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做好运输保障,找到最小成本的机动性|底线城市

王昀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2024-03-14 08: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运输系统有责任确保在灾情发生前做好准备,也要在整个过程中负有清晰职责。

2020年7月,江西湖口受灾群众。 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应对气象灾害时,救援工作中最紧要的一环,就是把人和物送到安全的地方。但此时交通运输往往已受到冲击。2024年春运期间的雨雪冰冻灾害中,车辆在高速公路上难以行进,甚至造成次生灾害。未来气候风险可能频繁出现,交通运输的力量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来,及时响应,尽可能减轻灾情影响,让一个城市更具韧性?

2024年1月18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专访全国交通工程设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工郭敏。他在这个领域深耕三十年。

澎湃城市报告:在城市遭遇自然灾害的场景中,比如雨雪冰冻或是洪涝灾害,交通需要如何响应救灾和救援的需求?

郭敏:冰冻、连续降雨雪等,现在都可通过气象预报预知。这些天气会对运输系统形成什么样的后果,运输部门需要通过日常观察、记录、总结,根据先进的理念和既有的知识,形成科学的应对体系以及流程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应对体系,就会经常形成灾害天气下灾害交通的结局。

固然可以将出现的问题归因于天灾——毕竟总有难以预测或控制的因素。但是,社会运行的效率就会在灾害天气下止步不前。

简单来说,如遇到低温或雨雪冰冻天气,运输系统可根据已知的规律来处置。譬如,桥梁比路基更容易结冰,结冰后导致路滑,因而容易成为温度下降过程中最先发生事故的路段。由此,应根据温度下降的情况,事先喷洒盐、盐卤或其他材料。盐可以让结冰冰点下降到-6.5度,盐卤可以到-21度。万一这些没来得及处理,作业车辆应提前上路巡查结冰情况,并及时向车辆提出预警,也可以进行道路限速,避免发生相撞事故。

应对雨雪冰冻的问题,虽然不难,但仍要对道路管养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从预判到即时处理,要让每个员工知道,当前是什么状况,下一步会出现什么状况,自己又应该怎么做。目前,不清楚这样的培训执行得怎么样。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培训教材,缺乏老师傅,就可能导致每年发生同样的问题。

再说洪涝灾害。除非水库崩塌等山洪状况,洪涝也是逐步形成的,不会是突发的。这部分时间对救援而言十分重要。本质上,救援与救灾都是与时间相关的过程。

救援是根据具体的触发点去推进。运输系统是作为救灾框架的组成部分之一而运行。因而,需要及时明确,是怎样的灾况,其规模影响如何。如此,运输系统去启动相应的资源和流程。由应急指挥部等主要负责方,去判断并确定灾情的等级、范围和规模,相应的指令传递后,运输系统对该模式进行响应。

做好准备,性价比更高

澎湃城市报告:有没有更具体的原则做法?

郭敏:如果不涉及次生灾害,在运输方面,应对冰雪冻雨灾害要相对简单些。故这里以内涝场景为例,介绍一些原则。

内涝发生后,救援人员需要进入,如警察、消防、医疗等。运输系统要为他们的进入和普通百姓的进出提供支持,减轻灾情的影响。

运输系统包括:城市内外的网络,如道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载运工具,如各类车辆、火车、轮船、救援小型运输工具等;运送能力,如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来运送救灾人员、受灾群众和财物等;场所,如起点、终点、中转,物资存放场地等;还有传递信息的路径,以及可协作的外部资源。

从中国城市现实看,城市的公交公司、客货运公司等,通常是政府比较方便协调的运送能力。另外,交通部门有战备部门,如果道路桥梁受损,可立即从仓库调用成套设施和装置,迅速修路架桥。一般的城市道路,可能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恢复。在场所方面,哪些点可以用来安置转移受灾群众,哪些点可以用来中转应急物资,这些也是运输体系里必不可少的。

2021年7月22日,河南郑州,城市正从水灾中恢复。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运输系统有责任确保在灾情发生前做好准备,也要在整个过程中负有清晰的职责。以下根据不同阶段,尝试列举具体的事项清单:

·规划和准备

①是否有应急管理预案,并测试过多次,员工是否参加过实际演练,与各部门沟通协调是否畅通。

②是否有救灾的组织架构。

③应急计划的启动方式,准备:

—内涝发生前,要让运输工具处在不受内涝影响的区域;

—要确保内涝发生后,让运输工具具有数小时不需要外部加油充电并能运转的能力;

—要有值班人员,监测内涝等级提升状态,确保所有员工熟悉应急计划,自己和周边同事的职责。日常要演练;

—运输系统志愿者的招募以及培训,准备便于识别救灾工作人员用的服装。

④专业机构准备:

—重型机械和操作人要准备;

—运输系统的工程师值班准备,及时评估路网安全性,尤其桥梁这类设施。

⑤准备好备用通信系统等,如对讲机、收音机、充电宝。

·救灾过程中

①运行期间的任务:

