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信心之火|专访IMF驻华首席代表: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
中国2024年的经济走势如何?中国如何从三驾马车分别发力来推动经济发展?如何提振中国市场信心?就上述相关问题,澎湃新闻2月底专访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Steven Alan Barnett)。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图片来自受访者
巴奈特预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占全球增长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的关键是今年实现高质量增长可能比增长的数量更为重要。
从三驾马车来看,巴奈特指出,短期内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未来要让消费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同时今年出口对于经济的拖累会较去年减少。
巴奈特表示,从中期来看,随着健康和可持续的中期增长以及持续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上可预测的监管环境,相信外国直接投资的信心将随之而来。
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占全球增长的四分之一以上
澎湃新闻:作为IMF驻华首席代表,您如何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的经济走势?
史蒂文·巴奈特:我们的预测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4.6%。当我们展望这个数字时,需要考虑到几个因素。首先,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5.2%,它确实受益于我们所说的基数效应。相较2022年而言,我们知道2022年经济活动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这些基数效应使得2023年的经济增长数值略高。这为我们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从5.2%放缓至4.6%提供了背景。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需要看向全球背景。我们一直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具有弹性,但速度缓慢。那么我们所说的慢是指什么呢?我们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3.1%,与去年持平。我们之所以说缓慢,是因为在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年里,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8%,3.1%显然比3.8%要低得多。在进一步的全球背景下,我们预计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占全球增长的四分之一以上。
最后,今年的经济增速关键要看相关的政策支持措施。我认为一个关键的信息是今年实现高质量增长可能比增长的数量更为重要。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地方债问题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
史蒂文·巴奈特:请让我倒着顺序说下。我认为了解房地产市场对于理解中国的近期发展非常重要。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进行一场必要的调整,以达到更可持续的规模。通过政策努力调整房地产的规模是受欢迎的。
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房地产调整的成本降至最低。房地产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算上房地产上游和下游,它约占中国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而土地出让金也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我们知道,大多数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多年来,住房供应一直大于潜在需求。我们也知道房价曾经相对较高,对居民的负担能力构成了挑战。
这一背景下,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受欢迎的措施。例如,推动贷款“保交楼”,并已经放宽了首次购房者的认定标准,降低首付,允许对现有住房贷款进行再融资。不过,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我们会强调化解房地产开发商的压力,特别是通过加快经营不可持续的开发商的退出,然后帮助可持续的开发商修复其资产负债表。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改革住房预售模式和为住房竣工提供更多中央政府融资来解决预售问题。第三个方面是确保房价的变化足以出清市场。最后一点是扩大住房供应,其中可能包括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支持。我们认为这些领域的措施都将加速和平稳地使房地产过渡到新的均衡。
谈到地方政府债务,实际上它与房地产有关,因为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给地方财政增加了压力。因此,我们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建议是通过改革确保地方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这可以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提振信心,提振近期前景。在我们看来,中央政府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财政政策框架,支持地方政府进行资产负债表重组。
出口的拖累应该会比去年少一些
澎湃新闻: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来看,您认为2024年中国如何从三驾马车分别发力来推动经济发展?
史蒂文·巴奈特:让我们首先看看去年的情况。2023年,我们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实际上解释了80%的经济增长,去年5.2%的增长中有4.3个百分点来自消费,投资贡献了约1.5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了约负的0.6个百分点。
因此,我们预计今年的情况将与去年大致相同。由于消费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们预计会出现一些变化,出口的拖累应该会比去年少一些。我们认为,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都会有所放缓,我们预测消费增速预计将从8.4%降至5.5%,按实际价值计算,固定投资将从4.8%略微下降至4.4%。归根结底,我们仍然认为短期内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果着眼于中期,我们认为中国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和机遇是让消费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看向中国现在的消费情况,这是一个有趣的组合现象。一方面,在疫情暴发前的20年中,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主要经济体的GDP和家庭消费增长率能接近中国,中国家庭消费增长比其他地方快得多。另一方面,如果从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我们认为问题在于,尽管消费增长很快,但GDP增长更快,因此消费占GDP的比例下降。挑战背后也蕴含着机遇。如果能转向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的增长速度实际上快于GDP增长速度,则消费占GDP的比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澎湃新闻:从货币政策来看,您预期2024年中国货币政策会如何走向?人民币汇率是否会走强?
