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演员丁勇岱:年轻人别折磨自己,要快乐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24-03-07 13:1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从《琅琊榜》里的梁帝,到《跨过鸭绿江》里的彭德怀,再到《人世间》里的周志刚,2024年开年,演员丁勇岱凭借《南来北往》里的马魁,再一次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关于家国情怀,人间烟火的动人故事。

丁勇岱说:“作为演员我是幸运的,遇上了《南来北往》。”

《南来北往》剧照,丁勇岱 饰 马魁

剧中,丁勇岱饰演了老乘警马魁,他觉得在表演生涯中虽然也演过不少警察,但马魁这个人物依然有很多不同点。“乘警在过去的影视剧里表现得不多,而且把中国铁路发展四十年的跨度进行展现的作品很少。除了他的工作状态外,又展现了这位乘警的生活面貌、情感经历,各个方面都比较多元。”他感叹,“高老师(高满堂)写得很丰满,我能把他完成好很具有挑战性。”

马魁有着复杂的前史:蒙冤十年,洗冤后才重新回到自己工作岗位上,但他不带怨气,没有被命运的磋磨改变正直善良的底色。在丁勇岱看来,马魁就是警察队伍当中的普通一员,“我们警察队伍当中很多同志都是如此识大局,个人永远服从组织。马魁之前的事儿再委屈,现在对工作他也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丁勇岱表示,可能马魁的很多行为和言语,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有点落伍的,“但如果没有那一代人的那种把集体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国家的坚定意识,我们能有今天吗?可能没有。”

《南来北往》导演刘璋牧(左)与丁勇岱在片场

丁勇岱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他回忆小时候,经常见到父亲的同事、同学,来家里谈工作,“一晚上聊的都是工作,那时候我觉得真讨厌,白天上一天班,回来还整这些。但今天回头来看,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在《南来北往》中,难得看到一向严肃的丁勇岱奉献了大量喜剧化的表演,在他看来,马魁其实是特别痛苦的人,“越是负重前行、心事重的人,有时候在亲人面前,反而会刻意显得很乐观。马魁那十年太沉重了,他觉得亏欠家人太多的陪伴与欢乐,所以更想把乐观的情绪传递给家人。马魁内心很苦,但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南来北往》中,蒙冤十年归来的马魁与年轻乘警汪新成为师徒,关系却夹杂着与汪新父亲的恩怨,马魁的女儿又与汪新相恋,大院里年轻一辈的情感交织与成长,让丁勇岱也有了许多与年轻演员交手的机会。作为前辈,他很谦逊地表示,无论戏里还是戏外,在这些年轻演员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虽然他曾饰演过不少威严、倔强、中国式传统的父亲角色,但对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却有不少理解和心疼。

《南来北往》剧照

【丁勇岱自述】

绿皮火车伴着我成长

小的时候,同学里有住在铁路大院的,那个时候特别羡慕。那个年代大家都困难,物资匮乏,铁路大院的孩子家长走南闯北,常常给孩子带大城市的美食,像上海的奶糖、高级的点心。另外,我们还特羡慕人家家长穿的铁路制服,就像羡慕飞行员一样。有时候跟父母出去探亲,坐上一趟火车,就跟过年一样。

后来长大了,我在武汉当工人,我爸妈也在武汉工作,但妹妹还在内蒙古上学,那时候,我经常坐火车回内蒙古。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回内蒙古探亲,每人背一袋子100斤的大米。当时要在北京站转车,要等一晚上,我俩到了北京站,先把两袋大米放到一个柱子底下,走得远远的,看有没有人动大米,一看没人动,嘿,就走吧,我们上街玩去!上街吃了一顿好的,又到王府井转了一圈才回来,两袋大米还好好地待在那。那时候的北京站没有现在修的好,都是一片空地,几排硬椅子坐满人,我们就在地上铺了两张报纸,就这么睡了。

《南来北往》剧照

那时候,不管到哪里,绿皮火车基本一跑就是一天一夜,不像现在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而且票难买,别说硬座,站票都难,尤其春运的时候,火车挤得要命,所以很多人上车前买上一份报纸,上去以后,看准哪个座位底下,直接铺好,进去往里一躺,完事儿。那时候上学,为了省点钱,舍不得买卧铺,买个硬座就不错了,买不着就站着,一站就是一天一夜。坐上火车那太难受了,我觉得那是上刑,现在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以前坐火车,我也常看到乘警,在我观察里,他们总是特别忙碌,说起话来语速很快、热心、爱张罗,马魁身上也有这一面。

《南来北往》剧照

人和人之间的情谊

《南来北往》中,火车上的旅客明明都是陌生人,但很容易就能聊到一起,大家又唱歌又跳舞,旅途成了联欢会。高满堂老师在剧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绘这种相互保护、关爱邻里之间的感情戏,这是一种传统,应该继续发扬。

《南来北往》剧照

像我小的时候,每个周末,我爸妈会邀请同事来家里玩儿,妈妈会通知我和妹妹:叔叔阿姨们星期天要来,你们要准备节目哦!我们就演啊,还要报幕呢,我们去别人家也一样。

那时候大家通常就是一个机关单位一个院儿,大家都住一块儿,本来就是工作关系,完全不陌生。另外,在那个年代,大家好像确实比现在更容易信任别人,也容易沟通,那时候谁家有困难,真是大家一块商量怎么帮忙,《南来北往》中我们就展现了这种情感。现在不一样,我们今天缺少这种东西,没办法,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也变得弥足珍贵。

表演的关键是真实

我们这一辈儿年轻的时候,比较遵循舞台化的表演方式,到后来才逐渐生活化,逐渐接地气。

我过去在电视剧《中国刑侦1号案》里,演1997年中国刑侦第一大案抢劫杀人犯白宝山,那是很纪实的作品,跟我合作的都是非职业演员,白宝山这个人物演完以后,对我来说,表演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刑侦1号案》剧照

应该感谢陈国军导演。进组前我会觉得我是专业的,你们是业余的,我肯定比你们演得好。可刚进组不久,陈导跟我说:小丁,你有一个问题,你不懂好赖。我当时还挺生气,我说你什么意思?这叫什么话?