—人:一旦内涝可能发生,就需要疏散,当水退下去,会有送回的需求;其中包含个体或小规模人群的救援任务。

—物:⽔、⻝物、保暖、电力通信设施和医疗援助。

—运输:修复运输系统,譬如临时架桥、修路等。

②准备好各项能力:

—救援、疏散用的道路路线预案,公交运行方案,并及时勘察,向公众更新救灾运输系统的状态;

—储备运输能力,以备突发情况;

—公交是否收费,需要做出判断。

③形成面向医院、站场枢纽、避难场所的运输网络,包括道路和公交车,不走低洼地区。

④要明确一旦开始救灾后,告知被救人员的事项:

—可携带的个人物品、宠物;

—告知乘客前往地点,可获得的基本服务是什么。

⑤灾情后期,要逐步优先恢复道路使用,让居民能使用运输系统返回、上班、团聚等。

·平时的准备

①为所有员⼯和供应商,提供充分的驾驶员培训,以及有关安全和应急准备的持续指导。

②确保每年⾄少进⾏⼀次紧急演习。

③定期进行运营、培训和⼈⼒资源部⻔的状态报告,确定系统安全和应急准备的相应标准与程序的适用程度,以识别新的变化或挑战,补足相应演练经验。

需要强调的是,人、预算和管理,是构成应急资源的三个角。在管理这一部分,需要提高的空间比较大。与此相关的是,救灾要投入成本,而救灾的准备也需要投入。很多时候,人们会因此而忽略后者,但后者性价比其实更高。

另外,灾害发生的场景下,系统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具有鲁棒性(Robust),即在干扰下保持性能的能力。通常而言,越智慧就越脆弱。仅就交通部门而言,无需依靠太多智慧系统去传递信息,既耗电又容易受其他干扰。对讲机、收音机和充电宝就足够使用,哪怕不充电也能待机很久。比如,台风天气时,交通部门会沿路巡查,发现有损毁之后,就要报告位置,让路段及时修复;要有具体区域的值班人员,包括交通工程师等,还要预备好重型机械和操作人员。当然,应急指挥部要进行全盘考虑,可能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支持。

2021年7月,河南巩义米河镇,亟待修复的道路。 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养护人员培训重要

澎湃城市报告:在汽车电动化的背景下,该如何看待其适应气候风险挑战的能力?在内涝场景中,新能源汽车会遇到电池浸水无法使用的风险吗?

郭敏:我在汽车方面不算专业。这里仅从自己研究和查阅到的部分来说。

新能源汽车会在自己的说明书里,写清可以涉水的深度,也会写清防护等级。一般防护等级都在IP65以上。有些宣称在IP67以上,相当于手机,掉到水里一段时间问题不大。IP65 表示该产品完全密封,防止灰尘进入,不受来自任何方向的低压水射流的影响。近期也看到一段视频,电动汽车从水深1米的地方开过去。电动汽车的电池是被密封的。但动力系统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发生碰撞时,碰撞传感器会自动断开高压电气;还有接地故障检测系统等。这些技术可保障电池的安全性。

如此看来,新能源车如果密封做得好,能够比燃油车涉水更深。但往水里开更长时间,有电池浸水的风险,也有无法使用的可能性。具体要看说明书。同理,关于在暴雨灾害天气中给车充电,一些品牌的说明书上提到,这些设施在水下多长时间内,仍可确保安全。但超过这个时间,就不能确定了。

澎湃城市报告:城市应对气候灾害,是否可用自行车作为应急设施?

郭敏:自行车的机动性意味着,可以比被困在汽车里,更快地摆脱困境。

而如果是城市洪涝的场景,骑自行车太费力气,尤其对缺少训练的人来讲,骑行距离有限。因此可能是低效的。单个救援人员受阻,或处在狭窄空间时,可依靠骑自行车获得机动性。另外,自行车或摩托车缺乏运载能力,或许能搭载小件物品,更多可用作工作人员查看现场的交通工具。

2021年7月22日,河南郑州,桥隧下的水位正逐渐下降。 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澎湃城市报告:灾害发生时,总有一些首当其冲的交通节点,显得比较脆弱。比如,内涝的地铁、隧道等地下设施,以及相对低洼的通道。对于这些节点,管理者需要注意什么?

郭敏:从职责来讲,即将发生洪涝时,要及时将信息告知地铁、隧道相关方面,并及时根据情况做出防范。相对低洼的通道,要根据历史记录或设计能力,在内涝来临前做好准备,如果能防止通过,则防止;如果防止不了,要及时告知通行者,结束后要去检查对结构的影响。

水灌过以后,地铁、隧道等地下设施会有积水和泥浆,泥土和碎片堵塞了排水沟渠,有些地方会漏水,隧道天花板漏水,泥浆很重,还有积水。电气设备都要检查下。如前所述,日常状态下,养护人员培训很重要。

制图 白浪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