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获2024普利兹克奖:他关注社区空间
2024年3月5日,北京时间22点,普利兹克奖官网宣布了2024普利兹克奖得主为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Riken Yamamoto)。
山本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53位获奖者,也是第九位获此项殊荣的日本建筑师。他现居日本横滨。作为建筑师和社会议题倡导者,他致力于建立公共区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联,鼓励人们跨越在身份、经济能力、政治信仰、基础设施和居住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山本表示:“对我而言,认识空间就是认识整个社区。当前的建筑方法强调隐私,却否定了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其实我们仍旧能够在尊重每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在同一个建筑空间内共同生活,如同一个小共和国一样,促进不同文化和生命不同阶段之间的和谐。”
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
深刻秉持着维护社区生活的责任和信念,山本理显认为,尽管隐私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情感,而社区的成员们依旧需要相互支持。他将社区定义为“共享同一个空间的感觉”,在对传统的自由和隐私概念进行解构的同时,摒弃了长期以来将住房变成一种以邻为壑的商品的状态。相反,他凭借其自身的敏锐,让国际风格和现代主义建筑艺术能适应未来的需求,在文化、历史和不同代际的公众之间架设起桥梁,让生命得以蓬勃发展。
板桥住宅区, 照片由Nam Goongsun提供
2024年度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的评审辞中指出,山本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对建筑学原则提出质疑并对每一种建筑举措都进行审视;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
通过将边界作为一个空间来重新对待,他让公共与私人生活之间的连接区域——“阈”变得活跃,每个设计项目都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因为每个项目中都充溢着让人们参与和偶遇的空间。他的建筑作品,无论体量大小,无一不展现出空间本身的主人公性质,并聚焦于每个空间所赋予人们的活力。通透感的运用让建筑物内的人可以感受到更广阔的周边环境,即便是路人,经过时也会从中获得一种归属感。他营造出景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他的设计是在与已存在的自然及建筑环境的对话中展开,每栋建筑的使用体验都是置于其所处的特定情境中的。
东云住宅公团, 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山本将日本传统町屋和希腊式家庭住宅(oikos)对他的影响进行了演进:在那个时代,它们与城市相互依存,而彼此的连通性和商业贸易对每个家庭的活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为自己设计了住所GAZEBO(日本横滨,1986年),通过露台和屋顶都可以与邻居进行互动。石井之家(1978年,日本川崎)是为两位艺术家建造的,一个亭子状的房间延伸到了室外,可以作为举办演出的舞台,而生活空间则嵌入了其下方。
“山本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为家庭营造了居住的空间,还为他们创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区。”奖项主办方凯悦基金会的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他的作品是与社会永远紧密连接的,孕育出一种慷慨的精神,并尊重生活中的每个时刻。”
即便是体量更大的住房项目,关系元素也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确保即使是独居的人也不会感到与世隔绝。板桥住宅区 (韩国城南市,2010年)由九组低层住宅组团组成,底层设计为开放的透明体量,旨在促进邻里间的相互联系。横贯二层的共享平台可增进邻里间的交流互动,其中包括了集会区、游乐场、花园,以及连接各住宅组团的连桥。
“未来的城市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过建筑创造条件,增加人们相聚和互动的机会。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为社区建设做出了超出其职责范围的积极贡献。”评委会主席、2016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阐述道:“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筑师,让日常生活过得更有尊严;让惯常的事变得非比寻常;让生命从平静走向辉煌。”
广岛市西消防站, 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他为特定功能设计的市政建筑也确保了其公共用途。广岛市西消防站(日本广岛,2000年)的设计采用了玻璃百叶窗外墙和玻璃内墙,因此看起来是完全透明的。访客和路人都可以透过中庭看到消防员的日常活动和训练,建筑物内有许多指定的公共区域,给公众创造了条件去结识这些为自己提供安全保障的公仆们。福生市政厅(日本东京,2008年)的设计是两座中等高度的塔楼,而非单栋高楼,以此更好地融入周边低矮建筑的街区风貌。访客们可以在墙面延续到地面形成的凹面上斜倚着休息,同时,绿意盎然的公共屋顶和下层空间被设计为可灵活使用的公共活动区域。