他说:你看,你认为好的,我们来看都是不对的,你认为人家不行的,恰恰在这戏里都很可贵。你是专业的,好家伙!说话跟别人都不一样,带共鸣呢!那你跟人家其他演员怎么“共鸣”?

然后我认真看了那些非职业演员演出,就觉得他们演得好真实、好可贵,我逐渐被他们征服,确实觉得跟他们比,我演得不好。后来演完这部戏,我的表演审美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年轻演员喜欢在表演里耍帅,其实没有用,观众看人物,看的是能不能产生共情,能不能理解人物,理解的关键就是人物真不真实。

向年轻人学习

当然,跟年轻人合作,我也有学习到新东西,这并非谦虚,而是实事求是。现在年轻人比我们年轻时候见得多、观念新,每次跟他们合作,也是一种学习补充。我在现场观察他们年轻人的表演,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观众特别容易接受他们的表演?为什么观众能看到他们表演的长处?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琅琊榜》截图

《琅琊榜》里最后梅长苏和梁帝大殿对峙那场戏,剧本没有写皇帝跪下了,但胡歌当时给出的表演刺激得很好,他走的时候,我就撑不住了,突然觉得很伤感,一下跪那了。这条全景拍完了,执行导演过来说:皇帝能跪下吗?我说一是我没控制住,再一个,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表达了。因为什么?十三年前,我把自己的外甥逼着去死,十三年后这孩子回来我又让他去死,这当舅舅的,他现在还是以皇帝的身份跟外甥谈话吗?而且这宫殿里没有任何人,他怎么就不能跪?

孔笙导演犹豫很久,后来我说咱们两个方案吧,一个按剧本来,一个按我这个。把我这个方案拍完,孔笙导演说,不用拍了,就这个挺好。演戏的对手很重要,如果当时没有胡歌的表演,以及他那几段精彩的台词,我也演不出这场戏的效果。

包括《人世间》也是这样。周志刚临离开人世的那天晚上,躺床上跟孩子们说话,按原剧本就是大家说时间不早了,也累了一天了,快休息,大家就睡去了,然后周志刚睁着眼睛流了一滴泪,第二天周志刚就离开人世了。

《人世间》截图

但实际拍摄的时候,导演到这个地方没喊停,雷佳音就多问了一句:“爸,咱们家你最喜欢谁?”我就说:“你们都是好孩子,爸爸都喜欢。”雷佳音又问了一句:“不行,必须选一个,最喜欢谁?”李路导演有经验,没喊停。我就说:“你哥哥和你姐姐不在的时候,爸爸就说最喜欢你,行吗?”宋佳又加了一句:“爸爸就是老狐狸。”辛柏青也在那笑。我就开始说:“对,爸爸是老狐狸,你们三个是小狐狸,你妈妈是养狐狸的。”拍完我出来一看,外边大家伙都在哭。

好对手,能让你迸发更多的灵感、创造出更多好的表演。所以我说现在年轻演员值得学习,他们之所以取得成绩,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包括这回合作的白敬亭、金晨、刘冠麟、姜妍这些小孩儿,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马魁这个人物有所刺激,才帮助我完成了这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完成,其实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的精彩给予,你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

因为我演了很多父亲,所以这一次格外艰难。我是演每部戏都从零开始,特别不希望我演什么观众觉得都一样,作为职业演员这也很不负责任,我还是想把不同的人物形象献给观众,给观众永远带来新鲜感。所以同样都是父亲,把所有的父亲都演成一样,那肯定是不行的。又演父亲,该怎么演?我也想了很多办法希望能和之前的形象有所区别。

年轻人不容易

我自己作为父亲,会觉得现在孩子们不容易。我们小时候,大部分家庭都很严格,很多孩子没领教过太温情的东西,但亲子之间的爱很深。那时候家长懂得不多,但首先教孩子的是做个正派的好人,现在呢,可能家长更在意学业、事业。以前讲究:先做人后做事。现在可能是:你要有本事,你要出人头地。

家长呢,孩子喜欢修汽车、开饭馆,你非逼着孩子上清华,那大家都痛苦。不是考了好的大学,人生就一帆风顺了,就解决一生的问题了。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不在大城市呆了,回老家或者去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人就应该扬长避短。像《南来北往》,马魁一直希望马燕考大学,最后马燕去做生意了,也挺好。

《南来北往》剧照

像咱们这个戏《南来北往》,火车来来往往,时代变化太快了,所以人的可能性太多了,但人年轻的时候就容易钻牛角尖,觉得“我一定要怎么样”。其实作为过来人看,人生可能性那么多,真是不必拘泥于某一种。

年轻人千万别跟自己过不去,挣多少钱花多少钱,别难为自己,非要贷好多钱买个什么样的房,吃苦受罪,又当房奴又当车奴,没有必要,这是折磨自己的。

要我说吧,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儿,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你才会愿意去钻研去吃苦,才容易作出成绩。而且都是靠劳动挣钱,靠双手去挣钱,你干什么都无所谓,只要知足者常乐。

总之,活出自己,快乐是第一位的,身体是第一位的。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