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要让灾害援助信息对称,期待社区防灾底图|底线城市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王昀
2024-03-12 13:1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必须让每个到社区级别、有足够颗粒度的承灾体,其单元内部做好面对不同致灾因子的准备,才可能具备韧性。

2020年,江西鄱阳湖受灾地。 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2024年2月12日,龙年大年初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老家大连,见到了同回家过年的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刚结束湖南湖北雨雪冰冻灾害相关工作,郝南终于可以在老家休整一下。无论作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在2010年玉树地震中组建“卓明信息工作小组”,还是在2014年成为全职公益人,在前后参与的两百多场国内外的救援工作,郝南始终致力于解决灾害援助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郝南认为,对于气候适应性而言,社区级别的灾害评估,是当下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为给未来的提醒,我们在此摘选出相应的对话。

气象预测存在不可知,需要留出冗余弹性

澎湃城市报告:如果看天气预报,可能有雨雪冰冻或洪涝灾害发生,那么决策者或救援力量,需要怎样的信息,去做好相应的准备?

郝南:要给救援留出相应的冗余和弹性。比如,暴雨中心可能偏移几十米——科学上足以证明,这是不可知的。但现实中,一条分水岭的宽度可能就是几十米,暴雨落在哪一边,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结果。又比如,预报台风路径,是气象学中比较发达的领域。偏差十几、二十公里,也是正常的范围,但在陆地上造成的影响就有很大差别。

如果是暴雨洪灾,水利系统可以根据降水量分布,计算最终哪个地方被淹,水位偏差可精确到十公分。但在水降下之前,很难精确预报,而等降水形成到下游致灾,自然过程可能要三个小时。如果要先计算这个结果,再计划如何行动,肯定不行,也来不及,因为计算过程本身需要五六个小时。

最好能够提前掌握所有承灾体的情况。承灾体可以无限细分,现在的精度是可以做到某一栋单独的建筑体。目前,国家的风险普查做到了街道层面。不过理论上,如果把所有建筑遇到各种致灾因子的风险都计算出来,需要全地球所有的GPU运算百年以上,这比可预计的时间要长。

最后归结到,该如何根据信息进行决策?这意味着,需要提前准备,且有机动力量。

2020年7月,江西鄱阳湖一带,受灾的村镇。 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澎湃城市报告:那么,你们的经验和做法是怎样的?

郝南:我们通过卫星地图和其他手段,了解到承灾体信息,再结合对致灾因子的了解,把能够模拟出、相关地方发生的最严重的问题进行定性;然后,像拼图一样,把每个社区的灾情拼在一起,尝试进行定量。

如果是保险机构,会先去定量,再通过定量去定性。因为要追求可计算的结果,对算力、对技术的需求较高,会产生特别大的消耗。相比之下,为了救援而服务,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消耗。可以更快得出方向,但精确程度没那么高,把握没那么大。

另外,为应急部门提供参考,越是精细,反而越可能在实践中发生问题。就像预报台风,报的只是路径,但如果按照路径准备,一定会错。因为路径一定是不准的,很多东西无法推测。具体说来,台风的中心移动是一种向量。台风云系旋转、台风中心移动,这两个向量是完全不同的叠加方式。叠加起来之后,暴雨很长时间经过的点上,会发生灾害。但受到的影响太多,是混沌的。无法知道什么地方会发生问题,如果只是按照在台风路径周围扩展二三十公里去准备,一定会出错。

再次强调,一定要有弹性的响应机制。必须让每个到社区级别、有足够颗粒度的承灾体,其单元内部做好面对不同致灾因子的准备,才可能具备韧性。比如,有的地方遭遇风,有的地方遭遇雨,有的地方是上游逐渐演进的洪水。具体到个体遭遇哪种灾害,肯定没办法确定。不管是乡镇还是其他社区,要同时具备应对这几种致灾因子的能力。

2020年7月,江西鄱阳湖一带,受灾的村镇。 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要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做社区承灾体的评估

澎湃城市报告:社区之中,各类设施的抗灾能力,目前是怎样的?

郝南:做建筑工程,需要懂得地震灾害的影响。建筑何时会受到何种力,对应地震带来的加速度,大部分专业要求来自地震场景。相比之下,气候灾害将越来越频繁,但目前在建筑设计中,很少进行专门考虑。比如,如何面对水灾,水利工程会针对大坝去考虑抗灾性,但居住设施的抗水灾能力,很少被纳入考虑。

还有雨雪冰冻灾害。2024年年初的这次雨雪冰冻灾害,类似湖南益阳那种压垮菜市场的情况可能不多,但在湖北和湖南两省,蔬菜大棚、厂房,老百姓搭的棚子(从事家禽家畜及水产养殖等)几乎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带跨度的结构——都会遭到雨雪冰冻的冲击。这次通讯设施发生损坏,受灾最大的几个区域,到底垮了多少建造物,相关信息较少。农业设施损毁率会很高,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相当低。

总而言之,需要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做承灾体评估。比如,湖南湖北这次雨雪冰冻的重灾区,如果十年以内又发生这类灾害,意味着今年受损的人还未恢复过来,就又遭遇灭顶之灾。人生有几个二十年?这样一来,受灾者一辈子几乎都消耗在这类打击上。

澎湃城市报告:灾情来临,到底该如何在社区中开展防灾工作?

郝南:比如,洪水来临,到底人们应该去二楼,还是撤到其他地方,需要参照水利部门预测的水淹过程。也就是说,在社区范围里,把灾害的影响,与要采取的对应措施绑定,其对策就会是科学有效的。比如,可以在社区或村庄,立一个标尺。按照不同的深度制定不同的响应。水淹到不同水平,就要采取不同预案。这就要求,水利部门把预报搞准。水大致涨到什么区间,按照预报的上限,去实施对应的行动预案。这一套是理想的做法。但现在离这样的目标还差距很大。

2016年,湖北簰洲湾。洪涝中的村民。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在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如果获取到当地充分的信息,一个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提出社区的气候风险等级和相应预案。就像看风水一样。看风水,所看的也是自然灾害。

首先需要建立起相应模型。这方面,必须要有社区级别的精细预案。每个社区情况不一样;哪怕是同一个村庄,在山沟旁边和山脊上也不一样。做精细化的预案,会比较花人力。当下,保险公司也会进行模型的搭建和计算。但相比而言,保险公司只算损失而不管防灾,而且颗粒度很大。

最好的方式,是培养类似全科医生的人才。初步估计,如果有1000个这样的人,三五年之内就能把全国社区的气候风险等级评估做完。这样的人才要培养三到五年,预计投入在20亿元左右,但这些投入的性价比无疑会很高。

制图 白浪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