埼玉县立大学(1999年,日本越谷)致力于护理和健康科学研究,由九栋建筑构成。这些建筑彼此由露台互相连接,露台又自然过渡到步行道,一直引至透明的建筑体量。人们可以从一间教室看到另一间教室,或透过一栋建筑看到另一栋建筑,从而鼓励了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这种学业上的互动交流即使在子安小学(2018年,日本横滨)年龄最小的学生们之间也得到了培养,学校以宽敞、贯通的宽大阳台为特色,拓展到各个教室,使教室内外的视野得以互相延伸,鼓励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建立关系。
横须贺美术馆, 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山本首先考虑的是用户体验。在他的巧思下,横须贺美术馆(日本横须贺,2006年)既成为旅游者的理想去处,更是本地人的日常休憩之所。蜿蜒的入口设计尤其引人入胜,让人能联想到周边的东京湾和附近的山脉,且众多画廊被布置于地下,从而为那些慕名而来的人提供了清朗、宁静的自然地貌视野。访客可以从所有公共空间的圆形开口看到外部景色和其他画廊,将原本截然不同的环境融为一体,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不仅被艺术作品所打动,也被场所本身和他人的活动所感染。
在他横亘50年的漫长职业生涯中,其设计项目遍布日本、中国、韩国和瑞士等地,从私人住宅到社会住宅、从小学到大学建筑、从机构到市政空间和城市规划。代表性的建成作品还包括名古屋造形大学(日本名古屋,2022年)、苏黎世机场THE CIRCLE综合体(瑞士苏黎世,2020年)、天津图书馆(中国天津,2012年)、建外SOHO(中国北京,2004年)、Ecom铝合金房屋(日本鸟栖,2004年)、东云住宅公团(日本东京,2003年)、函馆未来大学(日本函馆,2000年)、岩出山中学(日本大崎,1996年)以及保田洼第一住宅区(日本熊本,1991年)等。
山本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53位获奖者,也是第九位获此项殊荣的日本建筑师。他现居日本横滨。
山本理显,照片由山本理显 提供
山本理显出生于1945年,成长于日本横滨,他生活在一个类似日本传统町屋式样的房子里,从小就在公共和私人的维度之间寻求平衡:屋子的前面是他母亲打理的药店,而后面则是他们的生活区。“门槛的一侧属于家庭,另一侧属于社区,而我就坐在中间。”
山本对他的父亲知之甚少,他在这位未来建筑师年仅五岁时就去世了。在某种程度上,他试图追随父亲的职业成为一名工程师,却开辟出属于他自己的建筑之路。17岁时,他参观了位于日本奈良的兴福寺,寺院始建于公元730年,最终于1426年重建。他被象征着地、水、火、风和空五大佛教元素的五重塔所吸引。“当时周围很黑,但我仍能看到月色下的木塔,就在那一刻,我有了对建筑的第一次体验。”
1968年,他从日本大学理工部建筑系毕业,后于1971年获得东京艺术大学建筑专业硕士学位。1973年,他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山本理显设计工场。
山本理显,照片由山本理显 提供
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这位建筑师主动和导师原广司一起自驾穿越了许多国家和大洲,每次都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去了解当地的社区、文化和文明。1972年,他驾车沿着地中海海岸线,考察了法国、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两年后,他从洛杉矶出发游历了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和哥伦比亚,最后抵达秘鲁。他还对伊拉克、印度和尼泊尔开启了类似的考察,并得出结论,在公共和私人空间之间设置过渡区域——“阈”这个理念是普世性的。“我去认识过去的建筑体系,是为了能够找到我们的文化……这些村庄的外观虽有不同,但它们的世界观却非常相似。”
山川山庄(1977年)
韩国板桥住宅区,2010年
山本重新思考了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边界,将其视为社会性机遇,并笃信所有空间都可以充实和服务于整个社区,而不仅仅是那些占据着这些空间的人。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他开始设计能够将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相结合、同时对访客和路人都敞开怀抱的独栋住宅。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山川山庄(日本长野,1977年),建筑坐落在树林中,四面都暴露着,设计得完全像一个露台。这段工作经历对他以后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逐步将创作领域扩展至社会住宅,例如保田洼第一住宅区(日本熊本,1991年),它通过关系化的生活方式,在各种文化和不同世代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GAZEBO, 照片由Tomio Ohashi提供
保田洼第一住宅区 (1991)
天津图书馆
形式、材料和哲学上的通透性仍然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绿园都市站前商业街区(日本横滨,1994年)的开发过程中,他创造出一种城市规划的新方法,表明了进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属性。无论建筑的身份或功能如何,都必须按规定允许所有人从中穿行,缀合毗连的地块,并联合相邻土地的所有者。他继续推动大型建筑内的社会化生活,将自己的建筑语言应用到埼玉县立大学(日本越谷,1999年)和天津图书馆(中国天津,2012年)等项目上,并证明了他在任何建筑规模的设计上都能运用纯熟。
照片由Riken Yamamoto & Field Shop提供
他的作品涉猎越来越广泛,从私人住宅到社会住宅,从小学到大学,从机构到市政空间等,遍及各类建筑。2011年,自然灾害侵袭日本,东日本大地震及海啸之后,他成立了Local Area Republic Labo,这是一个致力于通过建筑设计开展社区活动的机构;并于2018年设立了Local Republic奖,以表彰那些对未来怀有勇气和理想的年轻建筑师。
(本文综合自普利兹克奖官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