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惊蛰益健脾疏肝,注意预防感冒、腹泻等病症

2024-03-05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临床营养网 临床营养网

『 惊 蛰 』

二月节

万物出乎震

震为雷

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诶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是自然界由“冬藏”向“春生”过渡的代表节气。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春霆发响,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惊蛰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左右。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惊蛰 · 三候

一候 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候 仓庚鸣|仓庚别名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

三候 鹰化为鸠|鹰,鸷鸟也。节气中的“化”是变回旧形的意思,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此时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比喻,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惊蛰 · 食养

惊蛰时节,气候变数较大。如果遇上“春行冬令”,会发生“倒春寒”,冷空气反复袭来,偏冷的气候遏制了春天万物的生发,导致了“阳气郁”的状态,使得人体容易在这段时间易生内火。为减轻上火症状,人们除了像之前提及的慎吃温性、热性食物之外,在睡眠上也要与季节相和谐。一天中的3点相当于“立春”;5点相当于“惊蛰”,此刻人体内的气血较旺,人如果处于卧姿则压迫了筋脉,气血受阻便令人筋酸肉痛。

此时食养需注意顺应万物生发的自然状态,顺应人体的阳气由“封藏”为主的状态向以“生发、升散”为主的状态转变,饮食方面需注意:

1. 饮食结构上,宜清温平淡,令五脏平和。保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少食动物内脏、肥肉等肥甘厚味的食物,才能做到“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具体每类食物的推荐摄入量可以看看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22)》。

(图片来自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2. 食物温热寒凉上,忌生冷。惊蛰阳气始动,全身的阳气尚不充沛,寒冷药食容易损害人体稚嫩的阳气,或者说会损害人体的少阳相火(生理之火),不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畅达。不宜过多食用冷饮、寒凉水果、生冷海鲜等。

惊蛰素有吃梨的习俗,此时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本草》上说梨甘而微酸,性寒而无毒,正好符合惊蛰养生的需求。

3. 体质不同,食养各有所异。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取决于体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养生方法也随之而异。

在惊蛰节气常见四种偏颇体质的养生方法如下:

①阳虚体质的人对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所以更要加强饮食调节和体育锻炼,适当增加补阳的食物,多晒太阳以提升阳气。

②阴虚体质的人容易阴虚火旺,需注意滋肾疏肝,选择清淡的食品,不要过于厚腻。

③血瘀体质的人需要注意精神调节,保持乐观,增加活血化瘀类的食物,如山楂。

④痰湿体质的人,随着惊蛰阴雨天气增多,要避免湿邪侵袭人体,增加一些化痰祛湿、健脾和中的食物,如薏仁、红小豆。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推荐节气膳食:姜枣雪梨煲鲫鱼

1. 材料准备

主要食材:鲫鱼50克,洋葱6克,雪梨20克,盐、调和油、香油、香菜、葱、蒜、白糖适量。

食药物质:干姜2克,大枣3个。

2. 制作方法

1)雪梨切小块,蜜枣去核浸泡1小时。

2)干姜用温水洗干净,切块。

3)洋葱切丝,先放置水中15分钟备用。

4)活鲫鱼宰后洗净,去除内脏,先下锅煎至微黄,再下瓦煲加水500毫升,一起与干姜、雪梨、蜜枣、洋葱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下盐、香油、白糖、香菜、葱、蒜等调味品即可。

3. 功效:生津化痰,温肺化饮。

4. 适用人群:肺卫不足,痰咳外感者。

5. 食用方法:一人份,可在节气内常规食用。

6. 膳食点评:此时天气寒冷,空气较为干燥,雪梨可以止咳化痰、润肺、生津,预防上呼吸道疾病。洋葱可以抑菌,促进血液循环。大枣调和营卫,并且可以增加汤类的口味。干姜辛热,能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和雪梨合用,可留润肺生津但制约其凉,适用肺卫不固,经常阳虚感冒之人。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惊蛰·食治

1. 感冒

惊蛰前后,天气由寒转暖,气温变化剧烈,降雨增多,易感受风寒湿邪或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导致人体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引起感冒。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体温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

2. 腹泻

降雨的增多,易产生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且脾喜燥而恶湿,所以湿邪最容易损伤的是人的脾阳,再加上肝是克脾的,脾主运化,在双重影响下,导致脾失运化,肠道功能失常,引发泄泻。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泄泻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

作者:杨剑桥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中心副主任/中药药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委会标准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等。

擅长:运用食疗学、营养学方法,调理各种偏颇体质状态和亚健康状态,例如:怕冷、倦怠、便秘、超重/肥胖、孕前调理、产后调理等。

门诊地点: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营养门诊726室。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