平添了层层褶皱。
印度女性也有自己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些印度女孩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更换卫生巾而辍学。截图来自纪录片《月事革命》
今年春节休假在家,小茹和当初许诺送卫生巾的中学好友团聚。多年未见,两个人很巧都做了小姑娘的妈妈。跨过尴尬难堪的青春期,她们不再提及二十年前的纠结,更多的是对女儿和未来世界的隐忧:我们希望为女儿们创造出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尽管坎坷重重,她们知道自己注定迎难而上、绝不回头,因为一个每个月固定流血几天的女人,是不可战胜的!
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月事革命》里,通过一群印度女性为同胞们争取卫生巾权利而斗争的故事大声呼告:神创造的世界上最坚强的生物,不是狮子、大象和老虎,是女性。女性的力量不是长在爪牙里,而生长在分秒必争、随时端起灭火器般的繁杂日常里。
月经开启生命的源头。人们往往颂赞新生命的光洁面庞,却很少正视与之密不可分的一团血红。
《月事革命》纪录片截图
《月事革命》比《印度合伙人》表达更直接,该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
屡屡有人半开玩笑般问小茹,“带孩子会不会影响工作创意?”“工作生活多线程是不是很烦?”她总是正色回答:“还有比应对一个创意无限的孩子更能激发头脑灵感的吗?还有比从青春期起就开始一边应对痛经一边尽力照常学习、考试、读书的人更擅长多线程工作的吗?”小茹缺乏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所说的条件:“创造性工作需要孤独,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整个天空来飞翔,没有人盯着。”但她深知,兼顾身体、孩子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最具创造性的劳动。
小茹逐渐关注起身边青春期的妹妹们和更年期的女性长辈们的身心健康。
经期与月经量直接关系身体健康
“多多注意月经量和天数,这些都是妇科问题的第一信号哦!”柔软的提醒声,融化了她们过去观念分歧的坚冰。月经好像一条柔韧的藤蔓,把不同年龄、视野的她们自然而然地链接到一起。正如伊藤比吕美的《闭经记》所说,“我们是满身疮痍的女人。无论旧相识还是新女友,都浴着血,伤痕累累。有孩子的为孩子而伤;父母健在的为父母;有男人的,男人是元凶;没男人的,亦自有伤痛。我们精疲力竭,身心破碎,然而当新的太阳升起,又镇定地站起身来,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平时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已经满身伤痕。”
伊藤比吕美的《闭经记》
伊藤比吕美还说:“美还是不美,都去他的。变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小茹渴望着离开月经后的自由,可是在此之前,她更留恋疼痛感给她带来的与身边弱者的“感同身受”,尽力发挥出柔中带刚的天然能量,与弱势群体并肩而立。
月经,从来不是对女性的限制,而是女性力量的冶炼器。
但是,个人的观念革命,打破不了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偏见。
这些年小茹广泛参与了各类“看见月经需求”的活动,比如给山区、灾区女性送卫生巾,参与“高铁是否应该卖卫生巾”“月经不必藏在公众视野之外”的讨论。从打开一扇扇窗到破开一道道门,她看到公益行动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共识。
终有一天,女性不再因为需要一包卫生巾而被批评“矫情”,不再因为购买卫生巾而觉“难堪”,无需再用黑色塑料袋包裹这一生活必需品。生活中,卫生巾可以像其他常规卫生用品一样摆在桌面。“月经”能找回自己的名字,不用被“那个”“大姨妈”这样的昵称代替,所有女性在谈及月经、卫生巾时,都不用刻意避讳。
小茹最喜欢发起“月经安心行动”的公益人梁钰分享的一个故事:一位贵州受助女孩来信说,“我们友谊的小船永远不会翻,因为我们坐的是宇宙飞船!”如果说月经是生命的潮汐,那我们为月经“鼓与呼”,正是最自然的友谊,它与宇宙同频共振。
小茹和无数同伴的相仿经历,旗帜鲜明地证明了:月经本是最普遍、日常的生理现象,无需回避,也无需夸大。坦然说出“月经”的名字,将经期正常化,就是对女性的尊重。
伊藤比吕美把来月经比喻为“和老朋友重逢”,“赤红的血好似夜空中绽放的辉煌烟花,运动会上随风飘扬的旗帜,完全是种喜庆。”
Ending
这份喜庆值得广而告之。对最珍贵的身体,我们本该握手言和。
【今日话题】
你最难忘的月经故事是什么?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编辑、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商陆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互联网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实验室》所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