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外长会·圆桌|专家热议2024中国外交难点、看点和重点

澎湃新闻记者 王露
2024-03-06 18:04
来源:澎湃新闻
大国外交 >
字号

2023年是国际关系发生重大深远演变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开拓有为,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元首外交精彩纷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中亚峰会两大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行;金砖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促成沙特和伊朗历史性和解……

2023年12月底,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对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迈向2024年,全球多重变局并进,国际秩序演化加速。乌克兰危机和加沙冲突延宕、全球多国将举行重要选举、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放眼2024年中国外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此前强调四点:履行负责任大国应尽职责;巩固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建设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积极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伴随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今年中国外交任务如何排序?围绕这一方向性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外长记者会之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国际新闻中心于2月29日举办“把脉2024中国外交”讨论会,多位与会专家从区域国别、议题、外交类型等多维度深度探讨中国外交议程的看点和重点。

与会专家均认为,欧洲方向应该是今年外交的“重头戏”之一,接下来中欧之间的高层互动值得期待。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仍是当前国内的优先事项,在向外界释放信心时,切勿陷入西方国家的所谓“大国竞争”“权力政治”叙事。以下是此次讨论会的部分内容。

讨论会现场

参与讨论专家简介(以姓氏拼音排列)

林民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吴莼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张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赵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美俄仍是关键,欧洲成为“重头戏”之一

林民旺:中国外交的战略框架很明确。美国和俄罗斯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关键。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和战略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基于应对来自美国的战略挑战的需要,俄罗斯就被视为“背靠背”的战略协作伙伴。今年中俄的互动应该会非常充分。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他们积极筹备今年10月将于该国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喀山峰会,预计届时中俄会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进行广泛的战略对接与协调。

赵隆:今年中国外交的重点,不仅可以按照区域国别划分,也可以按照“类型”划分。首先,元首外交有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中法60周年、中俄75周年、中匈75周年等。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领导人出访和外国元首访华安排等重要外交活动可能会有侧重。欧洲方向应该是今年外交的“重头戏”之一,据欧方表示,高层互访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这可以成为双方减少错误认知,调整相互预期,谋划战略性、方向性议程的契机。

林民旺:对于欧洲,中国对它的战略定位和诉求是比较清楚的,就是希望欧洲在战略上更中立和平衡一些。以德法为代表的“老欧洲”国家在对华战略上也试图能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路线。一直以来,法国的战略独立性是比较强的。2023年法国马克龙总统访华,在一系列的对华问题上做出比较积极的表态。可以期待的是,中法今年或有更多高层互访,因为今年法国将举办奥运会,同时今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

2023年4月7日,广州,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视觉中国 资料图

张骥:从整体外交布局来看,欧洲的重要性实际上在上升。原因在于,在中美博弈的情况下,各方都在拉欧洲,美国也动作频频,中国目前也在努力争取欧洲。中欧如能实现战略稳定,对于防止新冷战,保持国际战略平衡具有关键作用。除了“老欧洲”外,中东欧板块也值得关注,比如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家在欧洲的对华政策中保持独立性,主张对华合作的主基调,可以期待今年中国与这些国家会有哪些互动。

吴莼思:俄乌冲突在短期内似乎看不到画上句号的前景,这就意味着欧洲会继续因俄乌冲突而“失血”,进而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更想要紧靠美国。巴以冲突也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的灾难,在欧美地区形成了明显、巨大的认知分歧,伊朗和美国的矛盾也在深化。由于欧洲受到这两场冲突,尤其是受俄乌冲突的重大影响,欧洲对我们在俄乌冲突中角色的不满情绪在上升。

又由于去年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延续性、稳定性。如果从这样的假设出发,欧洲对华态度的发展趋势似乎应成为我们近期聚焦的重点之一。但是从比较常态或是更长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优先方向应仍然在周边、在亚太地区。

既要关注当前危机,更要关注潜在的危机

张骥:今年外交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中国如何在热点问题上发挥作用。包括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预期中国在多边、热点问题的解决上会更加积极主动。目前,俄乌冲突已经拖了两年,最近马克龙总统虽然发表了进攻性表态(编者注:法国总统马克龙2月26日提及向乌克兰派地面部队的可能性),但往往法国人做出这种姿态可能是为谈判解决寻求筹码。中法、中欧在政治解决国际冲突方面实际上是存在共识的,存在共同努力的空间。

