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苏博“清代苏州藏家”特展聚焦潘世恩潘祖荫等的收藏
自2016年12月起,苏州博物馆策划了以“清代苏州藏家”为主题系列的年底特展,相继推出了“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此一系列特展通过对清代苏州藏家藏品与文献的发掘与展示,在文物收藏的传承和历史变迁过程中,去还原清代中后期苏州的文人生活,以及揭示文人活动对苏州这座城市的人文影响。
今年,苏州博物馆清代藏家系列之“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将于12月15日在苏州博物馆二楼吴门书画厅与负一楼特展厅开展。此次展览将展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贵州省博物馆及苏州博物馆等收藏的清代苏州潘氏一族的珍贵旧藏88件。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苏州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由于潘氏收藏品数量过大,以及潘氏收藏与苏州特殊的历史关系,潘氏的收藏将分为上下两期进行展览,第二期“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将在2019年12月与观众见面。
展览名称"攀古奕世"是为何意?攀古是指攀古楼,即潘祖荫收藏青铜器之处,而奕世本义为世代传承,也是潘祖荫的祖、父两代名字排辈,意指潘氏收藏精神继承先人、传之后世。展览期间,二楼吴门书画厅一作“攀古楼”,将展出青铜器、陶器、金石拓本;二作“宝山楼”,将展出书画作品。负一楼特展厅作“滂喜斋”,将展出古籍、潘家文献与手迹。
一枝联秀“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潘家在苏州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阜潘氏的一支自明末清初从安徽歙县迁至吴中,逐渐成为吴门望族。原本经商为业的潘氏,先后与申时行、彭启丰、缪彤、毕沅、吴钟骏等明清状元家族,通过联姻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崇尚教育、致力科举的价值取向,逐渐对潘氏家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潘氏家族谱系乾隆年间潘奕隽、潘奕藻先后会试中式,打开潘氏家族功名之门,潘世璜、潘世恩、潘曾莹、潘祖荫等四世其昌,进士举人世代蝉联,生员贡生车载斗量,潘氏一族极为兴盛。清同治年间,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时,曾为潘宅题匾曰:“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其中,潘世恩和潘祖荫祖孙二人是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潘世恩(1769—1854)原名世辅,字槐堂,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揭开了“贵潘”家族“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闻名于世的望族篇章。他历任六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太傅。
道光御笔赐“福”字匾道光八年,潘世恩60大寿,皇帝亲笔御赐“福”字匾。咸丰二年,重与鹿鸣宴;咸丰三年,重与恩荣宴,皇帝亲书“琼林人瑞”匾额相赠。咸丰四年,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入祀贤良祠,谥“文恭”。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仕途风顺,一生富贵,可谓极尽人臣之殊荣。冯桂芬为潘世恩撰写的墓志铭中表示:有清一代,生前加太傅衔的仅有5人,能两次参加琼林宴的有9人,状元出身官至宰辅的也仅为8人,只有潘世恩一人兼而有之。陈康祺的《郎潜纪闻》里也称潘世恩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正所谓:大富贵亦寿考!
潘世恩等五状元书扇 苏州博物馆藏
潘祖荫(1830-1890)字东镛,别字朝阳,号伯寅,又号郑庵。他是潘世恩最引以为豪的孙子。道光二十八年,潘世恩80寿辰,18岁的潘祖荫蒙道光皇帝恩赐为举人。咸丰二年他考中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南书房行走等,历任工部、刑部、礼部尚书,官至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卒晋赠太傅,谥“文勤”。
潘祖荫行书八言联 苏州博物馆藏
他工诗词,精楷书,尤嘉校雠之学,又醉心金石、古籍,家藏颇丰,是一位造诣深厚的金石、文字学家和收藏家。其藏彝器处曰“攀古楼”(收有大盂鼎、大克鼎等),藏古籍善本处曰“滂喜斋”。
赵之谦 “吴县潘伯寅平生真赏”石章 上海博物馆藏
从一个世代经商的外来氏族何以一跃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的名门望族呢?潘氏家族长久以来的优良家风家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潘氏家族一向有“孝行、读书、作文、行善、尚俭、谨慎”的家风。潘世恩在此基础上更有所创新,总结出关于“读书、立品、居官、制事”等方面的心得体会,不但自身严格遵从,更被录入了《潘文恭公遗训》,成为影响大阜潘氏后代子孙的精神指向。
潘世恩为人正直,端方勤慎,外柔内刚。乾隆末年权倾朝野的和珅和大人对其极尽拉拢,欲纳为己用。然而,潘世恩年纪虽轻,初入政坛,但为官清廉,持重大方,对和珅把持朝政十分反感,所以始终不肯上贼船。
潘世恩为官之时,对各种人才极为看重。他与晚清名臣林则徐曾在处置江苏涝灾问题上产生过矛盾。但咸丰帝即位后,潘世恩又首先向皇帝推荐曾被流放的林则徐,称他“历任封疆,有体有用。所居民乐,所去民思”。除此之外,他还极力引荐了姚莹、邵懿辰、冯桂芬等人,皆是清代中后期极具影响的重要人物。
潘世恩书扇页 苏州博物馆藏
潘祖荫的风格与祖父一脉相承,喜结交天下名士,对自己看重的人才若“有一技之长,终身言之不去口”。咸丰九年,左宗棠被永州镇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潘祖荫三次上疏力保,说他“才可大用”,甚至提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加之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氏才得以脱免,成为晚清叱咤风云之人。多年后,左宗棠为报当年搭救之恩,将海内重宝大盂鼎赠予喜好金石的潘祖荫,正印证了潘氏家训中“人之存心忠厚者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作事忠厚,身必享忠厚之福,子孙必享忠厚之报”。
大盂鼎款识拓本(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潘祖荫一生嗜好金石,尤其喜欢青铜器,所藏钟鼎彝器之类多达五百余件,成为清末收藏青铜器的第一家。我们熟知的大盂鼎、大克鼎就为潘祖荫收藏,大盂鼎、大克鼎与毛公鼎并称西周青铜器三宝,潘祖荫一人就藏有两鼎,故曾刻有“天下三宝有其两”印章一枚。
除了青铜器,潘祖荫还收藏有大量珍贵的书籍、鼻烟壶、碑碣石刻拓本等,这些藏品他都经过细致的研究。据说他每得一珍贵器物,就会拿出来和朋友切磋商讨,记录研究始末,供后人学习增改。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潘吴两家为世交,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潘吴两家的联姻,即吴大澂的孙子吴湖帆娶了潘祖荫的侄女潘静淑。其实,潘祖荫年长且入仕较早,吴大澂便尊其为师。潘祖荫酷嗜金石,但因公务繁忙,常托吴氏代为访购古物。吴氏本身也搜藏古器,当与潘氏访求相同之物时,也不得不有所取舍。
可惜潘氏一族人口凋零,潘祖荫去世时,家中没有子嗣继承藏品,于是他将自己毕生所藏全权托付给自己的弟弟潘祖年处理。六年后,潘祖荫的夫人去世,潘祖年得知消息从苏州赶往北京奔丧时,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潘祖荫部分藏品被盗。
此后,潘祖年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其兄收藏文物秘密押运回故乡,存放在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家旧宅中,并且严格奉行祖上家训,绝不示人。潘祖年去世后,家中没有当家做主之人,留下的都是女人和孩子。抗日战争之际,国家危难之时,潘家后人经过反复商讨,最终把潘家所有珍宝秘密埋入了一间不起眼的堂屋地底下,随后全家人逃到上海避难。大克鼎、大盂鼎等这批珍宝这才躲过了日寇的搜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