史蒂文·巴奈特:我重点谈谈关于这些领域的建议。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看到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最好是通过进一步的降息政策来实现。目前的背景是中国的价格压力仍然较弱,产出低于潜在水平,这是支持进一步宽松政策的典型条件。然后转向汇率,更大的汇率灵活性将有助经济吸收宏观经济冲击的影响,也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现在注意到,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与中国有所不同,因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央行都把重点放在了抗击通胀上。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允许人民币汇率有更大的灵活性将有助于改善中国的货币政策,并有助于抵消中国面临的额外通缩压力。
澎湃新闻:目前,中国的通胀率相较其他国家偏低,您怎么看?您预计2024年中国物价走势如何?
史蒂文·巴奈特:我们预计未来中国通胀将会上升。我们的预测是今年总体CPI平均上涨1.3%,明年升至2%。我们知道最近的一些数据显示,中国月度总体通胀率一直低于零,我想最近的一次是1月的-0.8%。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因素。宏观经济学家会更想看核心通胀,即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通胀。不同于总体通胀率,中国核心通胀率仍然是保持正数。我们对核心通胀的预测与总体通胀预测类似,预计今年平均为1.4%,2025年将升至2%。
需要再次使贸易成为全球增长的引擎
澎湃新闻:目前,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5.25%-5.5%不变,仍保持在22年来最高点,2024年下半年或将迎来降息。您如何预测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美联储如果降息对中国经济会有何影响?
史蒂文·巴奈特:如果看美国1月份的数据,就会很好地提醒我们,美联储可能会继续仔细评估即将到来的数据,只有在确定通货膨胀率持续向美联储2%目标移动时,才会开始降息。我们目前预测,美国将在今年年中左右开始下调利率。美联储降息对于中国的影响是会缩小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利差,也就是直接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中国的建议实际上依然是一样的,即提高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是降低美联储政策利率变化等冲击影响的最佳方式。
澎湃新闻:美国等大型经济体面临高通胀,同时中国物价水平处于偏低状态。全球宏观政策应该如何协调?
史蒂文·巴奈特:当提到政策协调时,我实际上会想到两个领域,与你所强调的略有不同。一是促进全球贸易。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贸易方面,我们认为经济一体化已经帮助数十亿人变得更富有、受教育程度更高、身体更健康。但我们知道,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已经看到商品流和资本流的下降,在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我们有很多关于贸易分裂或全球脱钩的讨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想传达的关键信息是,极端的贸易分裂代价极其高昂,我们估计其代价可能高达全球GDP的7%。我们需要再次使贸易成为全球增长的引擎,所以国际合作是必要的。
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挑战是应对气候变化。我认为,没有哪个领域比解决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存威胁更需要国际合作。在这一领域,世界有责任与脆弱国家站在一起,这些国家必须应对这些气候冲击,而这些冲击实际上并非由这些国家造成。
因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们所做的一件事是创建了一个名为“韧性和可持续性信托”的新信托基金。该基金拥有约400亿美元资金,其目标之一是提供长期、可负担的融资,以帮助低收入国家和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气候改革。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气候变化显然是一个只有通过全世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澎湃新闻:如何提振中国市场信心?您对留住外资、吸引外资方面有何建议?
史蒂文·巴奈特:我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相关的,其中一种方法是促进中期增长。我们发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亲市场的改革,以及让市场在经济中发挥更决定性作用的改革,这将有助于促进中期增长。从中期来看,我认为最终健康和可持续的中期增长以及持续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上可预测的监管环境,随着这些方面到位,相信外国直接投资的信心将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看一下去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它的数值比往常要低,其中一部分可以被技术性因素所解释,比如外国直接投资会受到中美利差的影响。我认为关键是良好的商业环境,以及良好、稳固、可持续的增长,然后外国直接投资的信心也会随之而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