吴莼思:回应张骥老师的观点,中方并非一定要积极加入热点问题(的解决),外交优先事项有时受突发事件影响。尽管当前的两大热点在欧洲、中东,但如果中国周边出现新情况,外交也可能向这个方向调整。

总体而言,今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所想要强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到底包括哪些内容。从外交的优先级看,去年11月中美领导人旧金山会晤后,提出了“旧金山愿景”,稳住了中美关系的螺旋下降势头。因此,从当前的局面来看,今年中国外交其实更多聚焦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比如:俄乌、巴以这两场冲突。中国在两场冲突中采取了谨慎、不被裹挟的立场,防止我们的利益受到直接损失。

2024年3月3日,加沙城,巴勒斯坦人被迫迁移到加沙地带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以躲避以色列的轰炸。视觉中国 图

赵隆:在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上,各方总体认为需要避免危机延宕、升级或失控,尽快找到政治方案,而年内存在恢复接触和对话的机会窗口。近日,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就乌克兰危机开展第二轮穿梭外交,也是对这种需求和呼声的积极回应。此外,既要关注当前危机,更要关注潜在的危机。朝鲜和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在欧洲引发巨大反响,后者认为这种合作间接对乌克兰局势造成影响,导致乌方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并试图以此制造北约成员国在“印太地区”活动的合法性叙事。不可否认,如果半岛局势出现重大变化,域外国家介入印太的方式和力度都将有所增强。

讨论会现场

峰会外交与中国外交的塑造性、主动性

林民旺:今年的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值得高度关注。去年,印度同时担任上合组织和G20峰会的主席国,但是印度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举办G20峰会上,对上合组织峰会基本上敷衍了事,只是召开了线上的领导人峰会,这引发不少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不满。今年,哈萨克斯坦担任上合主席国之后表现非常积极,预计今年的上合组织峰会的声势或会大大提升。

除了大国关系外,拉美和非洲这两个区域动向也值得特别关注。在拉美地区,主要涉及巴西和秘鲁这两个国家。秘鲁新领导人上台后,很多外交动向值得观察,而且年底秘鲁要举办APEC峰会。巴西方面,G20峰会今年下半年将在里约热内卢举行。非洲方向,中国预计将在今年召开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会议。

赵隆:今年全球的各类峰会很多,其中一大特点是,基本上都由“全球南方”国家扮演东道主。例如,哈萨克斯坦主办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俄罗斯主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巴西主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秘鲁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各方都很关注“全球南方”,特别是在慕安会上不断强调推动南方的作用,都希望争取全球南方的支持。但是,不能忽视全球南方作为非常松散的身份认同,依附于碎片化的互动机制,具有战略自主性、诉求差异性、身份多样性等特点。全球南方国家的核心诉求,还是希望多边互动的主线从安全议程回归到发展议程上。

张骥:除了重点区域,还需要注意中国提出的“三大倡议”如何落实,这也将会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今年将主办的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相信会推动倡议的具体落地。此外,中国外交的塑造性、主动性在增强,如何在国际秩序和多边外交中塑造中方的议程值得期待。去年12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中国对“世界多极化”的主张加上了“平等有序”的定语,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张加上了“普惠包容”的定语。从中可以看出,在国际秩序塑造方面,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今年中国外交可能会有一些更具体的主张。

外交之“根”仍是内政,莫被“竞争叙事”带偏

吴莼思:从议题领域来讲,着眼于当前国内的需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仍是优先事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外交优先排序不能被美国的所谓“大国竞争” “权力政治”“印太战略”的叙事牵着走。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发展议题、经济议题仍是我们主要关心的方面。

由此,我们具体的关注点应该是:如何防止地缘竞争干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如何应对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以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反对破坏产业链供应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积极回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既要加大利用AI、5G技术等,又要及时规范新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赵隆:以恢复信心为导向,做好经济外交或者发展外交,可能是今年外交的另一重点。我们在国外交流时发现,外界很多时候都从经济视角看待中国外交的调整或转向,认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发展动能变化,产生了新的需求,进而需要在外交上调整。实际上,中国外交的核心就是配合国内的发展大局。总体而言,如何通过经济外交或发展外交,打破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发展“崩溃论”、崛起“拐点论”等谬论,强化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共生联动价值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